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机:才女不识红尘路,读尽诗书也枉然

最早,我是在清朝诗人袁枚的散文名篇《祭妹文》中,读到袁机的故事的。那时候,只觉得她真是太不幸了!尤其她是个知书达理的才女,尤其是这不幸跟她自己有很大关系,所以,她的命运愈加让人怅惘叹息。

1、才女不幸,红颜薄命

袁机字素文,别号青琳居士。她是袁枚的三妹,出身于小知识分子家庭。出生不久,父亲便将他许婚于高家,这是一桩那个时代常见的娃娃亲。

然而等到两个孩子长大,事情发生了变化。高家的儿子不仅容颜丑陋、更兼品行不端,性情凶暴。高父与袁父原本就是朋友,眼见儿子如此不成器,自是不愿毁了好友女儿的一生。于是,高父亲自写信来,说儿子身体不好,疾病缠身,请求退婚——他不愿意直言儿子品行差,这也是一个父亲的惭愧与无奈。

袁父接到信后,自是犹豫不决。然而,已长成才貌双全少女的袁机却坚决反对退婚。她从小跟着哥哥袁枚一起读书,对于古人“忠孝节义”的观念十分崇仰,愿意用一生践行。她是知书达理的才女,她要当“从一而终”的贞洁烈女,怎么能因为未婚夫身体不好就退婚呢?眼见父亲迟迟不肯决定,她便哭泣绝食,表示一定要嫁入高家。父亲无奈,只好拒绝了高家的请求。得知袁家有如此贤女,高家更是不忍,再次来信请求退婚。实话实说,不是因为有病,而是“有禽兽行”,实在是不堪良配,希望袁家能够同意退婚,“贤女无自苦”,别让贤德的女子陷入不幸福的婚姻。

无奈,袁机铁了心要当“从一而终”、“信守婚约”的贞洁烈女,坚决不同意退婚,一定要嫁入高家。或者她以为高家是夸大其词,或者她以为无论男人多么不堪,婚后凭着自己的贤良淑德、凭着自己的才华横溢,一定能够改变他,从而演绎一个浪子回头、夫贵妻荣的人间佳话。

无奈残酷的现实打破了袁机的幻想。嫁入高家后,虽然她孝敬婆母,对丈夫逆来顺受,但换来的却是一再伤害,乃至得寸进尺,变本加厉。袁机喜欢读书,但高某讨厌,袁机于是不再读书;袁机做女红,高某也生气,袁机只好从此远离针线;高某赌博,拿她的嫁妆做赌资,袁机不给,他就毒打她,婆婆前来劝阻,高某竟然连母亲一起打。再后来干脆要把袁机卖了还赌债,忍无可忍的袁机只好逃了出来,这才告诉父母。袁父赶来,告状到官府,判决他们离婚。此时,距离她出嫁不过四五年。

袁机一心想当贤妻良母,期望从一而终,无奈生活根本不给她机会,百般隐忍也无力改变,最终还是离异。离婚后的袁机带着两个女儿长居娘家,虽然照顾母亲,操持家务,为兄长分忧,但却始终心怀郁郁。她素服、吃斋、不笑,生病不治,遇到节日更是会偷偷哭泣……虽然摆脱了那个不可理喻的凶暴丈夫,但她却无法走出心灵的沉重。她依旧把自己当做是高家的媳妇,时常给婆母寄东西。听说丈夫死去,她也病倒了,并在第二年病逝,年40岁。

2、才女不识红尘路,读尽诗书也枉然

欲卷湘帘问岁华,不知春在几人家?

一双燕子殷勤甚,衔到窗前尽落花。

草色青青忽自怜,浮生如梦亦如烟。

乌啼月落知多少,只记花开不记年。

这两首诗都是袁机的作品,写得清新雅致,余韵悠长。她是那个时代少见的才女,也因此,她的悲剧更加让人扼腕叹息。

并且,她原本是可以逃避这场不幸婚姻,她原本可以重新选择、可以拥有更好人生的。夫家连续两次提出退婚,如果她肯接受,亦是道义无愧。无奈她却铁了心一定要嫁,要践行“女子从一而终”的信仰。如此自己主动跳进火炕,最终真的差点被吞噬。

袁机如此执着,毫无疑问,当然是因为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是“女子从一而终”、“烈女不侍二夫”观念深入骨髓的束缚。

然而,袁机的悲剧,仅仅因为封建礼教吗?如果所有的锅都让“封建礼教”来背,那也太简单太容易了,无助于我们的反思与成长。

无论什么时代,哪怕命运不可掌控,每个人也都有若干表现空间。同样深受儒家观念教育,也不是所有人都会恪守某些不近情理的规范,不肯有一点变通的。袁机的哥哥袁枚便一点也不迂腐,他不仅开创了“性灵”派诗风,晚年更是不惧议论,招收女弟子,开风气之先。

她名字叫袁机,却丝毫没有一点机变,身心完全被束缚在经书史籍中,被禁锢在道德规范里。

我觉得,她就像被保护得太好的小女孩,完全不知道理想与现实的差异,不懂书本与生活的异同,她一心一意按照书中所说的“正能量”去做,她以为这样就能让别人感动,就能将一切问题化解——她确实感动了自己和别人,却感动不了她的丈夫,最终问题越来越严重,还是不得不离异。

她大概觉得自己的人生很失败,她始终想不明白,为何她如此坚贞,如此隐忍,如此按照圣人所说所做,生活还是如此狰狞与残酷?她不敢否定自己接受的教育,唯有将之归结为这是自己的“命”。她认命,却又觉得委屈,所以回到娘家之后的日子,依旧过得辛苦而绝望。

她枉自读了那么多书,却不懂得,将书中的道理与生活实际完全画上等号,根本就是“纸上谈兵”。

袁机一生如此悲伤不幸,我们不忍心责备她,但却不能不引以为鉴。

我们为什么读书?因为读书让我们智慧明理,读书让我们世事洞明,读书让我们更有独立思想。“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拥有满腹诗书,一身才华,却过不好这一生,又何必读书?岂不是更加给男人以口实,说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才是真理?

才女不识红尘路,读尽诗书也枉然。

3、纵教青史留遗迹,已负从前金粟身

明朝话本小说《醒世恒言》中写了一个故事“陈多寿生死夫妻”:

陈多寿和朱多福少年时被父母订婚,不料几年后陈多寿得了一个怪病,浑身浓疮,容颜尽悔,父母求医拜佛,医治几年都不见效。陈家不愿耽误朱家女儿,便提出退婚,朱家父母也都同意了。不料朱家女儿朱多福却说什么也不同意,眼见父母不肯成全自己,便决然自尽。幸好被母亲及时发现,救了下来。女儿如此刚烈,朱家父母不敢再有别的想法,唯有同意女儿嫁给陈多寿。朱多福嫁过去后,尽心竭力照顾丈夫,恪尽妇道,无怨无悔。如此过了三年,陈多寿的恶疾还是不好,他不愿耽误妻子,自己喝砒霜自尽,不想歪打正着,“以毒攻毒”,不仅没有毒死,反而让浓疮脱落,容颜如旧,一下子好了起来。朱多福守得云开见月明,不仅过上了幸福生活,后来更是夫贵妻荣,恩爱到老。

我读到袁机生平的时候,立刻便想起这个故事,这就是弘扬“烈女节妇”的绝好教材啊。袁机是清朝人,不知道是不是读过这个故事?就算没读过,饱读诗书的才女一定读过不少类似的事迹传奇,所以才让她如此奋不顾身地要实践。她大概希望自己能够感天动地,能够青史留名。

她有个大文家的哥哥袁枚,一篇感人肺腑的“祭妹文”足以让她的人生为更多人了解知道,她亦被写入了地方志和《清史稿》。可这样的“青史留名”又有何意义?不仅让后人扼腕叹息,就是她自己的亲人都觉得不值,慨叹“纵教青史留遗迹,已负从前金粟身”……

一代才女早已凋落在历史的风云辗转中,可类似的故事还在一代代上演,从未绝迹。

耳闻目睹,就有很多有文化的女子,她们或者事业有成,或者惊才绝艳,却始终走不出心灵的束缚,哪怕婚姻已经死亡,依旧不肯离开放弃,表面光鲜,内心却痛苦压抑。

愿世间才女,都能活得通透阳光。将诗书的芬芳化作心灵的滋养,将命运的沧桑熔铸成抵御风霜的刀枪,在纷繁的世界里,绽放出身心都精致明媚的模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