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关于独处
涵光
2017-11-02 17:10:44
一个人热衷于与人交流的程度与精神思想的价值成反比。
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
1. 社交的原因
促使人们投身社会交往是因为缺乏忍受孤独的能力。内在的厌烦和空虚促使人们与人交往,旅游。试图通过喝酒,与同类相处等其它无聊且外在的持续不断的刺激来补充自己,获得人的完整意识。一个越完整的人越独立,越不需要社交
人的群居生活可被视为人与人之间精神上的抱团取暖。自身拥有热力的人是不需要与人抱团取暖的。
“我们成熟所有不幸皆因我们无法独处。”
大部分人智力平庸,道德欠缺,社交带来束缚,烦扰,甚至危险。
人们自身有匮乏感,所以聚集在一起。匮乏解决,无聊也会把人们驱赶到一起。认为自己很重要很独特的人喜欢独处,维持心目中的自我的重要性和独特性。独处的能力取决于精神能力。
当感受到人群的智力不足和道德缺陷时,我们对与人群的交往感到不愉快也不能容忍。
庸俗的人必须拉帮结派爱能达到优异突出的人自己就有能力攀到的高度。
2. 社交的缺点
社交闲聊带来的损耗很隐藏,与独处的缺点相比很隐藏。
大自然给个体不同的智力与天赋,但社会对这些视而不见,社会生活中的位置有可能被贬低。社交聚会对才智卓越的人造成伤害,才距参差。优越个性人要隐藏自己,因为对别人造成威胁,不能表现天性,要迎合别人扭曲萎缩自己。在泛泛平庸的社交场合,要把自己变得平庸狭窄,思想丰富的人要放下自我。
花天酒地,享乐,会产生幻灭感。
人除了依靠自己之外,无法确切依靠别人。
3. 独处与自由
社交要求迁就忍让,独处才能成为自己,才是真的热爱自由。拘谨和掣肘伴随社交聚会。越独处的人越难在社交中牺牲。一个人喜欢独处的程度与自己价值成正比。因为独处时容易感受自身。可怜虫感觉到自己的可怜,深刻的人感觉到自己深刻。跟与己不同的人频繁交往,扰乱心神,被夺走自我,损失没有补偿。
一人要与自己达成完美的和谐,和别人会有不同程度的不和谐。
一个人自身拥有越多,自身充足,自身有丰富价值的人,对别人的需要就越少,能够自得其乐,万物皆备于我。他们不愿意主动寻求交往,来否定自我。自身平庸的人,喜欢迁就别人,忍受别人。因为忍受别人比忍受自己容易。减少需求,保存自由。
4. 独处的缺点
与人相处的麻烦和不便跟独处的坏处相比微不足道。独处的坏处可能是,身体和情绪对外界环境变的敏感。一阵小风引起生病,一些小事引起情绪。
5. 节制的生活
厌恶人群,也培养宽容。
在人群中保持孤独。
不要把自己的想法随时随地的告诉别人。
对别人说过的话不要太当真。
对别人不能有太多期待。
对别人的看法锻炼出淡漠与无动于衷的态度。
虽生活在众人之中,但不是众人的一份子。与众人保持一种客观而不紧密的联系。
这样一种节制的生活方式,就像是:把社会人群比喻为一堆火,明知的人在取暖的时候懂得与火保持一段距离,而不会像傻瓜那样泰国靠近火堆,后者在灼伤自己以后,就一头扎进寒冷的孤独之中,大声地抱怨那灼人的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