重访罗江古道再寻觅,源起金龙托梦史成迷
重访罗江古道再寻觅
源起金龙托梦史成迷
作者:刘世昌
近段时间,我对福安罗江街道北山村岭尾宫自然村至廉首渡口那段古官道的寻觅情结,竟然越来越浓重,因此又一次来到了小留村。
小留村隶属于罗江街道,管辖小留、南洋、桥洋、桥洋湾、田里、半岭、坑里、港头鼻等8个自然村。据记载,田里曾有“填里”之名,南洋则古名“澳里”,桥洋则古名“裘洋”。元代之前,“小金”就是小留的古名。
相传小留村名的演变是这样的:宋朝,村庄里有位极富威望的长者,做了个奇异的梦——深夜时分,电闪雷鸣,暴雨大作,山洪暴发,涧水猛涨,只见一条全身金黄的巨龙,从田垄里翻腾而出,尽向大江而去,正欲撞上一艘撒网捕鱼的小舟,巨龙来了一个转身,便盘旋而起,直上云天,似乎欲随风奔向大江……长者从梦中惊醒,全身冒出冷汗,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长者就召集族人说议夜梦之事,族人就认为聚居之处应有藏龙卧虎,联想到先祖将村落取名为“小金”定有玄机,又怕其他姓氏落户而沾走风水。那年祭祖之际,托占卜将村名“小金”改为“小留”,表明自己先祖只是辞官避险,暂时隐居此地,实是担心“金”(财富)的流失。
其实,本人最好奇的是“小金”位于现在的小留村的哪个方位。一日,遇一位池氏阿伯,我就借问池氏宗祠的具体位置,得到他热情的指引,交谈中得知“小金”位于坑里周边。据《甘棠镇志》记载,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池姓祖先从霞浦县龙溪迁小金村,再迁小留、桥样。其实,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林氏已迁居坑里。山坳三面山清水秀,松竹摇曳,男耕女织,造桥修路,建宫筑庙,已成村落。
从大留水尾庵、澳里、港头鼻、桥洋湾、小留港、田里港、樟港、南樟港(加招古名)等称呼来推断,坑里山坳东向临江港,这个港湾可能就名叫大流港(大留港,大留建村时间为唐咸通五年)。宋淳熙《三山志·地理类》载:“沿江里,古漏、苏洋、大流港。”古官道就从大留经岭尾宫、桥洋湾、港头鼻、南洋、小留、田里,都在山脚蜿蜒而前,这是沿海村落雏形成就官道走向的规律。
走进小留村,在村口遇见廻龙亭。《甘棠镇志》记载廻龙亭修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后来坍塌废弃。目前见到木制架构的廻龙亭为2005年乡亲重建的,也恰好横跨小溪,溪边榕树下依然立着一面修桥残碑,上刻“石板池祠用银三十五两”,立碑时间已丢失。对于廻龙亭名称的来历,乡亲们说不清,或许是为了留住金龙,或许与白龙囝祭母相关。如今,亭内供奉着真武大帝。真武大帝又称玄武神,净乐国王善胜皇后之子,为司空水土之官。也许类似于坦洋真武桥,每逢农历五月五,各地乡亲至此祭祀,就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阖家平安吧。
巧的是廻龙亭一侧为廻龙禅寺,村中建有一所龙桥小学,皆含“龙”字,期待再一次“廻龙”探寻。
顺着田里垄前行,古道明朗清晰,垄间茶园层层叠叠,让你产生一种新的境界。再踏上田里岭,杂树荫蔽,野藤悬生,枯枝落叶铺陈,荫凉幽静。爬至岭头,正在建设的廉首大桥就在眼底,你知道六十年代廉首渡口过渡一次需要花费几分钱吗?
每一回徒走,总会留下不解与遗憾,也正有那不解与遗憾,又萌生了下一回。
福安民间故事多,耐人寻味待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