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有趣的,岩石学
White和McKenzie(1989)的大型地幔柱引发的裂谷作用、泛流玄武岩形成和大陆分离模型在此进行了示意性描述。
第1阶段:地幔柱侵位在大陆岩石圈之下
第2阶段:岩石圈的隆起、侵蚀和裂谷作用。在地幔柱中形成部分熔体(岩浆)之前,需要将岩石圈减薄至其厚度的1/2。
这些熔岩随后通过裂缝喷发,形成溢流玄武岩
第3阶段:大陆最终分裂,随着软流圈上升和融化产生洋中脊玄武岩,地幔柱残留物附着在大陆上并横向移动
一种火山岩,显示存在玻璃(各向同性)、两种不同矿物(橄榄石和斜长石)的斑晶、斑晶簇(球晶)、出溶气泡(保存为囊泡)和捕虏体。由于捕虏体与主熔岩不平衡,在主熔岩和捕虏体之间形成了由不同矿物组成的反应边缘
岩浆中蒸汽的出溶(即“沸腾”)
(a) a压力-温度图,显示假设花岗质岩浆的无H2O(即“干”)和H2O饱和(“湿”)每个虚线表示岩浆中的恒定H2O含量(等值线)P–T。箭头表示上升的岩浆所经过的路径6%的水溶于其中
(b) 当岩浆穿过索里达线时,它必须完全凝固溶出H2O(实际上,它是一种富含H2O的流体)
(c)这是指这张示意图显示了岩浆是如何可能首先进行第一次沸腾,然后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第二次沸腾
举例说明了鲍恩的反应系列
顶部显示了N.L.Bowen假设的不连续和连续反应系列
下图显示了玄武岩岩浆(特别是拉斑玄武岩岩浆)的分离结晶如何产生安山岩岩浆,然后是流纹岩岩浆
变质岩化学成分如何变化的例子
A) 脱水反应将水释放到晶界流体中,晶界流体由于密度低而向上迁移。
B)流体携带着溶解的物质,将它们从源岩中萃取出来
变形后再结晶的例子
A、 C,E)以两个石榴石作为位置标记的矿物(如石英岩)中渐进式晶粒生长的图解
B、 D,F)正交偏光下花岗片麻岩的薄片显微照片,显示与左侧对应相同顺序的渐进再结晶
片麻岩岩石获得分层的某些方式的图解
顶行显示初始岩石,底行显示变形后产生的外观。A和C完全为火成岩,具有均质岩石(如闪长岩、灰色)承载伟晶岩脉(A)或花岗岩捕虏体(C)。E已经是一种片麻岩变质岩(灰色,比如闪长岩片麻岩),部分熔融,花岗岩液体分离成不连续的层,进而结晶
两种不同类型的砂岩沉积的示例,可导致非常不同的露头模式
大理岩(溶解掉,以前位于黄色虚线上方)和花岗片麻岩(图像下半部分)之间的钙硅酸盐接触带
在褐灰色片麻岩的横向中,层为:1)钙斜长石–钾长石–透辉石–石英,2)钙长石–透辉石–石英,以及3)石榴石–透辉石–钙长石,其中石榴石为钙长石和钙长石固溶体。这些层是由不同化学成分在接触面上的双重扩散产生的,主要是二氧化硅向大理岩移动,钙向片麻岩移动
德干地幔柱-岩石圈相互作用模型
(a) 前德干岩石圈具有较厚的非均匀岩石圈
(b) 大规模岩石圈熔融由德干地幔柱触发
劈理和线理的示意图示例
(A) 层状沉积岩或火山岩序列中的层理,然后通过间隔解理进行变质和变形。
(B) 平移(移动)面切割和偏移层理,产生与实际层理角度不同的错位层理。(C) 密集的叶理(如定向片状硅酸盐)没有明显分离的平移面,形成穿透性劈理。(D) 一种与C形成对比的间隔解理,其平移平面彼此明显分开
(E) 皱纹状叶理表面,由早期穿透性劈理(红线)和晚期劈理相交引起
本文图文来自《PetrologyPrinciples and Practice》,作者Gautam Sen;Springer is part of Springer Science Business Media (www.spring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