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邮荟 • 154︱换书
集邮有着普及与提高的双重性,对于大部分集邮者来说,通过集邮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自娱自乐,不失为一种高雅的业余文化生活,至少退休以后不会觉的无聊和苦闷。但是,如果在集邮过程中,能够结合自己的专业或制作邮集参加集邮展览摘金夺银、或者著书立说,遗芳后人。这恐怕也是一个集邮者这辈子在集邮领域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最为荣耀的事了。有时一本书可以说是一个人用一生的心血写就并且可能“倾家荡产”去出版。编一本邮集或撰写一本与集邮有关的著作,如果没有集邮者对集邮的执著和追求,恐怕难以做到这一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迎来了集邮的春天,各种各样的集邮图书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这些集邮图书印制精美、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是集邮者良师益友,它对引导和推动我国集邮活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中有的邮书还成为集邮爱好者手边不可缺少的资料和工具书,有的集邮图书还在全国甚至国际的集邮文献类竞赛展览中获奖。
2018年5月11-13日,第18届中华全国集邮展览在江苏省常州市的会展中心举行。作为此次邮书作者参展的我,自然不会放弃这两年一次的学习和参观的大好机会。会展中心二楼的展厅柜子上摆放着近百部不同内容的集邮文献。由于是陈列在玻璃的柜子里,所以通过肉眼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这些大作的书名、作者的名字和出版社名称。我一边浏览一边在想,才两年时间,就有这么多的集邮图书出版,如果都花钱去买,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况且现在集邮图书都很精致,所以价格都不菲。那能不能通过以换书的形式与这些图书的作者互通有无呢?这样,即可以节约钱,又可与这些图书的作者及爱好者交流,以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保持读书学习的好习惯,同时还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沟通和友谊,可谓是“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心动不如行动。于是,我马上拿起笔和笔记本来,把所有图书的名称和作者都一一记下,只等邮展结束回家后,再修书与各位邮书作者取得联系。
正当我沉浸在如何与邮书作者保持联系的苦苦思索之中,过了没有几天,《中国集邮报》刊登了这次全国邮展所有集邮图书获奖的目录,除了获奖等级外,还注明邮书作者的姓名和选送省份的协会名称。虽然得知了作者的姓名、图书名称和选送的省市协会,但是作者的电话、地址等具体信息,还是一无所知。如何解决这个棘手的难题呢?我想了良久,就是不知道如何是好?正当一筹莫展之时,我突然想到了福建省集邮协会的陈建希同志。陈建希他当时作为福建省邮协征集员,负责携带本省邮集和邮书到展览大厅去布展。他和全国的各省、市征集员彼此之间应该都会认识和熟悉。于是,我联系了陈建希并从他那里得到了我想换书作者所在省市征集员的信息。
我给这些征集员写了信后很快就收到他们的回信,信中他们告诉我邮书作者的电话。在获得作者电话号码后,我欣喜若狂,立马给这些作者先发了条信息,信息中,我自然首先祝贺作者邮书获奖,并表达我想通过换书拜读作者的大作心情,同时我把我的拙书的名称和这次在邮展上获奖情况也告之于他,最后征求他是否同意换书?如果人家不同意换书,你也只能干着急。因为我以前是学体育的,故所制作的邮集和撰写的邮书都是围绕体育集邮方面。
此次常州全国邮展,我送展的拙书名为《当代中国体育集邮研究》,该书是本人2015年申报国家体育总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当代中国体育集邮现状、困惑与对策研究》课题获得立项,在结题的基础上,2017年12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考虑到书的专业性太强,我吸取了好友上海体育集邮协会秘书长李祥华老师大著印数太少的教训,大大增加了印数。要知道,由于出版经费原因和专业所限,一些出版的集邮图书不但印数很少、而且销售非常难。像上面提到的李祥华老师,他多年来潜心研究,编著了《邮票上的田径运动》一书,前几年出版。该书有35万多字、2000多枚的邮票图谱,洋洋洒洒近500页。这种目录式的田径邮书,在国内是首创;在世界上也是第一次。但是,令人可惜的是:这么好的一本集邮图书总共才印了320册,而且作者自己还要去推销!另外,—些质量高、资料全、印制美的集邮图书,因出版社的原因还不能参加中华全国集邮展览。有的集邮图书作者因为付不起昂贵的出版费,到头来也只能束之高阁。这对那些执著的集邮著书者而言,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当然,即便是邮书出版了,也会因价格过高,也导致了无人间津的尴尬境地。
本人拙著出版后,大部分都是送给体育集邮界的邮友,所剩下为数不多的书,我想与他人互换应该还是绰绰有余的。在准备与邮友换书的过程中,我曾经也想过这么一种情况,就是未必所有的作者都愿意与你以书易书?一厢情愿的情况应该是存在的,一想到这里,我的心就凉了半截。好在这次全国邮展中,我获得文献类竞赛的大银奖,这倒是给我不自信的心理打了一针及时的“强心剂”。的确,这个成绩我还是非常满意的,要知道2000年我出版的第一部邮书《奥林匹克运动与集邮》参加南京全国邮展仅获得铜奖,有这个“大银奖”作为换书的筹码,我信心满满。
也许是集邮人特有的那种情怀?或许是作者都深知写书难,出书更难的苦衷?彼此之间在情感上多多少少有那么一点点的“同病相怜”。就在我发出以书易书的信息后,他们都表示理解和支持,同时嘱咐要矜印签章,以示存念。于是乎,我就忙着写信封,在书的扉页上自然要恭敬地写上请xxx先生指教、指正、斧正、雅正诸如此类的客气话,并在签名边上工工正正地盖上自己为这本书特地请好友刻的印章。我一边签名,一边在想象着各自得到书籍时的快乐!签好后,就跑邮局办理挂号,忙得不亦乐乎!
书寄出不久,我就陆陆续续第收到来自江苏周治华回寄的《周治华集邮文选》、葛建亚《中国邮坛的缅怀》、姚正根《丁酉话邮》、王秀廷《分寸中的体育世界》;重庆钟世昌《闲趣集》、方开礼《有苑留香》、何明生《邮览重庆》;陕西田润德的《窗口》;山西邓胜通等《中外邮坛的“双胞胎”》、任占文等《三马并驾快乐齐驱》、阎钦佑《中华文明五千年系列邮票》;广西吴桂就《丝路邮记》;浙江洪忠基《此物最相思—邮海心迹》、顾掌生《笔耕分寸》、郁荣根《菰城邮潭》、王自磐《情系东南极》;江西金培《追寻邮政娃娃的足迹》;广东胡丹华《邮旅天下》;辽宁王健《辽河油田集邮史》;山东王晓光、曲继光《王景文集邮学术文选》;以及福建本省的陈国成《新中国普通邮票》、苏通海《漳州侨批史话》、程元朗《邮说妈祖》等11个省、市作者的近30本邮书。看着这一大堆回赠的大作,我感到了丰收的喜悦!
在我与邮友作者交换的邮书里,就出版而言,大部分都是正规出版社出版的,也有的是在香港中国邮史出版社出版,有的是属于内部准印出版。不管这些邮书是以什么形式出版,不论邮书是作者集邮的心得体会还是学术文章汇总,不论是作者对集邮知识的介绍,还是集邮者把职业、嗜好与自己专业融为一体,都是自己集邮心得的总结!“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集邮也是如此!
在这些换书作者中,有两位邮友是我以前就认识的老朋友。一位是张运达先生,另一位是周治华先生。记得1999年5月28日-30日,由浙江省体育集邮协会主办、湖州市集邮协会承办的第3届华东区体育集邮展览在浙江湖州市观凤大厦商城举行,当时我是以邮集作者代表和福建体育集邮协会副秘书长的身份参加这次展览。展览期间,我荣幸地结识了张老,并还和他及时任湖州市集邮协会的秘书长的史国民先生一起合影留念。
展览临近结束前,他还送给福建体育集邮协会一本他的专著《中国体育邮票欣赏》(1989年由知识出版社出版)。
当年他的签名送书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而这次与张运达先生互换的《五猴献瑞》邮书,让我再一次领略他开朗的性格和下笔如有神的文笔。
另外一位就是在全国集邮界鼎鼎有名的苏州生肖集邮研究会会长、《生肖集邮》主编的周治华先生,周老曾任江苏省委组织部部长、苏州市委副书记、市政协副主席,是全国集邮联会士,曾任全国集邮联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集邮协会副会长。退休后,在他的倡议和支持下,成立了全国的生肖集邮研究会,该会不仅拥有众多的会员,同时,每年一次的全国生肖集邮展览也搞的如火如荼、风生水起并形成惯例。说到与周老换书的事,那要追踪到2017年了。
一天,我从报纸上得知:周老不仅在1996年就出版了《邮票与苏州》一书,而且著名的费孝通大师还为其书名题字。因为周老他这本书不仅介绍了苏州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而且还由一个章节专门介绍了与苏州有关的体育名人趣闻趣事。当时,我正在动笔写一本有关体育集邮方面的书,需要他书中的一些资料作为参考和引用。在电话上征得他的同意后,我就寄了一本我在2001年南京全国邮展获铜奖的《奥林匹克运动与集邮》书给周老,没过几天,周老的大作《邮票与苏州》就寄到了我学校。第一次与邮友换书的那种激动的心情,至今还久久不能平静。“一回生。两回熟”,自从认识了周老,后面换书就“水到渠成”了。现在我书柜上的这本由他签名的《周治华集邮文选》,就是前年他与我互换的书。遗憾的是周老先生一颗伟大的心脏于2020年3月2日停止了跳动。噩耗传来,令人心感悲痛!他的不幸去世是我们生肖集邮界的一大损失。我们将永远怀念这位集邮界德高望重的老朋友,愿周老一路走好!
如今,我书柜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不但有我专业的书,而且还有这些通过互换来的书。对这些邮书当然我是格外珍惜和爱护,因为它是我们彼此在相互不认识也不介意图书价格差异的情况下,凭着信任、理解和成人之美的良好愿望互换的邮书。每每看到摆放在我的书柜上整整齐齐的这些邮书,心理难免会激起一阵阵兴奋和激动的涟漪。
新的一年又开始了,我热切盼望邮人能有更多的邮书问世,而我也期待继续保持与全国各地的邮友互换邮书!
2020年3月2日13:00分
老苏的那些邮情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