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渠道下沉到直销自营—市场闪变下的出版机构发行生存策略
文/杜辉
为了避免杠精喷,先声明几点。首先,我已经不做发行有整十年,所以写的这些是通过和同行聊天或是观察行业动态,然后自己思考并得出的想法,确实好久不在一线,很多事物是想当然。其次,这里只是说一般品的大众书,而并不特指某个专业领域的针对产品。最次,虽然我还是坚持认为图书出版是走向衰亡的趋势,但在这个过程中,并不否认在个体领域仍然会有一些机会,甚至还是不错的机会。
十年前我仍做发行那会,是网店兴,实体也不错的阶段。那时的大卖场情况还是普遍乐观的,甚至很多书店还在连锁化或是在高速扩张(当然最终目的不是开书店、卖书,而是融资上市套现或是为其他行业项目做配套引流)。那时实体书店中的新华和民营(包括中盘批发和零售、连锁店)与网店大致是6:3到5:4的关系,其他1成还有一些读书会、出口、馆配等渠道。
当时因为市场需求是在一个扩张阶段,所以大家普遍的发行策略就是开发全渠道,在已开发的渠道中要做到细化管理、深度经营,对于基层书店尽量做到渠道下沉。当时一个中小型出版机构,有个一两百个客户很正常。基层书店只要要货,很多出版机构很愿意直接供货。就算不能直接供货,也会去基层书店推销,然后让其在合作的中盘、省店配送中心采货,以间接扩大自己的销量。所以很多小城的书店,也就不乏各出版机构业务员的身影了。
不过十年匆匆,社会形态、科技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是网店兴,实体亡。随着房地产行业的井喷,房租成本成为许多销售渠道不能承受之重。多少曾经风光一时的书店、批发商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大家为了自救,渠道商从单纯的依靠地面店向主要依靠网上平台销售(开始是淘宝,再后来升级到天猫、孔夫子等),而地面店则做为物流点辅助销售。而出版机构也从实体、网络的5:4渐渐地过渡到4:5,甚至是3:6的渠道占比。在这个过程中,渠道下沉不再是必须的目标,而重点渠道的下沉成为了当时的一种策略。比如开发新兴的淘宝天猫代理商,比如在当当、京东这种大网店平台派驻信息员,比如在各大城市的大书城派驻信息员,等等。反正随着市场的变化,发行策略肯定也是在做对应的调整和尝试。
各种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各种市场、渠道的变迁也是以一种温水煮青蛙的模式在渐变的,从开始的舒适区渐变到耐受区,然后随时准备迎接猝死。当微博、微信、头条、抖音等众多平台此起彼伏的兴起更迭后,当各种直播平台不断涌现并鲸吞市场份额后,当拼多多这种野蛮破局的角色出现后,曾能勉强维持生存的网点为主,地面店为辅的模式渐渐不支。在这种改变中,也有很多出版机构应时开发了新渠道,比如在京东、天猫等平台开第三方直营店、旗舰店,比如及时开发直播带货渠道等。彼衰此兴,市场就是这个样子,如果缺少对外部环境的敏感性,缺少对未来发展的预见性,那企业只有走向衰败。
在疫情造成的市场突然休克状态下,市场的渐变转成了硬转轨。转得过来的就继续活下去,甚至发展得还不错。但转不过来的,那就只有戛然而止了。短短两年,曾经下沉的渠道消失了,代替的是以扁平化、高周转为特征的自营直销平台。其能产生的巨大销售机会、极快的资金周转、较低图书损耗等等优点越来越明显。如果开发得当,其给企业带来的效益确实充满了惊喜与狂欢。
当下市场巨变,时不我待,所以企业的发行策略调整也刻不容缓,个人针对中型出版机构的情况,说个自己的思路,仅供参考。
首先,建立自营直销店,如果有实力做自己的网店或者App店,那是最好,同时在天猫、京东、孔夫子、抖音等平台一定要做第三方自营店、旗舰店之类。各种平台层出不穷,现在一定不能限定于那个平台,而是都要看看、试试。新媒体的更迭速度是极快的,几年一个潮流,如果没有预见的眼光,那可以把鸡蛋多放几个篮子。
其次,收缩传统渠道。在网店及物流配送高度发达的今天,全国甚至国外市场都已基本覆盖,完全没有必要在做全渠道运营。尤其是在当下,实体书店运营风险快速攀升(一些新华系统已经开始进入倒闭阶段,个体书店有的更糟)。在这种局面下,收缩传统实体书店渠道并不会有太多的机会损失,反而可以节约大量成本,降低风险。
传统的地面店渠道只需要维护做得较好、经济较发达的重点地区及几大新华集团、连锁书店(北上广深地区、江浙川三省新华,其他的就是自己量力而为的事情了)就可以了,大部分地区根据自家经营情况核算后,要果断放弃性价比较低区域及市场(笔者曾就职某单位,东北地区退货率七八成,净销售额不过几十万元,这点钱都不一定够养活一个业务员的成本)。退出的市场不用担心,自然有网店、新媒体平台来覆盖和补充。你退出了,最起码省了人力成本、差旅费及对应的管理成本。而且这类销售差的地区,其坏账及坏账概率也很高,真别舍不得,断肢求生,动物都知道。
再次,把退出渠道及区域省下的人力和财力用来开发、维护自营直销渠道、新媒体渠道,传统的几大网店平台只需要维持现状即可,因为他们自己的发展也已经到了模式瓶颈。
找寻自己的二八定律,开源节流,这样才能快速转型。
一直在强调自营直销店以及新媒体渠道,为什么?
首先,少了中间商赚差价,渠道扁平化,你全网控价,控制营销、价格策略成为可能,这更有助于市场的良性开发。你与其把利润让给中间商,不如直接打折给读者,这样都实惠,还带量,量大了你的成本也就降低了。
其次,这些渠道回款快呀,现金流是生存根本,资金周转率是利润来源。传统的实体书店渠道,账期大都在6-12个月后开始实销实结,能销售多少你有谱嘛?网店也是要1-3个月后才实销实结。而这些新媒体、自营渠道,货款大都7-30天就可以回笼。资金一两年周转一次和一两周周转一次,哪个利润大?你再算算复利是多少?
再次,减低人工成本,减低图书损耗。走实体书店尤其是新华大卖场,一个卖场放3-10本书,其中一本就要拆封吧?你要发全国,除非你是畅销书,不然对于大部分,你的残存率就是一笔庞大的开支。退回来的有几本能再次销售的?行内的不用说了吧?
最次,现在市场变化越来越快,你自营渠道,你和顾客是直面沟通,你可以快速地了解到市场需求,得到市场反馈。而传统渠道,你能有多少和读者对接的机会?你能得到的反馈信息有多少是有效信息?当别人都已经根据市场需求,重新定制新产品的时候,您还按以前的思路一本一本出那些过时的产品。信息流也是财富流。闭门造车没戏。
不要小看新渠道、新平台,他们所创造的流量是巨大的、惊人的。刚听个朋友讲座,她在抖音带货,是个几十万粉的V,但就可以带出几千、几万甚至上十万的书,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她只是出版机构销售渠道之一,而非独家,那总量自己算吧。某天猫店,专做动漫类,少了几百本,多了几千本的销量,已经比很多新华集团、连锁书店多了吧?在这种渠道效率下,怎么选择?只要会数数的都会算账了吧?
我所知的,也许只是一无所知。所以我们非常需要和有必要放下曾经的经验、经历,并不断地去学习认知这个快速变化的新世界,只有跟上时代,才能生存。且行且珍惜,活着多好。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