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女儿很小的时候,我给她报了一门书法课。当时教书法的老师非常厉害,他是教育部命名的“书法名师”,当时,他还因为业绩突出接受过总书记的接见。
孩子得到这样名师的指点,主要还是因为,她参加的那个班是海淀区教委举办的“传统文化普及班”,说白了,老师是受海淀区教委委托,近乎公益授课。
老师讲的具体内容估计很多人都不记得了,但是老师说了一件事我印象深刻,他说书法是坚持的艺术,假如你能坚持50年,等你年纪大了之后就会成为书法家。
当时跟我一起听课的家长和孩子,估计没有一个人相信这个结论,因为谁也不会拿50年去验证一个结论。
孩子很快因为作业多就放弃了早晨练字的习惯,我替孩子坚持了几年,终于练到可以给人写对联了,我也坚持不动了。跟练字一起坚持的,我每天码字,也许因为时间关系或者兴趣点的驱动,我将码字工作一直坚持了下来,现在,我成了作家,十几年出了几百万字。
我有点相信当年老师说的话了。
记得以前有个同学,他儿子高中是绘画特长。因为文化课一般,高考没有能如愿进一所名校,孩子有点沮丧。
同学告诉孩子,画家是画出来的,假如他能坚持免费给小区里的老人画像,不等他大学毕业,孩子就会名闻天下。
孩子没有做这个试验,因为他还有很多比免费给老人画像更重要的事。
我不敢说同学当初的建议是对的,假如孩子能按照父亲的建议去做,无论他是否出名,至少他的画应该有很大范围的认可度,这应该是确定无疑的。
我还是拿我擅长的写作来举例子吧。
假如你每天坚持码字1000个,一年下来就是36万多。如此坚持10年,就是360万字,360万字就是中等厚度的书十本的量。假如你去掉其中的十分之九,最后还余下一本书,也就是说,坚持十年下来,你一定能写一本自己满意的书。这是我的实践和实证经验。可惜,很多人都坚持不下来。
要想成为一个作家,坚持是第一位的,此外还要有方向。方向不对不仅难以调动你写作的积极性,而且还会因为南辕北辙,越坚持越错误。
想当作家的话,要写好小说、散文、诗歌三个体裁中的一个,小说分长短中篇,散文分散文、杂文、评论、散文诗等,诗歌分古体诗、近体诗。必须要按照体裁的要求写,我认识一些写作的人,他们是通讯员出身,或者是教师出身,他们一直关注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一直不愿意舍弃自己擅长的,结果,多年后,他还是个通讯员的水平,或者是一名老师写教学讲义的水平。
我不能说当通讯员不好,假如从新闻稿起步,开始写事迹材料,最后延伸到报告文学的水平,这就非常专业了,有很多著名作家,一辈子就是以报告文学为生的,他们的报告文学也写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也不是说老师写讲义不好,很多大师,现在人读到的就是他们当年的讲义被人编辑成册了。比如我们现在听到的魏晋南北朝的一些史料,就是来自于陈寅恪先生的讲义,他的学生将其编辑出版了。
通过与作家们交往,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提醒,那就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句话只有在高手巅峰对决时适用,可很多人以这句话来掩饰自己的懒惰和不思进取,这是非常不好的现象。
文无第一,但是,文有第二、第三、第N,每种文学体裁都有好坏的标准,只不过标准太多,一般人不愿意给你提示。就拿散文来说,假如你写人的散文写不出情,或者写景的散文不能让人心动,这样的散文就是失败的。
每个作家都写过自己的父亲和母亲,父爱和母爱不是用来定义的,而是通过文字让读者感知,让人产生同理心的联想,这是好的标准。你写父母伟大,是喊出来的口号,是定义出来的标准,那样的文字是没有人读的。当别人读到你口号式的散文,没有人敢说不好与不对,因为,父母的爱怎么写都是对的。
总结以上的观点,假如想当一个作家,就要长期有意识地坚持写,就像我那个同学对他儿子建议的那样,假如你能不计得失为某人某地写个三年的稿子,其间一定要耐得住寂寞,一定能守得住写作的初心,那三年之后,写作水平一定会是“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我重复一下那个书法家大爷的经验,只要坚持50年,一定就会成名成家。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