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品味吴乡“饮”和“食”/林淑珍
“枫叶微红近有霜,碧云秋色满吴乡”。晚唐著名诗人韩偓笔下的古镇浮桥,风光旖旎流水念情。浮桥有上千年的历史,是黄龙吴氏聚居地,故文人佳作中常称为“吴乡”“吴甸”。这里宗亲氛围浓厚,名贤辈出,底蕴丰富。单说浮桥的“饮”和“食”,就展现出闽南一带待客之道的讲究和礼仪,让人回味无穷。
浮桥人讲究的饮食文化,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还蕴含着对生活的理解。“饮”与“食”表面上是一种生理满足,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是借“吃”这种形式表达了丰富的心理内涵。体现着悲欢离合和生老病死的寓意。
以“饮”话情。浮桥人好茶,坊间有“宁可食无肉,不可日无茶”的说法。在浮桥,家家户户常备茶叶,唠家常要喝茶,谈生意要喝茶,招待客人还要喝茶,甚至远离家乡的游子华侨都特意嘱咐亲人寄去茶叶。饮茶自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茶语言”:“头冲脚惜,二冲茶叶”“强宾压主,响杯檫盘”……无需多言,就能够表达出主客间的内心往来。伴茶而生的“茶配”,更是浮桥人力捧不衰的美食。醋肉、炸菜粿、豆干、炸紫菜、肉丸子、花生、杨梅干……茶配上选简单易处理的食品。一泡茶水,几碟小菜,是浮桥人“话仙”的标配,“呷茶”已经成为当地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多少道不尽的悲欢离合,理不完的乡愁思绪,清茶淡水话桑麻,一饮一啄方知人生百态。
以“酒”为乐。如果说饮茶是浮桥人含蓄的生活哲学,那么饮酒就是他们追求的生活乐趣。浮桥人饮酒,重酒不重菜。个人品饮,小菜一碟,或花生半盘,也无碍饮兴。款待客人,即使满桌佳肴,如无酒下菜,主人也会自愧不成敬意。酬酢宴会,更离不开酒,无酒不成宴,乃至宴席直接被称为“酒宴”“酒席”。在浮桥,哪家结婚“办桌”,哪家大寿庆生,酒是宴席上必不可少之物。来宾三五成群,“七窍没得,八窍得了,饮!”……划拳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弥漫着人间烟火气和人情味。“斗酒”成为了一种调节氛围的活动,宾客兴尽而归,主家喜庆收场,一醉一醒只等陌上花开。
以“呷”为生。见面一句“呷未”,是浮桥人日常的问候方式,“讲长讲短,讲食煞尾”,就连就业谋生,也称之为“探呷”。在浮桥人的食俗习惯中,人生下来时要“呷”,满月时要“呷”,周岁时要“呷”,十六岁时要“呷”,结婚时要“呷”,到了六十以上逢十之大寿,更要觥筹交错地庆贺一番。《礼记·礼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除了一日三餐日常饮食,浮桥的“呷”多与礼相关,这与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都体现着“礼”。
卯饮一杯眠一觉,世间何事不悠悠。生活不过一日三餐,四季更替皆有柴米油盐酱醋茶。有烟火味的生活,才是人们向往的幸福生活。这里,恰如是。
作 者 简 介
林淑珍,笔名红豆。部分文字散见于《泉州文学》《泉州晚报》《闽东日报》《泉州青年报》《海丝茶韵》《洛江方志》等地方媒介。近年主编《泉州市地名志》《湖头镇志》《桥南社区志》等地方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