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学而第十二章 礼节之美

《学而》的第十二章。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以行也。”

有子,我们之前讲过了,就是有若。有子在这一章主要讲的是理。之前我们学到了儒家的几个理念,第一个是忠,第二个是信,第三个是孝,刚刚学的第11章也是讲孝的,这一章侧重讲“礼”。

“礼之用,和为贵”,礼是用来做什么呢?礼,并不是为了显示一个人的身份地位有多么尊崇,多么需要我们仰视,而是让人们在为人处世中达到一种难能可贵的“和”。

古人制定一些人与人相处的礼节,目的是让人和人之间能够和睦相处,让不同阶层、不同地位的人之间的关系,达到一种恰当好处。

“先王之道斯为美”,先王指的是以前的达到圣贤高度的帝王,孔子建立了一个儒家的道统——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都是孔子心目中的先王。先王之道有很多,但是礼正是其中最能体现美德的,达到一种中和之美的。古代的帝王为什么要在朝堂之上使用那么繁缛的礼节?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一种和,让国君处在国君应该在的位置,让臣子处在臣子应该保持的位置,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小大由之”,不管小事大事,都按照“礼”的标准来裁定。

接下来的话就比较费解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标点的位置也不相同:一种是“小大由之”后面是句号;另一种是“小大由之”后面是逗号,“有所不行”后面是句号,这样断句呢,就把小的小大由之有所不行,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句子:不管大事小事,都按照“礼”的标准来裁定,如果觉得不合适,于礼不合,就不能那样来操作。

“知和而和”,知道了什么是最恰当、最合适的,那就朝着这个最合适的方向努力。“不以礼节之,亦不可以行也”,就是不按照礼的标准来操作、来节制、来调节自己的行为的话,也是不可行的。

这一章也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不偏之谓中,不倚之谓庸,不偏不倚,不慢不激,中正平和,恰到好处,其实也就是中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