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PIKE
配图:鲁速 / 编辑:清懿
费祎纵横捭阖,俘获孙权这个粉丝,又稳住蜀汉的这两个大牛
一直以来大部分人有一个误解,就是北伐是季汉一以贯之的国策,从诸葛亮时代开始一直到季汉灭亡前都未曾停下。实际上这还是三国演义给大部分三国迷留下的一个历史错觉,首先要支持北伐,需要北伐的领导人拥有极高的威信和过人的才能,这点只有诸葛亮具备,至于后来的姜维,在一定意义上只是削弱版的北伐,其次,在季汉的内部,也有过关于北伐的路线大讨论,这里面的关键人物就是费祎和蒋琬。
蒋琬跟费祎一样,从派别上都是荆州集团的一员,这也是一直以来贯彻落实刘备和诸葛亮的“以荆州势力为本,东州势力为助,打压益州本土势力”的政治原则所做出的决定。但是相比较来说,无论是费祎还是蒋琬,都不具备能够接近诸葛亮的威望和才能用来继续维持北伐的目标,同样的,在诸葛亮死后,后主刘禅对于诸葛亮的微妙情感,也体现在了他对于蒋琬和费祎的任命上。刘禅对诸葛亮当然是以尊敬和感激为主,然而是不是还希望出现一个跟诸葛亮相似的权臣继续控制住自己,刘禅的答案也自然是否决的。
基于这点,刘禅将军政两方面的权力分割开来,任命蒋琬做大司马管理政务,费祎做大将军管理军事,但是二人又都加了录尚书事的官衔,能够同时有涉及到对方职责内的军政处理权,也就是说无论是蒋琬还是费祎的权力,都不够有决定性的权威。正是基于这点,蒋琬和费祎对于北伐的分歧也渐渐出现,他们有着相同点,就是都不主张再按照诸葛亮出甘凉一代由西面进攻曹魏,拿下长安的计划,因而在二十年的时间内,姜维的地位都处在一个比较冷落的环境。但是关于北伐本身,蒋琬是赞成的,他提出了另一个观点,与其耗费大量的资源去拿下西北地区的土地,为何不换个思路由水路进攻,自汉水、沔水东下,直接拿下魏国的魏兴和上庸郡,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走水路节约运输成本和消耗,而且可以更方便地联合东吴,集中优势兵力进攻,把魏国在一个战线上的防御压力提升到难以维系的程度。但是坏处也有,水路一旦失败难以后撤,而且季汉的水军力量远远不足,很有可能出现战术和训练上的失误。不过很可惜的是,我们已经无法再去推测蒋琬的计划有没有成功的可能,因为在他提出来这个计划不久的公元246年,蒋琬就因病逝世。相对于蒋琬,费祎的态度更加悲观和更加保守,费祎认为无论怎么北伐,季汉都没有成功的可能,这点跟季汉本身的实力有关,须知无论是从人口数量和还是经济发达程度,占据中原发达地区的曹魏都是季汉的数倍之多。而曹魏的军事力量也直接跟它的人口经济硬实力挂钩,在这种情况下不断出兵北伐,实际上等于加倍消耗自身的实力,终有一日会被彻底吃干抹净。那么与其说继续诸葛亮的计划,倒不如龟缩实力,甚至于逐渐本土化,把荆州集团和东洲集团跟益州的土著力量逐步结合,成为一个类似于东吴和曹魏的士族政权,而这也许才是费祎真实的想法。然而非常矛盾的是,费祎在一定程度上,也并不是一个保守的本土派。公元244年,当魏国执政的大将军曹爽主动进攻蜀地时,费祎也曾经率兵迎战,尽管在出兵之前跟大儒来敏下了一盘棋耽误了时间,但是最后还是取得了胜利,这一方面说明费祎有着比较出色的军事才能,但另一方面,也许费祎本身对固守蜀地的政策,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个人认为,也许费祎是一个擅长处理事物而不善于战略上做规划的人,诸葛亮推荐费祎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就是将他当做是蒋琬的一个辅助,大政方针上蒋琬把控方向,小的细节处理上费祎作为辅弼。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蒋琬的早逝打乱了整个部署,费祎不得不去接受自己所并不擅长的领域,而他能做得到也是利用自己的个人能力,来维系住整体局面的稳定。不能说费祎完全没有自己的思考,从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他确实有着本土化的打算,但是出身于荆州的身份有迫使他不得不去考虑自己的打算是否真的有实现的可能或者效果。一个荆州出身益州长大的执政官,精神层面可能早已经有了一定的分裂。
不过费祎也不用为自己的未来考虑太久,因为无论怎么打算,都挡不住该来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