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lib线上展览 | 大唐风华——唐代书画精品展

Preface

前 言

大唐,在中国历史的广袤苍穹中是一颗极为璀璨的星。
1400多年来,大唐文化始终以其开放、包容、开拓的精神,散发魅力。她开创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社会和谐的大唐盛世,成就了中华文化的辉煌高峰,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国际地位。

文以载道,诗以采风,唐代书画正是那个时代的生动写照。“大唐风华——唐代书画精品展”,由“笔底春风”和“书风浩荡”两大部分组成。以唐代有关的珍贵绘画和书法作品形成两条主线,全面展示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民族融合,体现大唐盛世的繁荣景象。

笔底春风

“笔底春风”形容绘画、诗文描绘得十分生动,如春风来到笔下,出自元·黄溍《瑶池春宴图》诗:“西飞青雀几时还,贝阙琳宫缥缈间,笔底春风殊未老,蟠桃积核已如山。”此模块展现的是与唐代有关的绘画作品,其中《职贡图》描绘的是藩邦外族来中国朝贡的史实,展现出大唐帝国的强盛;《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仕女画中,女性美丽的容貌、优雅的服饰,为观众揭开古代宫廷女子生活的神秘面纱;《明皇幸蜀图》中作者借黑马作惊蹶停步之态表示唐玄宗避难途中的惊慌心理……这些画作无一不生动地表现出当时的场景,使观者得以窥见唐代的历史事件以及当时的生活方式。

<<  滑动查看

唐代  孙位  高逸图

绢本设色  45.2cm x 168.7cm

上海博物馆

画面描绘了四位”不事侯王,高尚其身”的隐士形象。第一个袒露上躯,披衣危坐,沉思默想,闲居理气。第二个裸足持杖,蕉荫观画,披图幽对,坐究八荒。第三个与第四个捧盅蹙额,欲说还休,手挥塵尾,自得其乐,宾主对酌,悠然闲适。色调素雅大方,线条凝重流畅,烘托出一种恬淡静穆气氛。人物造型清高孤傲,表现出士大夫阶层独善其身、放荡不羁、怡然自得的气质和精神。

<<  滑动查看

唐代  阎立本  萧翼赚兰亭图

绢本设色  28cmx158cm

辽宁省博物馆

本卷为北宋摹本。唐代大画家阎立本根据唐何延之《兰亭记》故事所作。描绘唐太宗御史萧翼从王羲之第七代传人的第子袁辩才的手中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骗取到手献给唐太宗的故事。

唐代  李昭道  明皇幸蜀图
绢本设色  55.9cm x 8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画为青绿设色,崇山峻邻间一队骑旅自右侧山间穿出,向远山桡道行进,前方一骑者着红衣乘三花黑马正待过桥,应为唐明皇(玄宗),恰是:“嘉陵山川,帝乘赤缥起三骏,于诸王及嫔御十数骑,出飞仙岭下,初见平陆,马皆若驾,而帝马见小桥,作徘徊不进状。”嫔妃则着胡装戴帷帽,展示着当时的习俗。中部侍,驭者数人解马放驼略作歇息。山势突兀,白云萦绕,山石有勾勒无皴法,设色全用青绿。该画传本较多,此图虽可能为宋代传摹本,但比较接近李思训父子画派的风格。

蜀道难,李白的诗作即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比喻,蜀道路多险峻山势崎岖,从这幅描绘细腻、刻画  《明皇幸蜀图》局部生动的青绿山水可窥一二。画面安排了峻险的山岭,盘曲的石径,危架的栈道,云绕的天际。

崇山峻岭间一队骑旅自右侧山间穿出,向远山栈道行进,前方一骑者着红衣乘三花黑马正待过桥,应为唐明皇,走到桥前,黑马作惊蹶停步之态,作者可能想借此动作表示唐玄宗避难途中的惊慌心理吧。嫔妃们则身着胡装戴着帷帽,中部侍驭者数人解马放驼略作歇息,表示长途跋涉的劳累。 

画左边还安排有一队人骑正在栈道上行进。此画构图雄奇,以山水为主,人物鞍马为辅,山水画的比重在构图上明显增强,在构图意识上进行了创新,对于后世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科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画中山势突兀,白云萦绕,人物动态及其衣帽服饰都刻画得细致入微,马匹、骆驼也描绘得生动有趣。画上奇峰、峻岭、巨石、白云、流水,都用细线勾出,而且作者用线条表现出了岩石的形体和结构,塑造出了山峰的雄伟气派,改变了以往画山石只能表现出山的象征形象的作法,这在唐代山水画中是极少见的。  

另外,作者用石青、石绿、朱砂等重彩设色,不加皴斫,保持着李氏父子“金碧山水”的一派遗风,但却做到了色不压线,保持着线的节奏美,并能达到色彩明丽和谐,格调典雅,使得画面场景复杂而又具体,色彩绚丽却沉着和谐。此图时代特征明显,体现了李氏父子的绘画风格。 

 

观察这幅《明皇幸蜀图》,不论从山石配置的左右对称性,或嫔妃、仕女的头饰、鬃马等造型都承袭了中国古代传统样式,这些均可从唐代山水壁画或出土的唐三彩人马俑中发现类似的范例。不过,虽然这幅图的祖本可能出自唐人之手,但经宋人辗转反复临摹,现在看到的这幅《明皇幸蜀图》已渗入了宋人对山水结构的理念。

<<  滑动查看

唐代  阎立本  步辇图

绢本设色  38.5cm x 12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步辇图》画的是贞观十五年(641)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太宗接近吐蕃使者禄东赞的历史事件。

画幅右半部份唐太宗李世民端坐在步辇之上,由众侍女簇拥着徐徐前行。两个宫女持扇,后一宫女掌伞(华盖),太宗的形象眉宇舒朗,目光睿智,翘八髭字须,显示出远见卓识的气质和定国安邦的雄才大略。

左侧叉手并立三人,中间身着民族服装的是禄东赞,正是被一穿红袍的鸿胪寺官员引见给太宗。旁边是译员,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服饰、举止,特别是面部的神情刻画细致,富于民族特点。画家用浓丽的色彩和劲力的线条把人物的不同身份及其关系处理得恰当、富于匠心。整个会见场面显得严肃庄重,是一幅成功的描写古代吐蕃少数民族地区和中原地区友好交往的历史画卷。

<<  滑动查看

唐代  阎立本  职贡图

绢本设色  61.3cm x 191.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图描绘大唐帝国的强盛,也就是藩邦外族远道来中国朝贡的史实。图中贡使张盖骑马,前后卫士围拥,有提鸟笼的,有背象牙的,有拿孔雀羽扇的,有牵牛牵羊的。苏东坡很欣赏这幅画,特意作诗称道:“粉本遗墨开明窗,我喟而作心未降。”

<<  滑动查看

唐代  周昉  簪花仕女图

绢本设色  46cm x 180cm

辽宁省博物馆

画面描绘了宫廷妇女闲散的生活情态。她们衣着华丽奢艳,闲适无事,在庭院中漫步、拈花、拍蝶、戏犬、赏鹤、沉思。所绘妇女形象皆体态丰腴、肌肤肥厚、衣饰色泽浓 丽。对丝织衣服的半透明感也极尽渲染之能事,开创了”衣裳劲简、彩色柔丽”的仕女画风。

<<  滑动查看

唐代  张萱  虢国夫人游春图

绢本设色  52cm x 148cm

辽宁省博物馆

描绘唐玄宗时虢国夫人(杨贵妃的姐姐)出游的场景。画面上虢国夫人与韩国夫人两骑相伴而行。其余前呼后拥左右顾盼者 都为夫人做铺垫。人数不多而气派可观。画面人物造型丰腴端丽,着色鲜艳 明快,人物表情闲逸潇洒,给人以和谐活泼的美感。无款记,隔水上有金章宗的题识,定为“”天水摹”,可知存世之本为宋徽宗赵佶的摹本。

<<  滑动查看

唐代  周昉  内人双陆图

绢本设色  30.7cm x 64.4cm

弗利尔美术馆

此画设色浓丽,线描细劲流畅富有韵律感,贵族妇女浓丽丰肥之态和细腻柔嫩的肌肤特点都表露无遗。所谓“双陆”,同六博一样,同是掷骰行棋的游艺。据传,此游艺始于天竺,流行于魏晋,盛于隋唐,尤为贵族、闲雅者所喜好。此图粉本传为周昉所作,描写唐装贵族妇女以棋戏消遣的生活。图中间为二盛装贵族妇女对坐行棋,左右有亲近观棋,侍婢应候。它从一侧面反映了当时贵族的生活情调。

唐代  周昉  调琴啜茗图

绢本设色  28cmx75.3cm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此图描绘的是唐代仕女弹古琴饮茶的生活情景。此图又名《弹琴仕女图》,画三位坐在庭院里的贵妇在两个女仆的伺候下弹琴、品茶、听乐,表现了贵族妇女闲散恬静的享乐生活。图中绘有桂花树和梧桐树,寓意秋日已至。贵妇们似乎已预感到花季过后面临的将是凋零。调琴和啜茗的妇人肩上的披纱滑落下来,显示出她们慵懒寂寞和睡意惺忪的颓唐之态。

全卷构图松散,与人物的精神状态合拍。人物组合虽不及张萱之作紧凑,但作者通过人物目光的视点巧妙地集中在坐于边角的调琴者身上,使全幅构图呈外松内紧之状。卷首与卷尾的空白十分局促,疑是被后人裁去少许。

画中的人物线条以游丝描为主,并渗入了一些铁线描,在回转流畅的游丝描里平添了几分刚挺和方硬之迹,设色偏于匀淡,衣着全无纹饰,当有素雅之感。人物造型继续保持了丰肥体厚的时代特色,姿态轻柔,特别是女性的手指刻画得十分柔美、生动,但诸女的神情和脸形流于程式化,缺乏个性。

<<  滑动查看

唐代  韩幹  神骏图

绢本设色  27.5cm x 122cm

辽宁省博物馆

画面生动地描绘了晋代名僧支遁赏马的故事。岸边石榻上坐着的僧人就是支遁,他面容圆润安详,袒胸赤足,一手支榻,一手握杖,身体前倾,对面石榻上坐一士人,衣冠整齐,背对观者。沿着二人关注的目光可见奔腾而来的骏马,白色骏马四蹄腾骧,水花飞溅,神采飞扬。作者技巧精湛,线条柔韧劲利,水面以苦绿染成,碧波浩淼,赋色雅致恬淡,使观者如置身于超凡脱俗的清净之地,陶醉于神骏的风采。

画面无作者款印及题跋,前隔水有金字正楷书“韩幹神骏图”五字,鉴藏印多方,曾经《詹东图玄览编》、《石渠宝笈续编》等书著录。

唐代  韩幹  照夜白图(画芯)

纸本设色  30.9cm x 33.5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图中所画的照夜白,是唐玄宗所喜爱的御马,它被系在一木桩上,鬃毛飞起,鼻孔张大,眼睛转视,昂首嘶鸣;四啼腾骧,似欲挣脱羁绊。不仅画出马的膘肥肌健的外形,更着力表现其杰骛不驯的雄骏神采。用笔简练,线条纤细而道劲,渲染不多而体积感、质感颇强。

图左上有南唐后主李煜题“韩幹画照夜白”六字;左边上方有“彦远”二字,似为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的题名;左下有北宋术带题名并针“平生真赏”印;尚有南宋贾似道的“秋壑珍玩”、“似道”等印及明项子京等收藏印;卷前有向子湮、吴说题首;卷后有元危素及清沈德潜等11人题跋和乾隆弘历诗跋。《画史》、《画鉴》、《南阳名画表》、《大观录》卷十一、《墨绿汇观》卷六、《石渠宝笈》续编等书著录。

唐代  韩幹  清溪饮马图

绢本设色  42cm x 68cm

辽宁省博物馆

该画以池塘牧马为题。画面中牧人执缰,上身赤裸。而骏马低首浅饮,双晴传神。人与马线条流畅,相得益彰。该画原传为韩幹的作品,其线条圆劲之处,确实有几分韩幹的笔意。

<<  滑动查看

唐代  韩滉  五牛图卷

纸本设色  20.8cmx139.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五牛图》卷是目前所见最早作于纸上的绘画,纸质为麻料,具有唐代纸张的特点。图画五牛,形象不一,姿态各异,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头,动态十足。其中一牛完全画成正面,视角独特,显示出作者高超的造型能力。

作者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牛的骨骼转折,筋肉缠裹,笔法老练流畅,线条富有力度和精确的艺术表现力。牛头部与口鼻处的根根细毛,更是笔笔入微。每头牛皆目光炯炯,作者通过对眼神的着力刻画,将牛既温顺又倔强的性格表现得极为传神。作品完全以牛为表现对象,无背景衬托,造型准确生动,设色清淡古朴,浓淡渲染有别,画面层次丰富,达到了形神兼备之境界。以牛入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传统题材之一,体现了农业古国以农为本的主导思想。韩滉任职宰相期间,注重农业发展,此图可能含有鼓励农耕的意义。《五牛图》是其作品的传世孤本,也是为数寥寥的几件唐代纸绢绘画真迹之一,因此不论其艺术成就还是历史价值都备受世人关注。

书风浩荡

一卷卷墨迹,作为承载文字的最佳媒介,用形态万千的笔划,记录着国家强盛、威德远扬的全盛图景。

唐摹《万岁通天帖》勾摹精妙,可与唐摹王羲之《丧乱帖》等比美,有“下真迹一等”之誉,为研究东晋书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唐欧阳询行书《仲尼梦奠帖卷》,是唐代书法大家欧阳询的存世真迹,全文通过引证史事,讲述了作者对生老病死的看法……这些书法作品字里行间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信仰,使我们更加了解唐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请横屏观看

唐代 万岁通天帖
纸本墨笔  26.3×353.8cm

辽宁省博物馆

《万岁通天帖》的名称始于宋代岳珂。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十卷二十八人书 《万岁通天帖》唐摹本,在唐代称为《宝章集》。原本久已亡佚,因此岳珂著《宝真斋法书赞》卷七著录,称残存的七人十帖连尾款的一卷为《万岁通天帖》。《宝章集》原十卷久已亡佚,传之于世的是摹本。摹本在流传过程中两次遭火劫,一次是明代无锡华夏(中甫)真赏斋大火,一次是清乾隆年间乾清宫大火,火烧痕迹犹存。重装后,次序错乱,仅存王羲之等七人十通书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万岁通天帖》前后钤有唐宋间诸旧藏印。北宋始不断收刻于各法帖中。

一、《姨母帖》王羲之

释文: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睛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

二、《初月帖》王羲之

释文: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办遣信。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瞩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涉道忧·障。力不具,羲之报。

三、《疖肿帖》王荟

释文:臣十代叔祖晋侍中卫将军荟书

荟顿首□□□□,为念。吾疖肿□□,甚无赖,力不次,□顿首。

四、《翁尊体帖》王荟

翁尊体安和,伏慰侍省,小儿并健。适遣信集泽。□邨,自当令卿知吾言之不虚也。郭桂阳已至,将甲甚精。唯王 也。郭桂阳已至,将甲甚精。唯王临庆军马小不称耳!以病告皆差耶,秋冬不复忧病也。迟更知问。七月廿七日。

五、《新月帖》东晋 王徽之

释文:臣九代三从伯祖晋黄门郎徽之书二日,告□氏女,新月哀摧不自胜,奈何奈何。念痛慕,不可任。得疏知汝故异恶悬心,雨湿热复何似,食不?吾牵劳并顿,勿复,数日还,汝比自护。力不具。徽之等书。姚怀珍,满 骞。

六、《廿九日帖》东晋 王献之

释文:“廿九日献之白。昨遂不奉别,怅恨深。体中复何如。弟甚顿。匆匆不具。献之再拜。”

七、《王琰帖》(又称《太子舍人帖》、《在职》),王僧虔书。

释文:太子舍人王琰牒。在职三载,家贫,仰希江郢所统小郡,谨牒。七月廿四日臣王僧虔启。

八、《柏酒帖》王慈 南齐

释文:唐怀充,臣六代从伯祖齐侍中懿子慈书得柏酒等六种,足下出此已久,忽致厚费,深劳念慰。王慈具答。

九、《汝比帖》王慈 南齐

释文:唐怀充,范武骑。汝比可也,定以何日达东,想大小并可行。迟陈赐还。知汝劣劣,吾常耳。即具。

十、《一日无申帖》(又称《喉痛帖》)南梁 王志

释文:臣六代从叔祖梁中书令临汝安侯志书一日,无申只□正属雨气方昏,得告深慰。吾夜来患喉痛,愦愦,何□晚当故造迟叙。诸惟□不□。

<<  滑动查看

唐代  怀素  论书帖

纸本墨笔  28.6cmx40.5cm

辽宁省博物馆

《论书帖》9行,85字。怀素的草书总是以奔放狂怪之势,而《论书帖》则与我们常见的怀素的草书大有不同。他的《书帖》写得浑圆高雅,应规入矩,绝狂怪之形。此帖书法和常见怀素草书不同,有二王法度。因此有的学者认为是怀素早年所书,也有认为是“古伪本”。清安岐说:“字字规法右军,不作纵横之势”《墨缘汇观》。元赵孟頫跋此卷书法云“此卷是素师肺腑中流出,寻常所见皆不能及”。明代收藏家项元汴谓此帖“出规入矩,绝狂怪之形,其合作处,若契二五,无一笔无来源”。怀素《论书帖》处处不离魏晋法度,用笔结体出规入矩,这一种传统素养的修持,颇受后世书家瞩目。元鲜于枢说:“怀素守法,特多古意。”《论书帖》没有掺杂怀素特有的狂颠纵放之势,当是其早期作品的特色。

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民国拓本)

纸本墨拓

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由景教传教士伊斯出资、景净撰述、吕秀岩书刻,于唐建中二年(781年)在长安大秦寺落成,唐后期被埋入地下,明天启年间在西安西郊(一说周至县)出土,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载了景教教义、礼仪,以及唐代前中期来自大秦国的基督教聂斯托利派传教士在华传播景教的重要史实,碑身正面碑文一千八百余字,除汉字外,首末两行刻有古叙利亚文;碑脚及左右碑侧另有古叙利亚文杂以汉文,合共刻七十多位景教僧名字及职称。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驰名中外的楷书碑石,保存完好,字迹清晰,书法秀丽,史料价值极高,是研究景教历史及其在中国唐代传播的情况以及中国古代与叙利亚、伊朗等地文化交流、友好往来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世界考古发现史上最负盛名的“四大石碑”之一,2002年1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  滑动查看

唐代  张旭  古诗四帖

五色笺本  29.5cmx603.7cm

辽宁省博物馆

《古诗四帖》录文为四首诗赋。前两首分别是南北朝庾信的《道士步虚词》之六和之八,后两首是南朝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岩下见一老翁四五少年赞》。《宣和书谱》、《续书画题跋记》、《式古堂书画汇考》等著录。通篇笔划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之篇。

此卷书法笔力劲健,气势豪迈,点画出入极富变化,风格雄肆古茂。《古诗四帖》笔法奔放不羁,如惊电激雷,倏忽万里,而又不离规矩。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之篇。董其昌评说:“有悬崖坠,急雨旋风之势。”正如唐代文学家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所云:“张旭善草书,不冶它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从草书焉发之。”今人郭子绪云:“《古诗四帖》,可以说是张旭全部生命的结晶,是天才美和自然美的典型,民族艺术的精华,永恒美的象征。”

<<  滑动查看

唐代  欧阳询  仲尼梦奠帖

纸本墨笔  26.5cmx34cm

辽宁省博物馆

释文:仲尼梦奠,七十有二。周王九龄,具不满百。彭祖资以导养,樊重任性,裁过盈数,终归冥灭。无有得停住者。未有生而不老,老而不死。形归丘墓,神还所受,痛毒辛酸,何可熟念。善恶报应,如影随形,必不差二。

《仲尼梦奠帖》为行书,九行,共七十八字。有元人郭天锡跋:"信本行书蝉联起伏,凝结遒耸,裁萧永之柔懦,拉羲献之筋髓。比之诸势,出于自得。此本劲险刻厉,森森焉如府库之戈戟,向背转摺,浑得二王风气,世之欧行第一书也。"后又有赵孟頫、杨士奇、高士奇、王鸿绪诸人跋。

《仲尼梦奠帖》与《张翰帖》、《卜商帖》其内容皆涉史事,统称为"史事帖"。就书法格局而言,《仲尼梦奠帖》和《卜商帖》基本相似,均为晚年之作。此帖用墨淡而不浓,且是秃笔疾书,转折自如,无一笔不妥,无一笔凝滞,上下脉络映带清晰,结构稳重沉实,运笔从容,气韵流畅,体方而笔圆,妩媚而刚劲,为欧阳询晚年所书,清劲绝尘,诚属稀世之珍。

<<  滑动查看

唐代  欧阳询  千字文

纸本墨笔

辽宁省博物馆

欧阳询书《千字文》,见于著录的共有三本:一为蔡襄题识过的《草书千字文》,一为南宋初期扬无咎藏的《楷书千字文》,一为现存的这本千字文。帖后仅存王诜跋:“东坡云,欧阳率更书非托于偏险,无所措其奇。其末流遂至李国主辈五降之后,不容弹矣。仆非唯爱此评,又爱其笔札瑰伟,遂白主人而取之。主人自有好事之病,怜我病更甚,故取之而不拒之也。晋卿书。” 此本无论从哪方面来看,与欧字所具备的特征都是极为相近的。其中“书”字误书为“画”,而李渊的“渊”字缺笔以避讳。据陈垣《史讳举例》考证,唐碑之中避讳缺笔的,最早见之于高宗乾封元年赠《泰师孔宣碑》。杨仁恺断定此帖为欧阳询早年所书,那就更没有必要避“渊”字讳。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在提到本帖时,曾指出,黄伯思《东观徐论》卷上论虞书千字文时说过:“世有欧(阳)率更行书《千文》一卷,乃是集其字为之者。”所述不知是否此卷。

<<  滑动查看

唐代  孙过庭  草书千字文

纸本墨笔  25.7cmx82.5cm

辽宁省博物馆

《草书千字文》是孙过庭三十八岁时所作,通篇以草书写出,用笔含蓄不露,功力内在,沉着而飘逸,劲健而婀娜,一气贯注,笔致俱存,是草书学习的典范。孙过庭书法用笔的特点,唐吕总说他“丹崖绝壑”可谓一语道出精髓,他的书法笔势坚劲,能够兼融飘逸与沉着婀娜与刚健的不同艺术特点,做到质、妍的统一。孙氏的用笔特点是:点画之内给人以丰满圆转,轻重映带,变化无穷的直观印象。正如他自己所云:“一画之简,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豪艺。”

<<  滑动查看

唐代  颜真卿  祭侄文稿

纸本墨笔  28.3cmx75.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行书纸本,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

此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祭侄文稿》),取义成仁,英烈彪炳之事。祭悼其侄颜季明更见疾痛惨怛,哀思郁勃。本帖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泻千里,常常写至枯笔,更显得苍劲流畅,其英风烈气,不仅见于笔端,悲愤激昂的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被元人鲜于枢誉为“天下行书第二”。

<<  滑动查看

唐代  柳公权  兰亭诗

绢本墨笔  26.5cmx365.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兰亭诗》传是柳公权所书。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人在浙江绍兴兰亭集会时与会者所赋的37首诗及诗序。宋《宣和书谱》中著录,明代曾刻入《戏鸿堂帖》,后入清乾隆内府,为《兰亭八柱帖》之第四柱。宋《宝章待访录》,明《东图玄览》、《清河书画舫》、《清河见闻表》,清《珊瑚网书凭》、《式古堂书画汇考》、《大观录》、《石渠宝笈·续编》、《石渠随笔》著录。

从书法的主体风格看,推测应写于唐代,与杜牧墨迹《张好好诗卷》大略相近,并且是信笔直书,不是临仿得来。作为唐抄古本,此卷与敦煌遗书中《文选·陆机短歌行等残卷》(伯2554)、《玉台新咏卷第二残卷》(伯2503)有同样的文学价值,不独书法耳。此帖笔力遒逸,郁勃顿挫;结字意态烂漫,每于险中生态;而枯润纤秾掩映相发,干笔、湿墨多韵趣。锋劲处如剑光凛冽,游丝细笔亦似铁铸钢浇,中间杂以小楷,“似无意发之,绝得晋人心印”。王世贞说:“骤见之恍然若未识,久看愈妙”,“乍看之亦似有一二俗笔,而久之则俗者入眼作妩矣。

▼ 请横屏观看

唐代  怀素  自叙帖  公元777年

纸本墨笔  28.3cmx77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自叙帖》为怀素自述其生平大略,兼录颜真卿、张谓、戴叔伦等人对其的赠诗成文。通篇为狂草,笔笔中锋,如锥划沙盘,纵横斜直,无往不收;全卷强调连绵草势,运笔上下翻转,忽左忽右,起伏摆荡,有疾有速,有轻有重,通幅于规矩法度中,奇踪变化,神采动荡,实为草书艺术的极致表现。

《自叙帖》自唐末五代以来一直是草书领域的热门法帖,在中国草书史上承前启后,在书法艺术领域影响深远。它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人称“天下第一草书”。

结 语

此次展览展出的书法绘画作品,展示着唐代社会政治、文化、宗教等诸多方面的缤纷与雍容,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明记忆与文化基因,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这些珍贵的艺术作品共同筑就了唐人的精神家园,挥洒出盛世华章,并将散发出永久的文化趣味和精神魅力。

往期回顾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每天读点人文与艺术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乐诗 ]

投稿邮箱:linjq@artlib.cn

官方网站:www.artlib.cn

合作请加微信:linjiaqi1063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