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词创作中的典故运用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要完全读懂诗词,首先要识得作者用典故的含意。如果自己要在诗词中用典,“既要师其意,尚须能于故中求新,更须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迹,所谓“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方为佳作。
简单地说,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一、古人的诗词中为什么要用典?
1、可以帮助说明作者是重要表达的含义
我们知道,诗词不仅在格律上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在字数上也有严格的规定,就说最长的词牌也不过200多字,有时作者在长调中,需要说明一种心情,限于字数篇幅的限制,就引用一段故事来帮助说明作者的意图。这里引用的典故,有的是约定俗成的成语,有的是古人诗句中描述过的故事,有的是一段历史。即所谓“据事以类义”。
例如:陆游在《邻水延福寺早行》诗中的前两句:化蝶方酣枕,闻鸡又着鞭;
这里的“化蝶”一词,就是引用了【庄子】之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的典故,其实这里“化蝶”,借喻““睡觉”。
而“闻鸡”一词则出自【晋书】:“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逖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剑”。在这里借为“清晨”的意思。
2、可以使诗句更凝练
诗词是语言的精华,要求每个字都有每个字的含义,如果运用得当,便可以在寥寥几个字中,说明深奥的道理,这也是诗词的魅力之一。
例如:元遗山有这样两句诗: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
这里作者的“沧海横流”就是引用了范宁【谷梁传序】中的故事:孔子观沧海之横流,乃喟然而叹曰:“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元遗山此时在诗中要表明自己“以文王之任为己任“的志向,所以在诗词最后一句,就用这个典故来说明这个意思,而不是在字面上表达自己的心情。整首诗就及说明白了主题,又不用很多字来描述。
3、在对偶中用典,往往可以使诗句更工整
七律要求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而且,好的诗篇,不仅文辞工整,而且涵义深刻,寓意深远。这就需要我们多读书,以丰富自己字汇和知识面,你有一桶水,才可以给别人一碗水。
例如:李商隐的《潭州》中的颌联: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其中“湘泪”一词,乃引【述异记】里故事:“舜帝南巡,死于苍梧。舜妃娥皇女英伤心恸哭,泪下沾竹,而竹色尽斑”。也有人在诗中用作“斑竹泪”等,都是指这个故事;“楚歌”一词指屈原“离骚”、“九歌”赋中,指斥令尹子兰之故事。也有“四面楚歌”这个成语。“湘泪”和“楚歌”的运用,既是诗作本身增加了文采,也丰富了诗作的内涵。
二、怎样学会用典?
1、要不断学习,丰富和提高自己
在王安石的《伤仲永》里说了仲永的故事,意思就是,知识的来源永远在于学习,如果不学习的话,就连仲永这样的“授之于天”少年神童,最后也会沦落为普通人。所以,不管你是否天生有文采,都一定要多读书,多学习,积累多了,才可以写出好诗。韩愈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
2、读书要精读,理解文中的故事
不要不求甚解,也不要囫囵吞枣。不论是读史还是读书,都需要思考。“既要师其意,尚须能于故中求新,更须能令如己出”,只有你真正理解得东西,才会成为你的西,在你需要的时候,就变成了你的语言,可以运用自如了。
3、写诗还需要丰富的联想
写诗需要有跳跃性思维,不要看景就写景,说事就论事,而是要寓情于景,借事论道。没有内涵,没有思想的诗词,就不会有感染力,也永远不会成为精品。例如,欧阳修的《秋声赋》。他不仅把秋色写得可见可闻,并且由秋风的来临,联想到万物的凋零,继而联想到人生的易老,最后抒发对于世事艰难,人生苦短的感慨。因为欧阳修运用了联系,写景、抒情、叙事,浑然一体,所以称为传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