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里有一味常用药,特性是“体阴而用阳”,它有六大功能主治
“蝉”,无意或有意,与“禅”成为同音字。自汉以降,诗家听蝉如听禅,像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就是通过以动衬静的手法,巧妙地渲染出山林的深幽和寂静,这句诗也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蝉蜕为蝉科昆虫黑蚱的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中药处方中又名蝉衣或净蝉衣。蝉的幼虫长期生活在土壤中不见日光,靠吸食树根汁液为生,少则两三年,多则十几年,故而蝉体禀受了地下的阴寒之气,故蝉蜕性味甘寒。
然而,蝉蜕是蝉在洒满阳光的树梢上唱足了歌儿,喊足了“知了”后羽化脱落的皮壳,表现出一种“阳”的功能属性,所以蝉蜕的特性可以概括为“体阴而用阳”,这一特性对应于人体就是肝。因肝在五行中属木,需得到肾水滋润之助力,同时肝所藏之血能够柔和濡养肝体,故谓其“体阴”;而肝的功能又具有木升发、疏泄的特性,故其功用为阳,乃是“用阳”。根据“取象比类”的理论,蝉蜕主归肝经;同时因蝉发音高亢且音质不变,而发音在中医中主要与肺有关,故而蝉蜕又归肺经。
由此,蝉蜕的性能、功用可以概括为:甘寒,归肝、肺经,具有发散风热、利咽开音、明目退翳、透疹止痒、息风止痉的作用。从这些功能中可以看出,蝉蜕主要应用的病症有六:
1.不寐、不得眠蚱蝉,日出有声,日入无声,止夜啼”(《本草经百种录》)。不仅医治小儿夜啼有验,且对成人不眠亦有效。因其昼鸣而夜息,故有镇静安神作用。蝉禀金水之精,能启下焦之水,上合心火,水火相交则寐。常与百合、夜交藤、五味子为伍,相使为用。百合润肺宁心;夜交藤、五味子养心安神,效果显著。
2.风疹块(过敏性荨麻疹) 本病多由外受风热或风寒,搏于皮肤,或其他致病因素,导致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扁平隆起,随搔痒而发,遇寒逢热则加重,常与蒺藜、白鲜皮、连翘为伍。蒺藜祛风止痒;白鲜皮气寒善行,味苦性燥,可除湿止痒;连翘可解毒透邪、清热止痒,相须为用,收效甚速。若慢性反复发作,久病必瘀,可宗先贤“治风先治血”之明训,配加红花、赤芍同用,疗效颇佳。
3.肌衄、斑毒(过敏性紫癜) 本病是由于某种过敏性因素引起小血管变态反应所致的出血性疾病,以儿童为多见。表现为四肢皮肤紫癜,关节作痛,常波及于肾,引发紫癜性肾炎。此乃风热湿瘀交阻脉络、内闭营分所致,常配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可改善毛细血管脆性、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紫草甘寒入心肺,功能凉血解毒、透疹消斑,使热伤血络、外溢皮肤之瘀斑消退,收效颇佳。
4.痉挛、抽搐(惊厥) 小儿风热外感、热盛内动肝风及其他因素引起的手足拘急抽搐,常与钩藤、羚羊角为伍。蝉蜕清虚之体,善能解痉,协钩藤熄风止痉;羚羊角平肝熄风功专,每获功效。 5.口眼斜(面瘫) 蝉蜕辛甘微寒、轻灵透达,以疏风通络、清热熄风、解痉之功为能,擅缓解肌肉痉挛,治疗面肌麻痹时常与牵正散配合,能搜风邪外出,疗效甚著。
6.痒风(皮肤瘙瘙症) 全身性瘙痒多由血燥而外受风邪,郁闭肌肤,不能外泄所致。蝉蜕体轻浮,可除风热,透达力强,善治皮肤病症,取其以皮走皮之意。时珍云:“治皮肤疮疡,风热用蝉蜕”。常与当归、川芎、夜交藤、赤芍、蛇蜕为伍,归、芎养血和血;夜交藤通络祛风;赤芍清热凉血;蛇蜕祛风止痒。凡皮肤瘙痒,用之多验。蝉是虫,禅是理,蝉禅相遇,碰撞出的是汉字同音或谐音而产生的无限理趣。无论是将蝉“居高声自远”的清高或是蝉蜕之智谋引入禅理,还是将禅理中思辨的精神和类比的方法用于蝉蜕,都令人闻声得道,见色明心,豁然开朗,顿悟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