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地方新体验 做博士后有感

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后

为表彰做出突出成绩的博士后研究人员,清华大学自1997年开始组织评选“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后”。“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后”奖每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十名左右。评选对象为进入我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满一年以上(含一年),中期考核结果优良,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科研道德、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取得突出成绩和研究成果的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

王冬,机械系,2013年6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自动控制工学学士学位,2018年7月在清华大学获得机械工程工学博士学位,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在清华大学机械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博士后期间主要围绕先进制造装备开展研究工作,在几何误差补偿、动力学参数辨识、非圆磨削质量优化等方面取得突破,解决了国产高档数控加工装备实用化过程中的部分关键技术问题。基于相关工作,发表SCI论文6篇,EI论文1篇,同时申请发明专利2项,获得授权1项。

2018年7月,我在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获得了博士学位,并选择继续在机械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虽然还留在同一个课题组,但身份的转变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两年博士后经历是我从学生到教师的重要过渡时期,虽然时间短暂,但是充满意义。

博士后期间的第一项任务就是选择课题。在合作导师王立平老师的建议下,我决定一方面继续在博士课题的基础上开展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开拓非圆磨削技术研究作为自己的新方向。这样的选择是结合我所在机械制造学科的特点以及相关行业的需求。非圆磨削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同时也是课题组的新方向,在研究之初,我时常无从下手,为了尽快了解这一领域的技术现状和需求,从2018年10月起,我每天都6:30起床,乘车到北京第二机床厂观摩、学习,与企业工程师交流,到生产一线参与机床的装配、调试,晚上6点回到实验室,再进一步查文献、做数据分析。经过3个月的努力,我深入了解了非圆磨削领域的技术现状和企业需求,列写了系统的研究提纲,这为我后续的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也相继提出了非圆磨削运动模型与加工误差的分析方法,相关工作得到企业的认可,解决了实际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掌握课题相关领域的发展现状与需求往往是开展研究工作的第一步,对于和工程实际结合紧密的学科,到工程一线观摩、学习可能比单纯的文献调研更为有效。

参加ASME学术年会

除了完成既定的科研工作,博士后期间我还参与了团队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在合作导师的带领下,我参与了多个国家级课题的申报与管理,负责前期调研、任务划分、进展讨论等内容。刚开始时我并不适应这些工作,但我慢慢体会到,博士后不能只单纯“做科研”,更需要培养综合、全面的能力,能够协调团队分工,及时总结、提炼,并在一定程度上把控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我积极和团队各位老师交流,向他们“取经”,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多去尝试自己没有接触过的工作,不要怕“错误”和“失误”,但也一定要及时总结,整理经验。

通过学校组织的博士后素质拓展培训,我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大家来自不同专业,博士毕业于不同学校,有很多可交流的话题。在站期间,大家也一直相互帮助,交流经验,互相启发,这也是我在博士后期间的一大收获。

参加新进站博士后素质拓展训练

由于COVID-19的爆发,2020年的上半年几乎都是在家中度过的。这一时期,合作导师、院系、学校都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让一些工作得以正常推进。同时我也发现学术媒介不再仅限于传统的期刊、专著,很多新兴的媒体形式已经和学术有了很好的融合,现在可以通过一些专业公众号、视频网站快速进行学术搜索,找到相应的资源。应用这些资源,即便无法到校,也能保证部分工作的正常开展。

清华园对于我来说是老地方,我在这里度过了博士5年。一开始我认为博士后和博士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也是看看文献、做做实验、写写文章,但2年过去了,这个老地方给了我新的体验。如果说博士培养了我的学术能力,那么博士后带给我的是更加全面的能力提高,我也深入体会了在清华园工作的感觉。

参加中-瑞机床技术学习交流

在博士后结束之际,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合作导师王立平老师,王老师不仅教会我科研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为我树立了奋斗的榜样;同时要感谢团队其他老师和所有同学,感谢大家在博士后期间对我的支持和关心;我也要感谢清华大学和机械工程系,特别是以院系博士后管理老师、学校博士后办公室各位老师为代表的工作人员,感谢他们为我的博士后工作保驾护航。现在我也成为了一名教师,我会以我的老师们为榜样,努力奋斗,积极开拓,不辜负母校的培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