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考的地理环境四大循环

1.地质大循环    地质大循环超出了地球表层范围,是宏观的物质循环。60 年代以后,地质力学认为岩石圈的构造是由板块组成的。在大洋中脊轴部断裂谷中涌出玄武岩熔岩构成新的海底,使原来海底向两侧扩张,其速度为0.2— 10cm/年。扩张到边缘,海陆两个板块相遇,海洋板块向陆地板块下俯冲,在大陆侧形成岛孤,海洋侧形成海沟。两个块板相撞处,地壳活动激烈,多火山、地震,如日本列岛——冲绳——台湾岛就是环太平洋岛孤火山带的一环,是亚洲板块和西部太平洋板块相撞形成的。当海洋板块俯冲完后,大陆板块相遇,发生褶皱、断裂,形成线状山系,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相撞而形成的。俯冲下的板块熔入地幔中,通过地幔对流在大洋中脊又重新出露形成新的岩石,这样周而复始形成循环,每周期 2—3亿年。在板块运动的同时,岩性也发生周期性变化,出露地表的晶质岩风化破碎松散后,被流水、风力带走沉积到低洼处(河、湖、海的底部)形成沉积岩。沉积岩没入板块底部熔于地幔中,在循环中出露地表又重新变成结晶岩,然后再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新的沉积岩。

2.水循环  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能的作用下,不断从水面、陆面和植物叶面蒸发,化成水汽升到高空,被气流带到其他地方,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又以降水形式落到地表形成径流,注入海洋、湖泊;水的这种蒸发、输送、凝结、降落、径流的往复过程叫水循环。水循环分为大循环(海洋——天空——陆地——海洋)、陆地小循环 (内流区:蒸发——输送——降落——径流——蒸发)、海洋小循环 (在海洋范围内:蒸发——输送——降落——蒸发)。水循环运动是地表外力的主要动力,也是地球化学迁移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

3.大气循环 由于太阳辐射造成地表增温差异,辐射强的地方增温快形成上升气流,构成低压区,地面其他地方的空气向这里运动,以补充这里的上升空气;在高空,上升的空气向外移动至较冷的地方下沉形成高压区。从而构成了大气环流。有时高气压不完全是温度造成的,空气的集聚、堆积也可形成高气压。

4.生物循环 指生态系统中生产者 (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人)、分解者(微生物)之间形成的有机界与无机界的循环。生物之间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是同步进行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