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士提前7年算出韩信结局,并给他一良计,可韩信临死前才想起来
大家好,我们的搞笑唐服流云天下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今天继续给大家讲解《资治通鉴》上的故事。 公元前197年,韩信被吕后以及萧何设计诓骗入宫,最后在长乐宫被杀。而在被杀之前,韩信说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 “吾悔不用蒯(kuǎi)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九十二·韩信列传第三十二》 原来韩信口中的蒯通,可是一个神人,此人早已提前7年时间看出了韩信的结局,并且给他出了一条计策。只可惜韩信没有听从,方才酿成了后来的杀身之祸。各中经过,请往下看。
蒯通是范阳(今河北徐水北固镇)人,是一个非常善于陈说利害的人(纵横家)。历史上首次记载蒯通的时间为秦二世元年八月,赵国武信君武臣本欲用武力扫平赵国的反对力量,这个时候蒯通主动找上武臣,声称自己只需一纸檄文,就可以不攻而占城池,让方圆千里的县令开城投降。 武臣应允,随后蒯通率先找到自己家乡范阳的县令,说道:“臣,范阳百姓蒯通也,窃(私下)闵(可怜)公之将死,故吊之。虽然,贺公得通而生也。” 蒯通的这句话引起了县令的兴趣,什么叫做“我快要死了,遇到你又能重获新生?”,于是就向其请教。蒯通解释道:“秦法严酷,您做了这么多年的县令,死在秦法手中的范阳百姓自然不少,原本秦国平定,这些死者家属不敢造次,然而如今天下大乱,秦法保不住你了,到时候这些家属恐怕第一时间找你算账。” 县令一听,果然被吓住了,立刻向蒯通请教计策。蒯通回答道:“如今武信君欲攻破赵国各地,大人您可以开城投降,我在旁边帮您说话:'范阳县令本可奋起反抗,不过却因为贪生怕死而率先归降,对于率先投降的人您应该广施恩惠,用最大的仪式迎接他,然后令其在燕赵边界上炫耀,这样其他城池的人见状之后也会效仿,相互转告说范阳县令因为投降而享受荣华富贵’,我如此一说,对于您还是武信君都是大有好处!” 蒯通的这番话果然有用,最终武臣用浩大的仪式迎接范阳县令,其他地方听说此事,纷纷开城投降,最终武信君不费一兵一卒而得三十余城。 汉四年(前203年),韩信率领大军攻打齐国。然而此时前线传来消息:刘邦派遣一个叫做郦食其的人说服了齐国,如今齐国已经归属汉营了,听到这个消息,韩信就准备撤军。
然而这个时候蒯通出现了。或许是“同行见面分外眼红”,凭什么你能够让齐国田氏投降,占据如此大的功劳?于是蒯通开始在韩信面前卖弄自己颠倒黑白的能力: “将军你为什么撤军?” “齐国已经投降了。” “你接到汉王退军的诏书了吗?” “但是齐国已经对我们不设防了,为什么还要打呢?” “打仗要死很多人。” “咱能不说诏书的事儿吗?” “如果你退军功劳就没有郦食其大!” 蒯通的话说道很准确的切中了两个要害:大将出征,一切以最高指令为准,所谓的“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全是屁话,按照诏书行事,即便是失败了也不会有事;无诏书,即便是立功也会引起领导的不满,因为在领导眼中,听话比能力重要。
另外,韩信辛辛苦苦领兵这么些年,还不如一个儒生动动舌头的功劳大,这谁心里舒服? 最终,韩信被蒯通说服,利用齐国对汉军不设防的机会,轻松击溃了齐国。而齐王认为郦食其欺骗自己,将其煮死。蒯通的这条计策不可谓不毒,本来不用流血就能攻占齐国,他偏偏要动用武力,致使刘邦失去了一位才能顶绝的说客,而刘邦对此也无可奈克。 或许是这件事引起了韩信心中的阴暗面:我在乎所做的事对于士兵或者对于刘邦会有多少损失,我只在乎我不被追责或者会不会立大功。占领齐国后,韩信还给刘邦邀功,要求刘邦将其封为代理齐王,刘邦生气的同时却又不敢得罪韩信,不仅答应了韩信的要求,还给他“升级”为正式齐王。 不过蒯通不是一个安分的人,他可不甘心只做一个王侯下手的谋臣,他想要做一国的开国功臣。 韩信占据齐国后,已经拥有了自立一方的势力。此刻天下大势已经明朗,他们双方谁也奈何不了谁,若韩信帮楚,则楚胜;帮汉,则汉胜。
蒯通就出来给韩信出谋: “仆尝受相人之术,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而不安;相君之背,贵而不可言。” 蒯通声称自己是一个相士,学过相面之术,他认为韩信面相最多能做到侯爵,并且会有危险。不过看韩信的背影,却贵不可言。这纵横家的开场方式就是不一样,开头总能很好的将对方兴趣提起来。韩信赶忙问道:“您说这话是啥意思?” 蒯通也不含糊,直接说道:“请您起兵自立。当年项羽于彭城起兵,起初所向无敌,各路诸侯纷纷归降。后来随着汉王刘邦的崛起,项羽碍于京、索之间的险峻关塞受困,如今已经三年毫无起色。常年来的行军作战使得他国库空虚,百姓怨声载道。若刘邦无韩信,仅凭占据的巩、雒之地,守山容易出关难,只能固守而无法出击。之后他又在荥阳败退,在成皋负伤,只能逃到宛、叶之间,颓势尽显。如今您的军队才是势头正盛的时刻,您占据强大的齐国,之后联合燕国、赵国控制他们的后方,届时将拥有淮、泗之间肥沃的土地。这简直是上天给你的恩赐,倘若不接受反而会遭到上天的责罚。只要足下振臂一呼,天下豪杰将会像云儿一般向您这里汇集,我将竭尽所能地为您出谋划策!”
不得不说,蒯通的这条“三分天下”的计策对韩信而言可谓是良计,但是然而韩信却犹豫了,他认为刘邦待他不薄,自己不能做一个见利忘义的小人,认为蒯通的计策颇为偏毒,乃是一毒计,因此没有答应。然而蒯通却气急败坏的说道: “今足下挟不赏之功,戴震主之威,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高天下之名,切为足下危之。” 蒯通看得很明白,韩信已经拥有了足够高的威势,不管是楚还是汉都已经同步的他,若他继续留下刘邦身边,将来绝对有被刘邦杀死的风险。不过韩信依旧没有照做,只是应付到:“容我思考思考。”最终不了了之。 对于韩信的态度,蒯通很是失望,后来韩信错过了这次时机,蒯通唏嘘不已:“时者,难值而易失。时乎时,不再来。”不过蒯通也是果决之人,见到韩信如此,认为他之后不会有太大的作为,反而有杀身之祸,为了担心自己日后受到牵连,于是就装做巫师装疯卖傻,从而离开了韩信。 事实证明,蒯通的想法是对的。7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196年,韩信死在吕后手中,临死前喊出了“吾悔不用蒯通之计”这番话,可事已成定局,悔之晚矣。
有趣的是,吕后将韩信死前所说的“吾悔不用蒯通之计”这句话转述给了刘邦。刘邦如此敏多疑之人,怎能听不出后背后的意义?他认为是蒯通挑唆的韩信谋反,立刻下令搜捕蒯通,随后准备对蒯通实施“烹刑”。不过这个蒯通也是厉害的人物,他三言两语就打消了刘邦对他的杀心: “狗各吠非其主。当彼时,臣独知齐王韩信,非知陛下也。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者先得。天下匈匈,争欲为陛下所为,顾力不能,可殚诛邪!” 刘邦听完后觉得蒯通说的挺有道理,毕竟当时韩信是蒯通的主子,蒯通作为手下自然要为韩信谋求最好的目标,这不能说是错的。刘邦虽然杀死了很多开国功臣,但是这些人都是对刘邦有威胁的人,像蒯通这样的小人物,如今天下已定,没兵没权的他翻不起什么浪花,还不如放了他,反而能够成就自己的好名声。
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在战乱纷纷的时代里,人命如草芥,韩信当初不忍心背叛刘邦,相信刘邦不会杀他,最终被自己的妇人之仁所害,而刘邦后来亦对昔日的袍泽挥起屠刀,稳固了大汉朝堂。从某种意义上讲,蒯通与刘邦都是同一类型的人,眼中只有利弊而无感情,最终韩信死在自己的优柔寡断下,而刘邦赢在了杀伐果断中。而他们的事迹,也都比记录在史料中,或许会成为我们后人的谈资,亦或许成为“前车之鉴”。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