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 | 艺术家真的要失业了吗?
随着科技的发展,曾有这么两次,绘画作为一种承载了无数人类发展历史的艺术形式而受到冲击或挑战。
第一次是在照相技术被发明出来的时,当人们看到从暗房里洗出来的照片,人们认为画家那独一无二的,纪录每个历史瞬间的功能已经荡然无存。
不过,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艺术重新焕发活力。
第二次是在电脑技术出现,或者说在以PS为代表的图像修改技术出现时,有人认为从此那些不能被照相机“画”出来的东西,也可以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了。
电脑技术确实改变了如今的绘画,电脑成了一大批年轻画家抛开画笔与画布后的最佳替代品,但我们都知道,绘画的核心始终没有消失。
现在,在技术的快速发展之下,绘画艺术似乎又要迎来新的挑战了。
纽约佳士得将在今年秋天成为第一家出售由人工智能创作的艺术作品的拍卖行。
Portrait of Edmond de Belamy
这是一件基于一个名为“生成性对抗网络”的模型创造而成的作品。工作人员先在电脑里输入了1.5万个十四世纪至二十世纪之间的肖像画数据,电脑以此为基础生成数幅作品,并由艺术家最终挑选出了这幅《Portrait of Edmond de Belamy》。
我们可以看到,这幅作品描绘了一个身着深色外套、内衬白色内衣的男子,他的脸上也有着明确的五官——虽然并不具体。
1850年当照相机第一次亮相时,只有技术很高的工程师才得以使用,因此它并不被认为具有艺术方面的潜能。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处境是一样的,人们把我们当作了工程师。但我们真的认为,这种技术会越来越多地运用在艺术领域。
——人工智能程序设计者Caselles-Dupré
自从谷歌于2015年推出了图像识别软件DeepDream后,使用AI技术创作的图像已经开始在全世界广为传播。虽然通过AI技术绘制的艺术品无论是从美感或概念上来看都尚未成熟,但这样的稚嫩显然只是代表了一个开始阶段而已。
一幅受梵高作品影响的谷歌DeepDream绘画
一方面,AI及相关的技术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了一批不想好好敲代码的工程师的注意,他们不断的运用新技术来做尝试。另一方面,一些通过AI创作的艺术家们则认为,现在对AI能够达到的效果所进行夸大宣传,还有些为时过早。
为了更好地弄明白我们应该为AI艺术感到激动还是警惕,我们最好还是先去了解一下人工智能本身。
目前,在包括艺术在内的众多关于AI的争论里,大部分都是因为对技术有着很大的误区而被扭曲。在大量科幻著作或电影的影响下,我们总是习惯性的将人工智能或类似的技术看做让电脑完成独立思考、学习和接受训练的各种能力。
无缝,2017
事实上,目前这种能主动学习的人工智能还离我们的技术非常遥远,在更多情况下,所谓的人工智能就是聪明一点的电脑罢了。他们没有自己的神经网络,只有通过研究人员的灌输,才能获得最基础的智商。
在艺术领域,当这样的人工智能以算法的形式被训练成制作某些特定图片时,它们才开始具备了艺术的属性,而整个过程依然需要人来执行。
False Teeth (Corpus: Interpretations of Dreams)
也就是说人工智能艺术其实并不是有电脑主动创作,但你要是教会电脑怎么画,它们制作出来的作品又往往能出乎你的意料。
自人工智能的破晓来临,科学家们正不断发掘用机器来创造如诗歌、故事、笑话、音乐和绘画等人类级别创意产品的能力,同样也在寻找用机器解决创意问题的能力,(我们研究课题的)结论显示,人类无法区分由机器创造的艺术作品和出现在顶级艺博会上出现的、由当代艺术家们所创作的艺术作品。
——罗格斯大学艺术和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一篇论文
通过对现代艺术家作品的大数据收集和整理,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完全摸到从事现代艺术的那些艺术家们的创作思路,并沿着类似的方式,创作出类似的作品,并且这些作品完全可以做到以假乱真。
在2016年的巴塞尔艺博会上,这个实验小组就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
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研究人员让参与实验的人对四组涉及现代艺术的艺术作品作出判断,猜测它们是由人类创作或是由计算机创造。
由人类画家创作完成的一组作品
由人工智能合成的一组作品
最终结论是,当作品是人类画家创作时,85%的受试者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当作品来自电脑绘制时,35%的人将它们看做是人类画家的作品。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当工作人员要求对作品的细节作品评判时,有不少受试者会给人工智能的作品在立意、视觉结构、传达性和作品的启发性等方面打出更高的分。
79530自画像,电脑学习79530幅自画像后创作
另外,在进行这个实验时,工作人员还顺便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抽取了参加巴塞尔艺博会的新作品和刚走进现场的观众,让这些观众参与评判,结果只有41%参加了巴塞尔艺博会的作品被认为是人类艺术家所作。
无论如何,人工智能所能创造的所谓艺术品,已经越来越接近人类的作品了。
所以,
未来……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