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笔记||新的教育理念都是合理的吗?
导语
我们都经历过学生时代,我本人现在也是一名教师。当下的教育有很多新的理念,例如素质教育、赏识教育、快乐教育、小组合作学习等等。可是,毋庸置疑,当下的教育基本上是失败的,作为教师的我们也是无能为力的,因为我们也只能机械地执行上面的政策。
就拿素质教育来说,我们有个误解,认为学生多参加文体活动就是素质教育,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现在很多学校建了少年宫,每个周抽出固定的时间,把学生编到不同的小组进行训练,可是效果几乎为零。例如,有的学生去年在笛子组,今年在毛笔书法组,每个周才一节课,结果是笛子没学会,书法也没学会。对于想学一技之长的学生而言,他们会感觉时间太少。对于不想学习技能的学生而言,这样的活动不过是给了他们逃避文化课的机会。退一万步说,学生会吹拉弹唱、琴棋书画,素质就提高了吗?显然不是这样。
更为可怕的是,如今的老师不能体罚学生,甚至不敢批评教育学生,一味地说服教育也不起作用。很多新的教育理念,如新课改、小组合作学习等等,与教育实情格格不入。
孔子及其传人中,有很多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今天,我想用他们的教育思想来反观当下的教育理念,看看这些理念是否符合教育规律。
儒家相信赏识教育吗?
我们都知道,当下赏识教育很流行。我们前面讲过,当下老师不能体罚学生,甚至不敢批评教育学生。哪怕话说重一点,学生想不开做了傻事,老师都脱不了干系。于是,教育上出现了怪现象,老师一味地表扬学生。学生一回答问题,老师就说“你真棒”。我们这里幼儿园园长,她曾经说,有的孩子可能从幼儿园到大学,整个学生时代拿不到奖状,所以她给每个孩子都发好娃娃奖状。大学时,我们的普通话测试教程上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学生用泥块砸同学,陶行知还给他糖吃。结果他认识到错误,请求陶校长惩罚他,陶校长又给他糖。学生犯了错误,不仅不受惩罚,还有糖吃。我有时候在想,难道这就是真实的教育吗?对学生可以只表扬不批评吗?
其实,我们看孔子的教育,恰恰相反。孔子并非只是表扬学生,也批评学生,而且有时候话说得非常重。孔子骂宰予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冉求帮季氏敛财,孔子说其他弟子可以鸣鼓讨伐他。曾参被父亲曾皙打了,曾参还装作没事一样。孔子却说不准曾参来拜见自己,学生刚刚被自己的父亲打了,老师还要批评学生。这在今天,学生想不开自杀怎么办?孔子却不这么认为,父亲打你,你不逃跑,万一打出安全事故,那就是陷父亲于不义。他们父子俩都是孔子的学生,孔子既批评了儿子,也间接地批评了父亲。
学生往往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老师就应该立场鲜明,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学生犯了错误,就应该受到批评,受到惩罚,不然怎么能意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呢?我们今天提倡的赏识教育,你能说它没有问题吗?学生犯了错误都没有罪恶感、耻辱感,那行不行?孔子之后的儒家老秀才,他们在私塾教育学生时手里都是有戒尺的,否则,一味地说服教育,一味哄着孩子,行不行?
儒家相信快乐教育吗?
快乐教育在当下也很流行,我们总是说要让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在快乐中学习。我有时在想,学习一定是快乐的吗?学习中不能有一点痛苦吗?
其实,儒家并不相信快乐教育。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请注意,有个词“时习”,要不断复习。也就是说,学习是苦中作乐,而不是说学习本身就是快乐的。
孔子的弟子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孔子让学生感到,肩上有压力,要走的路很长,你还能轻松快乐吗?有压力才会有动力,这才是老师应该教给学生的。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教育我们,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孟子的思想和孔子一脉相承,他没有说学习是快乐的,相反你还要忍常人所不能忍。
每当我们读到儒家这些人物的言论时,总会肃然起敬。孔子教育他们要有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时刻不敢松懈。反观我们今天,动不动就提快乐教育,要减轻学生负担,不要给学生太大压力。殊不知,这样一来,教育的质量还有保障吗?我们老师曾经提到过一个令人气愤的现象,有的精准扶贫户的学生,他们不爱学习,品德败坏,却不断享受政策补助。这样的教育不是失败的吗?国家给了你权利,老师也把学习任务减轻了,你的义务是什么?完成应有的学习任务难道不是你的义务吗?你现在是快乐了,你长大后怎么报效国家?这些问题你想过吗?
快乐教育本身就是错误的,学生没有了责任意识,怕吃苦,没有担当,那行不行?
儒家相信小组合作学习吗?
这几年总是提新课改,小组合作学习很流行。很多人把它说得神乎其神,小组之间在一起合作探究,问题答案就出来了,可以避免老师满堂灌。然而,我们想想,真正的教育都能靠这样的方式实现吗?
我们从来没看见孔子搞过小组合作学习,孔子不会说把他的弟子划分成几个组,大家在一起讨论问题。冉有和子路都问“听到一件事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做”这个问题,孔子不是说学生分成几个组,都来讨论一下他们这个问题。孔子直截了当,对冉有说应该马上去做,对子路说先问问父兄。道理很简单,两个人性格不同:冉有太胆小,就要鼓励他;子路太鲁莽,所以应该让他先听听别人的意见。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这样的问题如果交给全体学生分组讨论,能讨论出适合所有人的结论吗?可能讨论一天,也没有统一的答案,相反有的结论对别人适合,对你并不适合。
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大家去做没完没了的讨论,这是没有意义的。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决定自己的行为即可,这样的答案是讨论不出来的。那么,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呢?是不是就应该讨论呢?其实也不是这样。子贡问孔子孔文子为什么谥号叫文,孔子直接告诉他孔文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生急着要答案,老师当然应该告诉学生答案。孔子也没有说,大家分组讨论一下子贡这个问题怎么回答。要是学生都能讨论出来,那还要老师干什么?
大学时,我们的心理学老师就告诉我们,一个知识讲出来效率是最高的,靠合作探究、讨论实验,会浪费很多时间。孔子是不会浪费这些时间的,人的生命有限,明明用很短的时间就能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为什么还要拿来不断讨论呢?我们今天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有这个毛病,一个知识点,老师用简明扼要的话讲清楚了,学生就明白了,硬要让老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再依次汇报。都跟这样,教学任务怎么能完成呢?于是,教学就成了表演,成了花架子。而且我们知道,科学上有的理论和人们的常识是相反的,这样的问题去讨论,学生很难理解,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个时候讲授法才是最直接高效的方法。
总结
儒家的教育思想固然不能全部套用到今天的教育上,然而他们的大方向还是合理的。教育应该回归本真,用简洁明了的方法,教导学生明事理、有担当,而不是用花里胡哨的新奇理念来装饰。我们的教育应该吸取儒家文化的精髓,拨乱反正。
作者简介
李灿,生于1987年8月。湖北竹山人,祖籍湖北英山。十堰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多发表在《演讲与口才》《堵河》《交通文化》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