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执教22年写作课导师,教你如何写出一部好作品

文/学乃身之宝

放过风筝的人都知道,风筝飞得高不高,不仅需要合适的风,还需要握着风筝线的人,在放任和控制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既要让那根线顺势而动,还要在需要时放一放,必要时收一收。

作家艾丽斯·马蒂森在《写作课:何为好,为何写不好,如何能写好》(简称《写作课》)一书中,把作家比作为放风筝拉线的那个人。在她看来,作家不仅要放任情感自由发挥,还要用理性梳理调整,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就会像风筝一样,既飞得高,又不会消失于天际。

艾丽斯·马蒂森,哈佛大学文学硕士,作家,写作课教师。曾在耶鲁大学、布鲁克林学院教授写作课程,后在本宁顿学院艺术硕士班执教22年至今。出版的作品曾获美国最佳短篇小说奖、欧·亨利短篇小说奖,以及小推车奖等。

《写作课》这本书是马蒂森总结自己22年有关创作与授课经验的精华,对于所有期待进步和成功的作家,以及写手来说,是一本具有足够指导意义的文学写作指南。书中不仅深入剖析常见的写作误区,还巧妙解读多部经典作品,给读者详细具体介绍有关写作这件事,何为好,为何写不好,如何能写好。

一部好作品,就像一只高飞的风筝。风与线,张弛有度,情与理,收放自如。情,需要自由想象,就像风筝翱翔于天空;理,需要写作大纲,理性掌控,就像放风筝的线;情与理的平衡,需要作家的平和心态,就像放风筝时的张弛有度。

写作需要直觉和想象,自由想象是写作的基础。

马蒂森在书中指出,文学创作不能过于依赖现实,需要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因为自由想象是一部好作品的基础。

首先,自由想象,可以为好作品提供灵感。

写作,需要灵感,而灵感的来源和想象力有关。在写作之初,最需要的就是灵感。马蒂森认为,每个人在生活中经历的某些情感波动是灵感的来源,但是很多人因为情感太强烈而压抑在潜意识中,不容易被发掘。这时写作者需要其他方法找到写作的灵感,比如,通过自由想象把自己带入现实生活中具有影响力的客观事件,这样会让事情变得复杂,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心;还可以通过任意性练习活跃思维;抑或是走出书房,独处一会儿,写下脑海中闪过的所有念头;再或是观察陌生人,盯着过往的人看,以激发出灵感等等,可见,灵感的获得和自由想象密切相关。

其次,自由想象,可以虚构出好的主题。

虚构,是文学创作,特别是小说的核心技法,而虚构可以凭空想象,也可以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但不管怎样都离不开自由想象。就像马蒂森说的:“发挥想象力进行虚构,凭空想象出现实生活中并未发生的故事,这样才能锻炼小说写作能力。”

再次,自由想象虽好,但不能完全脱离现实。

自由想象对于文学创作来说,虽说是有利的,但是不能完全脱离现实。也就是说,自由写作,但别忽略常识。就像作者写出的情节中,带着的强烈情感一定是真实的,因为只有真实的情感才能打动人,并引发共鸣。

总之,好作品需要自由想象,就像让风筝自由翱翔后,灵感自然会降临。但是,风筝不能飞得太高,消失于天际。

自由想象,允许作家凭空编造,但好作品一定是符合理性,具有整体方向的,这就需要一份优秀的大纲。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就是一个好故事,而一份优秀的大纲,就是故事的轮廓。

其一,故事的轮廓是灵感的集合。

通过自由想象获得灵感后,写作者需要把这些零散的想法记录下来,然后用由点及面的顿悟方法从一个点发散到一个点,这种方法适用于虚构文学的创作。

但是简单地把灵感集合起来,还不能写出一部完整的作品。马蒂森告诉写作者,这时可以从其他作家那里学几招来进行创作。比如,作家威廉·麦克斯韦尔喜欢把虚构和现实合一,写作者就可以借鉴。

其二,讲好故事的首要任务是推动故事向前发展

有些写作者在创作的开始,喜欢自由发挥,不按照大纲思路,但是动笔之前做到心中有数还是必要的,这样写起来比较轻松,人也比较踏实。

而按照大纲讲好故事的首要任务,是推动故事向前发展,而不是为现有故事锦上添花。

就像马蒂森在书中分享的一个学生作品:这个作品讲的是年过70岁的老人经营一家餐馆、状况频发的故事。经常出现状况给人的感觉是有人故意捣乱,但后来卫生监察员的出现,查出餐馆很多违规经营问题,这时,老人的儿子才知道父亲得了健忘症。这样一个温暖的作品,很多人被逼真的心理描写、生动的人物塑造和风格鲜明的语言所吸引,而真正出彩的地方是监察员的出现,因为没有他,故事无法向前推进。

其三,讲好故事需要技巧。

创作中遇到卡壳儿时,大纲就会起到方向性作用,但在具体操作中,还需要一些讲故事的技巧。比如,要保持“不确定”的吸引力,这样才能让读者一直读下去。长篇小说让读者欲罢不能的奥秘就在于一件事直接引爆另一件事,如此反复;学会制造麻烦,因为麻烦和冲突是故事的灵魂。小红帽就该遇上大灰狼,否则故事没有冲突和紧张感,就失去一些吸引力。

总之,握住“大纲”这根结实的线,作品才不会脱离理性和现实,而依托大纲讲好故事才是作者真正的任务。

其实,无论是自由想象,还是准备一份优秀的大纲,作者的平衡心态非常重要。因为在自由发泄自己的情感时,需要以自己真实的情感为切入点;在创作的时候,既需要从故事大纲出发,分章逐一细化,又需要一定的自由度来做出调整,而这就是感性与理性的平衡,即情与理的收放自如。

第一,平衡的心态,需要写作者自信。

马蒂森在书中讨论了女作家该如何调整好自己,建立信心的问题,因为她的学生中大多数是女性,且女性更喜欢自我否定。

在马蒂森看来,自信心并不是写作的必要条件,即不自信也可以写作,因为写作更多是一种无法控制的表达欲望。另外,自信是一种选择,只能自己去寻找。

她建议,在修改作品时,不要因为修改次数过多而绝望;也不要因为没有读者或读者太少而伤心;更不要因为作品没有被出版而灰心。

可见,写作这条路上,我们会经常受挫,让人失去信心,而写作者要做的就是调整好自己,建立信心并走下去。

第二,平衡的心态,需要写作者坚持。

马蒂森说:“写作必然是孤独的。”作家是从自己的孤独走向另一个人的孤独,当写作者把写作想象为收养猫狗、洽谈工作或保持健康之类的事情时,就会清醒明晰地看待写作这件事,这时写作者就会减少一份孤独,更多地明白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即写作对于自己的意义是什么。

马蒂森说:“我们写作就是为了让人读,也应该希望有人读并试着让人读。”做到这一点,写作者就需要不断输入和输出,精进自己的写作能力,找到差距和不足,这样才能达到这个目标。

第三,平衡的心态,需要写作者敞开心扉。

平衡的心态,对于写作这条路上的你我来说,就是为了让人读到自己的作品,并能引发共鸣,进而找到自己的世界。说到底,写作是寻找自我的过程。

寻找自我,就需要敞开心扉,坦诚对待自己内心的强烈情绪,这样才能写出触动读者灵魂的作品。

写作,可以让我们潜藏心底的东西浮现出来,这不仅更好地治愈自己和认识自己,还可以创造出震撼读者心灵的作品,而这需要的前提就是敞开心扉。

总之,写作时心静平和稳定,做到感性和理性的结合,这样才能创造出佳作,就像放好风筝需要张弛有度,不能把线拉的太猛,又不能任其自由飞翔。

马蒂森在《写作课》这本书中,用细腻周到的话语,充满鼓舞人心的力量和写作者交流有关写作的心得,不仅让写作者了解到写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还让写作者学到如何写出好作品的技巧和方法。

对于想写作,特别是想写小说的作者来说,要做的就是行动,即释放内心的想法,肆无忌惮地撰写,然后耐心谦虚地修改。

把结实的长线系在风筝上,选一年风最大的那天出门放飞,看看到底会怎样。”—马蒂森

本文完

感谢您的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