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收藏的味道(十六)读书杂志期刊
国内阅读指导和参考的期刊杂志、书籍起步较晚,受到文化大革命影响,真正与国际接轨的读书刊物要到改革开放后才恢复和发展起来,很多纸媒在新时代里还接受着新媒体的冲击。
整个读书类型杂志期刊的复苏和黄金时期仅有二十年,突出扎堆冒泡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洗礼后留到现在的都是底蕴和资本支撑。
1. 《月读》
这是由中华书局官方编辑部出品的读书类杂志,早期曾提供给干部作为内部读物,后一度为经销商随书一起赠阅。每月一辑。2010年推出时的目标人群就是领导干部。精选的也是经典和古今中外名篇。他也是中华书局的五大期刊之一,偏重文史。
进入第十一个年头的2011年,《月读》的编辑部也学其他走过十年之痒的期刊一样做了一个分类合集书,并以精装本发行。取名“中华名著导读”系列。虽然名不经传,却也与时俱进,而且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
推荐指数:@@@
收藏指数:@@@
2. 《读书》
《读书》杂志第一期,1979年4月刊行
三联书店官方出品,历史第一期有“开天辟地”之功。首篇文章为时任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副局长的李洪林的《读书无禁区》,文章内容掷地有声、振聋发聩,开启了80年代的“文艺启智”时代。而当时任宣传部部长的即为胡耀邦同志、理论局局长为钟佩璋同志。彼时,离“真理大讨论”刚过去一年,文化事业举国欣欣向荣。
今天,《读书》仍然是纸媒书介中的扛把子,虽然他也经历了多次的人事变动,2013年贾宝兰辞去主编一职并离开三联后更是遭到读者们的质疑。但这是新时代的背景冲击下造成的。在多次遭到“谁还读《读书》杂志的疑问中,他不变初心的坚持仍然感动着“越来越少的读书人”。其持续不断的创造力仍然指引着当下迷茫的读书方向。
而《读书》杂志也曾经造就过一批牛人。这当中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就是扬之水。2011年11月,已经是隐居状态功成名就的研究员扬之水出版了《读书十年》一书,回顾了她在《读书》杂志1986年12月15日-1996年4月15日的十年编辑生涯中的人事物。那十年刚好是杂志的黄金十年,也是中国文化知识界并行发展的鼎盛十年。
推荐指数:@@@
收藏指数:@@@@
3. 《好书》
《好书速递》为席殊书店连锁期间定期更新的内推书籍推荐杂志
这是曾经为全国最大的民营书店的席殊书店的好书俱乐部会刊,创刊于1997年9月。席殊书店做到了在国内仅次于新华书店的程度,但由于各种原因,面对多元化的市场,这个地位将很快被持续盈利的西西弗书店代替。但席殊书店学习贝塔斯曼的会员模式却曾经为他缔造了前网络时代的辉煌。而加入席殊好书俱乐部的会员所获赠的《好书》双月刊、《好书》月刊则不仅仅为用户带来了广告营销的印象,更是带有很好的书评性质的图书订阅刊。至今回望,他仍是一册每期144页16开的优秀的独立书评刊物。这一点,作家余华的评价可说是一语中的“从图书介绍的角度,信息量之大是一流的,从文章的角度也是一流的分量”。
推荐指数:@@@
收藏指数:@@@@
4.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06年东方出版中心为新京报 书评周刊 出版了2003-2005书评合集。把当时的热评书记录在书中,让新京报的书评文章不至于随报成绝唱。
新京报下辖的人文周刊,成立于2003年。效仿纽约时报书评周刊而来。而后者是美国最权威的书评杂志。周刊每年会举行年度好书典礼。该典礼也是国内较早进行的书籍评论典礼,国内不成熟的书籍评论市场也是由此而来。诸多书评家也是从书评周刊练笔走向大众读者视野的。
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5月刊创刊时的当年全国各地就已经在提倡全民阅读。彼时读书已经呈现出多样性和个性化阅读趋势。到今天读书彻底成为小众爱好,回首往事同样不经风。但他作为独立的书评杂志,却留在了几代人心中。同时期的《南方都市报》等阅读周刊也在纸媒还未淡去的岁月里选登了不少书评文章,花城出版社还曾经为其集结出版为《风雨读书声》一书。
推荐指数:@@
收藏指数:@@@@
5. 《书与人》
这是江苏省出版的读书类杂志。而且享誉全国。九十年代的读书人几乎都多少接触过。它曾经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江苏省社科类十佳期刊”等荣誉,还曾一度将这两个荣誉印在期刊封面彰显荣耀。该杂志也确实是专业读书杂志的良心制作,许多书评及读后感、创作介绍、作家心得体会都曾在本刊刊载过。
推荐指数:@@
收藏指数:@@@
6. 《中华读书报》
昔日《中华读书报》试刊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