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左右:关于马召平

有关马召平

左右

每每路过钟楼,总会想起一本书。写钟楼的著作很多的,我偏偏记住了这部。牵念到现在,我连这部书的封皮儿都没翻过,别说读一读。早在三年前我就想得到这部书了,不敢说千方百计,但也有百方十计,阴谋一直无法得逞,苦恼的很。

这这部书的作者,在长安很有名头。怎么个有名头呢,记得刚大学毕业没几年,我去建国路省作协办事,门卫见我是一个黄毛小孩,死活不让进。我急了,走到隔壁小卖部,说我认识单位里的马召平老师,想给他发个短信,但手机没电了联系不上,想借老板娘的手机一用。善良的老板娘听了一怔,跟门卫打了一个招呼,口气像马老师的亲戚。门卫是一个六十岁上下的老头子,看了我一眼,觉得我这样的人,进作协除了没事干还是没事干,还能干什么。但一听说马召平老师的朋友,走一步再回头一步,像打量一个小贼,放我进去了。

马召平是一个作家,写散文和小说,偶尔手著评论,又是一位诗人,属于长安这片故土上少有的多栖文人。别人喜欢背后喊他老马,我不敢,我一见面就喊他马老师。马老师的散文,很多回忆与怀旧散文,都像是我写的,或者说是在写我,但我自叹才华不如,明明是出自人家之手,偏偏出现在我小时候的童年外,生活中,感情里,着实令人羡慕。马老师的诗,抒情真挚细腻,意象纯明悠长,长安城里的诗人,早年都因他写得一手好诗而结识了他,我也一样。待大家结识后发现,他不仅仅文好诗好人好,而且心也善真,对待朋友也谦虚与真诚,一时间里,无论是大小文学聚会,还是大小文学会议,都不忘电话正式喊上他,邀请者电话里的口气,像是少了他,聚会就不能叫聚会了,会议也无法举行下去了似的,很严重地说着说着,不可置否。

马老师人长得帅,个字高,印象中总是穿一袭白衬衫,戴着眼镜走在人群里,和古代的高富帅一类的书生没两样。他在陕西电视台工作,又是我们一伙青年作家诗人们在一个省上组织里的领导,可谓文学兴起,事业有成,家业有福。按说在这样事业家业文学都发福的年份,应该加把劲突飞猛进才对,但不知马老师因何,在我毕业那几年,突然不写东西了。作品也不见发表,博客也少见更新,以前他辛辛苦苦打下的发表阵地,也不见他的作品影儿,这让长安城里的一帮诗人和作家们,很不适应,很急躁。自我毕业在万邦图书城工作后,与他走得更近一些。因书城里有他的一些著作,他时不时来关注一下动向。闲时我问起他的写作,马老师总说自己很忙一类的话。我反驳:所有的作家都很忙,但再忙也有时间写点东西。这话我说了不止十次,但见他在网上呵呵一回:慢慢写,慢慢写……依然与我谈笑风生。有很多朋友都说马老师封笔了,我不信。虽然不写东西了,但省上重要的文学活动,依然有他发言与讲座的影子,但也就一年三四次而已,他走动得少了。活动上,有长辈关心他的写作状况,也是这样问他催他,他依然不为劝告所动。我知道,马老师肯定在写,偷偷的写,写了不在网上贴不在杂志报纸上发,人不知神不觉的在写。

长安城里有些朋友,急于让他找回文学存在感,故意找他写文学评论,他不动笔,跟他约稿,他不动心,催他写新著,他也不雷打不动。每次遇到身边的朋友一个个发表获奖有火山爆发之势,我就故意发给他看刺激他,谁知马老师先说了一堆倾慕的话,然后如好像什么事与他无关一样,上班下班,兢兢克克打造他的新闻事业,认认真真编织他的家庭美梦。

突然有一天,马老师告诉我:他在写一部小说,并像个小孩似的,叮嘱我我不要告诉其他人。

我早就料到他是这样的人,不写则默默无闻,写则惊天动地。写长篇小说的人,大多是耐得住寂寞与诱惑的人,马老师这些年耐住了,挺过来了。我为他高兴,为那些总是暗中嘲笑马老师的朋友捉急,不知他们将如何挽回这沉寂多年的脸面,但我又不为这些事感到担心,我知道马老师的脾气,好得都不能将一直蚂蚁怎样,别说朋友中的坏人们。

马老师出过几部出版过的著作,我是知道的,但我一部都没有。但这也罢了,我退而求其次,每次他喊我见面,我都不忘假装发一张命令式的笑脸:别忘了给我带一本《在钟楼左右》,只要这一本就够了,不然,哼哼……后果很严重的!

这是一部将我名字与钟楼联系在一起的书。马老师的面是见了几次,但书依然不见影儿,我怀疑,他太吝啬了,太吝啬了,脸上顿时露出鄙夷的表情,但又若无其事地坐在椅子上,见他很大方地喊我们一伙人喝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