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解诗词用典技法

诗词用典可分为明用、暗用、正用、反用。

无论用事用句,使读词者从字面上一眼可辩出的,是明用;表面上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的,是暗用。

明用有如玉石器皿上镶嵌的宝珠,制作者有意要借其色泽光彩增加器皿的价值;暗用则如清泉中溶入白糖,制作者定要亲口尝试才能品咮到它的甘甜。比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下片: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先看“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冯唐是汉文帝的近臣,苏轼写自己密州出猎的情景,怎么忽然扯到冯唐呢?显然是用典了。这就是明用。

冯唐是个敢于正言直谏的人。汉初云中太守魏尚低御匈奴有功,后因小事被文帝治罪,冯唐认为文帝处理不当,是不善用人,就在文帝面前力保魏尚,复为云中守。(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苏轼这里所以要用这个故事,主要因他当时为反对新法被贬,后来改知密

他是个关心政治的爱国诗人,时时记挂着西北方西夏的严重威胁,渴望为国出力。他以魏尚自况,希望能有1个像冯唐那样识才敢谏的人,为自己在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

这样的话,在当时以受贬之身是不能直陈的,于是选取了这个切合境遇的典故,既表白了自己的委曲,提出了自己的希望,又暗示神宗应当作1个纳谏举贤的明主

再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象跟“出猎”很合拍,是写弯弓射雕的情况。其实这是用《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星名,旧说以为主侵掠。作者用以比喻西夏等入侵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这就是暗用。

再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郞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首词用了很多典故寄寓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这情,有的明用,一望而知是用典;有的暗用,完全溶入字里行间。上片是即景生情,典故多暗用。

除“玉簪螺髻”、“把吴钩看了”显然是用典外,其余如“遥岑远目”

“无人会、登临意”都是暗用,它们都有出处,但不知出处仍然可以理解词意。下片是直抒愤懑,典故多明用。

除“忧愁风雨”不明处也能讲通外,“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郞才气”、“树犹如此”等都显然是用典,不知出处就很难解通了。

"玉簪螺髻"指山。典出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和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吴钩”是吴王阖闾的宝刀,“把吴钩看了”典出于杜甫《后出塞》:“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句,指有着报国封侯的志向和能力。

“遥岑远目”意思是“眺望遥远的山影”。语出韩愈《城南联句》:“遥岑出寸碧,远目增双明”。“栏干拍遍”是宋代刘孟节的故事,刘好学绝俗,经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曾写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见王闢之《渑水燕谈录》。

“无人会,登临意”出自宋王琪《题赏心亭诗》“残蝉不会登临意,又嗓西风入座隅。”(见宋文莹《湘山野录》)。“忧愁风雨”是苏轼《满庭芳》词成句。

“休说”句典出《世说新语》。张季鹰在洛,见秋风起,思吴中乡土名菜“鲈鱼脍”,说:人生贵在能适意,怎能跑到几千里外去受官职的拘束?于是立即返吴。“求田”句出《三国志-陈登传》。

刘备批评许汜不能忧国忘家而祗知求田问舍。辛用此二典表示自己不忘国事,却又无可奈何。“树犹如此”典出《世说新语》。东晋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南渡前手种柳已经十围,概叹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辛用此典表示时光空逝,壮志难酬。

明用、暗用各有优劣,要看内容的需要,决定采用哪种方法。一般说暗用比明用自然,而明用比暗用引人注目;明用必须知道典故原意和引义,才能起作用,而暗用虽不明出典,也能读通,但要想理解得深,仍然需要知其出处。

用典有的或径取典故本来含义,或以原意为基础略加引申,这都是正用典故,大多数用典属于这种情况。像前举苏轼《江城子》,“遣冯唐”、“射天狼”两典都是正用其义的。

也有取典故所述人、事而反其意用之的,例如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他对李寄予很大希望,积极鼓励他入蜀干一番事业,开头却用李白《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典概括为“蜀道登天”。李白所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反用典故了。

上面,举了一些例了说明几种常见的用典方式方法。在成千上万首词中,用典方法变化甚多,不是几种方法所能概括得了的。就是在一首词中,各种方法也会交错使用,总以有利于内容的表达为目的。下面举辛弃疾的《破阵子》(为范南伯寿)为例,综合地说一说古人用典的方法。

掷地刘郞玉斗,挂帆西子扁舟。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燕雀岂知鸿鹄,貂婵元出兜鏊。却笑卢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寿君双玉瓯。

词有序:“时南伯为张南轩辟宰卢溪,南伯迟迟未行,因作此词勉之。”范南伯,名如山,是辛弃疾的内兄。范氏一家都是很有民族气节的人,他爸爸范邦彦曾仕金为蔡州新息令,后率豪杰开城迎宋军,举家归宋。

他很钦佩辛弃疾的忠心赤胆而把女儿嫁给了辛。辛跟范如山“皆中州之豪,查得甚”。范如山是个有才干的政治家,刘宰《故公安范大夫行述》说他“治官如家、抚民若子”,极受百姓拥护。他颇有优世之心,常思恢复北土,但有感于政治腐败,当道非人又很想学陶渊明“躬耕南亩”,隐居不仕。

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六月,南宋主战派名相张浚的儿子张栻(自号南轩)任荆湖北路安抚使,颇想干一番事业,因范如山从金人占领区来,“知其豪杰,熟其形势”,便请他担任卢溪县令(即所谓“辟宰卢溪”)。范如山并不相信朝廷真能有所作为,故“迟迟未行”。

辛弃疾当时正任湖北漕运副使,很希望范能出仕荆湖,“因作此词免之”。词的主题就是劝他以国事为重,“万里功名莫放休”,时时挂念“群主三百州”,努力做出所能及的贡献。

明乎此,再看辛词所用的典故,即可看出作者手法的高明、用心的细腻。作者一开篇用了2个典故:1个是,鸿门上刘邦令张良献玉斗给亚父范增,范增痛感项羽不听劝告放走刘邦,贻下后患,而将玉斗置于地,拔剑撞而破之。

另1个是,春秋吴越之争时,范蠡(li)献西于吴王,以瓦解吴王斗志;灭吴后,不受越封,复取西施乘舟游五湖而不返。写法都是似明而暗,一看便知是用典,但真正的用意却没有直接说出来,甚至连范增、范蠡的名字都与范如山同姓,又都是才智出众,有胆有识的谋士,因而即以二范比如山,希望他成为二范那样的人物,能竭诚尽智为自己的君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这个看来隐晦的开端,不但艺术上很有特色(隐含范如山姓氏,却不出一范字),从词的主旨说也是很好的开端,有了这个开端垫底,下面几句正面劝勉的话就显得很有力量,很动感情了:“千古风流”应在我辈身上,不要轻抛建功立业的时机,要时时想到大宋的万里江山呵!

下片针对范如山“迟迟未行”的思想活动,进行劝勉:一方面称赞了范的大才宏志,预言他定能有所成就,一方面劝告他不要嫌卢溪令职位低小难以发挥作用,而应当以之作为搞大事业的起点。为了同时表达这两方面的意思,作者选用了4个典故。一是陈涉辍耕垄上,概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故事。

借此表明自己理解范的志向,他的不愿就任是想有更大的作为。二是用南宋将军周盘龙的故事。周年老不能守边,还朝为散骑常侍(皇帝侍从,能预闻要政),世祖戏问他:“你戴貂婵(近侍贵臣冠饰)冠比起戴兜鍪(dounouF都谋)战盔来如何?”周答:“此貂婵从兜鍪中出耳。

“意思是说我成为近臣是在战场上拼杀得来的,不是靠了恩宠。这里表示自己理解范有更大的才能,想得到更能发挥作用的位置,但要想得到更大的尊荣,要想得到参预朝政的要位,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多所表现,积累“战功”。

三是南朝宋大将军宗悫(que却)的故事。宗晚年为豫州刺史典签多所违执,宗怒叹“得一州如斗大,竟遭到典签的慢待!”辛借此表示自己体会到范的心情----以大材而居小小卢溪,且行动不能自主,难有作为。

但也是劝他:宗悫都难免屈居下位,受小人之气,何况你我。四是孔子至武城,闻弦歌之声,认为割鸡无无需用牛刀的故事。辛反其意而用之,鼓励范南不妨以牛刀杀鸡,一试身手,把卢溪治里好,以显示自己的才能。

这6个典故,有明用(如三、四),有暗用(如五)(如一、二、、三、四),有反用(如六),有的字面上已经把意思点明,有的意在言外,必须细加品味,才能体会得到,全词变化丰富而始终扣紧主题。

来自网络

(0)

相关推荐

  • 误品先缘识字差(四)

    误品先缘识字差(四) 3.典故的赏析 对中国古典诗歌推崇备至的美国诗人庞德发现:"中国诗人从不直接谈出他的看法,而是通过意象表现一切".千百年来,我们赖以诗歌而积累了数不胜数的典故 ...

  • 辛弃疾的生平、思想

    文/肖旭 辛弃疾与陆游同时代,他们两人的诗词创作,代表着南宋爱国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辛.陆是宋辽金文学的重点. 第一. 介绍辛的生平.辛的生平.经历和他的作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有着密切的关系. 辛出身 ...

  • 古诗词中用典的高手

    一.张可久 张可久是元旦散曲大家,跟乔吉齐名,两人合成为"张乔",后人评价张乔,说"乐府之有乔.张,犹诗家之有李.杜".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评价了.张可久写的散曲, ...

  • 例解诗词的结构技法

    一.首尾照应 照应是指诗歌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首尾照应,即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应使诗词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题,起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 ...

  • 例解诗词结句

    例解诗词结句

  • 教你提高诗词品味:例解诗词创作手法

    诗词的含蓄有个说法,要做到含而有致,蓄而不露,言词已殚,意味无穷.此为含蓄. 句意模仿 句意模仿并有进一步发展的例子较多. 王褒<僮约>云:"离离若缘坡之竹",用以形容 ...

  • 例解诗词100个典故运用

    例解诗词100个典故运用

  • 例解古典诗词中的双关技法

    双关艺术技法 双关,即一语双关,指在诗词创作中,利用词的同音或多义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从而形成表达上委婉.含蓄的效果. 一.谐音双关 谐音双关,是指利用一个词音同或音近而兼 ...

  • 西山诗话.诗词例解

    一.细节的作用 近来重新读贺知章的诗,感觉收获颇多.主要是看到了他对细节的描写成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例如:<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 详解熟炒技法及菜例&与滑炒的区别

    熟炒是把初步熟处理过的原料经过刀工处理成一定的形状后(或经刀工处理后再进行初步熟处理),不经过腌渍入味和上浆处理,就直接放入热油锅里炒制并调味成菜的一种炒法,因炒制时使用的是事先制熟的原料而得此名.要 ...

  • 例解古典诗词的抒情手法

    (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秋绪,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

  • 例解古典诗词情景与哀乐的四种手法

    ①以乐景写乐情 例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