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坚院士:4D打印陶瓷将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2019年9月19-21日,IAME中国(西安)国际3D打印博览会暨高峰论坛在西安高新国际会议中心举办。2019IAME旨在搭建增材制造(3D打印)科技创新的开放合作共享交流平台,汇聚全球顶尖的增材制造(3D打印)领域成果及人才,促进行业各环节、产业链的衔接融合。南极熊作为战略合作媒体,到西安现场全程报道。

△吕坚院士为“2D/3D/4D打印双相纳米金属与纳米陶瓷复合材料”的报告

在高峰论坛上,法国国家技术科学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学讲座教授 吕坚做了题为“2D/3D/4D打印双相纳米金属与纳米陶瓷复合材料”的报告。会后,南极熊专访了吕坚院士。

△视频:南极熊专访吕坚院士

南极熊:吕院士你好,我是南极熊3D打印网的代表,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您刚才做了关于金属和陶瓷3D打印的报告,可以简单说说其技术原理吗?

吕坚院士:我在“2D/3D/4D打印双相纳米金属与纳米陶瓷复合材料”的报告中,介绍的是陶瓷复合材料和金属材料,不是金属和陶瓷复合材料。但是陶瓷本身就是一个复合材料,是一个高分子前驱体和一个纳米陶瓷粉结合到一起以后,做成一种墨水,通过3D打印成型,然后再烧结出来一个双相的陶瓷材料,所以它的力学性能都比较好。

南极熊:从2D到3D到4D,这个过程当中会有什么样的不一样变化?

吕坚院士:我管他叫2D,是因为现在用2D的金属材料来增强3D打印以后的结构,2D就是物理气相沉积(PVD),但因为做得不够厚,现在只能做到十个微米,真正的2D材料是几百个纳米。我们现在可以做80个纳米到几十个微米,以后要做微型器件的3D打印,可能会用到相应的技术来实现增强提升。

南极熊:4D打印如何理解呢?

吕坚院士:4D有两种,我们这第4D是就是前驱体,打印在一个预变形的基体上,根据预变形的不同,最后产生的三维形状是不同的。但因为预变形是通过计算和可编程的,所以全世界也都承认这个是4D打印。实际上,我们也做了很多其他的工艺,比如说3D打印后,通过加一个磁力改变形状,或者放到水里改变形状,或者放到酒精里改变形状,获得不同的结构;当然随着时间的不同,它的反应程度也不同。

南极熊:这个技术在哪些领域上会有一些比较前沿的应用?

吕坚院士:例如我刚才说的微型器械,还有航空领域、3C产业,像手机里有很多小的陶瓷部件,现在都是用机加工做的,但价钱昂贵,而且形状比较简单。以后如果可以打印的话,我相信会有很多新的设计方案出来。还有就是3D打印手机外壳,手机外壳是一个很大的产业,如果真的成功的话,那就是百亿级的产业。

关于吕坚院士的陶瓷4D打印


2018年8月,香港城市大学吕坚院士研究组全球首次实现了陶瓷的4D打印(Four-dimensional printing),相关研究工作以“Origami and 4D printing of elastomer-derived ceramics”为题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

这种4D打印结合了3D打印(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自变形组装(Self-shaping assembly),和弹性体衍生陶瓷(Elastomer-derived ceramics,EDCs),在大尺寸陶瓷结构的形状复杂程度,机械强度,制造成本,和适应环境变化能力上实现了突破,有望广泛应用在太空探索,3C电子产品,航空发动机,防弹军事装备,和高温微机电系统等领域中。

4D打印一般是指在一定刺激(譬如热,水,磁场,电流,紫外线等)下,3D打印物体的形状和功能随着时间发生可编程变化。4D打印技术之前大都应用在聚合物材料中,包括水凝胶,形状记忆聚合物等。之前报道的可以3D打印的陶瓷前驱体材料通常较难发生自变形,限制了陶瓷4D打印的发展。

有鉴于此,吕坚院士研究组从材料出发,开发了不同系统的硅胶基质纳米复合弹性体材料作为陶瓷前驱体。这些弹性体材料的特性使其可以完成从3D打印到变形的过程,并且最终转变为陶瓷结构,从而逐步实现打印陶瓷折纸结构(Printed ceramic origami)和4D打印陶瓷 (4D printing of ceramics)。

文献链接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advances/4/8/eaat0641.full.pdf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