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作息不规律怎么办?
精神病人作息不规律怎么办?很多患者由于精神疾病的困扰导致患者作息不规律,经常昼夜颠倒,到了晚上睡觉时间又睡不着、熬夜。长期作息不规律不仅影响患者本人,也让家属们感到十分苦恼。
为什么患者在生病后无法做到正常作息?
对于作息不规律,我们要看其背后的原因,原因不同,应对的方式也就不同。首先会考虑到疾病或者药物给睡眠带来的影响,此外还有社会心理因素参与其中。所以针对作息不规律,我们要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1、环境因素:值班状态、在外出差,倒时差原因,周围环境嘈杂,房间光线过亮。
2、躯体因素:多种疾病或体内不适。瘙痒,疼痛,频繁夜尿气急,高血压等。
3、精神因素:兴奋、焦虑、恐惧导致入睡困难,浅睡,中途易醒;抑郁时有早醒现象。
4、药物及生活方式因素:使用一些兴奋剂例如毒品,或太快地撤停镇静催眠药物导致反跳性失眠,午后睡前喝浓茶、咖啡、或大量可乐等。
我们在帮助患者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这几点
1、生物钟调整需要循序渐进,逐步调整。
2、合理安排白天的生活,让自己充实起来,这样夜间大脑就会处于自动疲惫休眠状态。
3、找到与其能力相匹配的资源。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参与一些活动。例如有的患者参加温馨家园活动,在活动中承担一定任务,他觉得有责任、有价值,能认识病友,他觉得高兴,以前在家睡得昏天暗地,现在能够自己独立起床,做他感兴趣的事情,建立起了“为做事情而早起的习惯”。还有一些人会把时间放在去图书馆看书,听讲座,去大学蹭课等,如同上班一样把时间精力分配好,不必担心别人的异样眼光,做好自己的事情。
4、不要放弃自己。
生了病并不意味着所有事情都停滞不前,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信心逐渐建立起来很重要。
5、家人的鼓励和支持。
家人要给患者更多的时间,在调整作息的过程中起到协助作用,培养患者自我管理的意识,从家属督促起床逐渐过渡到患者自己独立起床,协助利用闹铃等时间提醒的小工具。良好习惯的建立需要家人的督促、鼓励和陪伴。
如果能够明确失眠的病因,首先应针对病因治疗,如积极治疗慢性躯体疾病;在精神疾病中,比较常见的情况是失眠作为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的一个症状,此时应进行系统的抗抑郁、抗焦虑治疗。
对不能明确病因的失眠,也就是习惯称之为“单纯性失眠”或“原发性失眠”,早期就诊的意义是接受专业人士的指导避免因形成一些不良睡眠卫生习惯、错误认知而出现失眠的慢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