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86,下沙沙带
张修桂《上海浦东地区成陆过程辨析》一文提到:浦东北蔡、周浦、下沙、航头一线,存在一条“北-北西”向的断续沙带,它与宝山境内的盛桥、月浦沙带共同构成一条平行于上海西部冈身的古代海岸线。由于沙带通过南汇下沙镇,研究者(包括谭其骧先生)普遍认为它是弘治《上海志》“下沙捍海塘”的故址,也有认为它是绍熙《云间志》“旧瀚海塘”的所在地。至于其形成年代,有说初唐,或说中唐,也有认为是唐末五代。
张修桂的论点是:根据海岸地貌,下沙沙带是自然形成的滨岸沙脊,是潮坪泥沙在上冲流推动下,长期堆积于潮上带的一种地貌形态,其位置代表平均大潮高潮线,其形成表明海岸具有较长时间相对稳定的地质环境。它与人为的下沙捍海塘无关,也与旧瀚海塘无涉。
潮坪是宽广缓斜或近于水平的、具有明显潮汐周期作用的海岸坪地,主要受潮汐影响,波浪作用影响较小。常与潟湖伴生,两者构成潟湖一一潮坪沉积体系。按地理位置潮坪可分为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潮上带是指位于平均高潮面以上的部分;高潮线是涨潮至高潮时,海水水面与海岸陆地相接的界线。中国国家标准定义,海岸线就是常年平均大潮高潮面形成的实际痕迹线,并以此作为海陆分界线。
张修桂的论述,通俗讲是这样的:下沙沙带是泥沙在潮水上冲作用推动下,长期堆积于潮上带的一种地貌形态,其位置高程代表当时的平均高潮线,其形成表明海岸具有较长时间相对稳定的地质环境,它是自然形成的。 下沙沙带的存在,表明在3000~1700年前,冈身以东地区的逐步成陆过程,曾有一段较长时间稳定在下沙沙带一线上,从而建造了这条滨岸沙脊。
下图摘自1973年谭其骧先生的论文《上海市大陆部分的海陆变迁和开发过程》,旧瀚海塘和下沙捍海塘的标注,显然与张修桂的观点是不同的。因为谭先生在历史地理学界的泰斗地位,这个判断今天依然是学界(和网络)的主流观点,张修桂的论点只是被1998版的《上海水利志》采纳:
据上海地面普查资料,南起南汇县航头、下沙、周浦经川沙县的北蔡、宝山区的江湾、月浦至盛桥一线,有一条断续沙带。据考古证明,此一线为八世纪时的海岸线,线以外为海,线以内已为陆地。唐代初期,现今市区除了吴淞、江湾、杨树浦东端和复兴岛一小部分外,上海市区的绝大部分已经成陆。
其实在谭先生的论文中也提到:自秦至唐天宝十载共九百七十余年,上海大陆上只在秦与西汉二百二、三十年中设置过一个海盐县治,南朝后期八十年间先后设置过前京、胥浦二县,此外从东汉至南朝前期和自隋至唐天宝共约六百六十年内,竟然连一个县治都不设......
显然,当时没有需求去修筑一条捍海塘,也根本没有人力物力去修筑一条绵延达一百多公里的海塘,张修桂的论点更符合实际。张是谭的学生,不好意思直接推翻老师的结论,说得比较委婉。
最直接的证据是,1975年在紧邻下沙沙带西侧所发现的严桥唐宋遗址。考古学家证明,该遗址属唐代初期至宋代的村落遗址。它是目前浦东新区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遗址。严桥遗址现在在杨高南路峨山路边的上海市进才中学国际部内。
另外一个证据是北蔡沉船,1979年12月12日,在开挖川杨河时,位于北蔡乡五星大队黄家宅南工地,挖掘出古代木船一条,出土古船东距沪南路川杨河桥100多米。古船距地表4.6米,经考证和上海博物馆专家分析,认为古船可能制造于隋代,至唐朝武德年间还在使用。
这是一艘独木舟,事实上早在三国的时候,中国人就可以建造沙船(平底)和福船(尖底)用于航海,独木舟一定是居民在内河中使用的,比如打鱼、采藕、采菱等,它要么是被船主放弃,要么遇到恶劣天气被带到外海,在海边搁浅并保留至今。
这二个遗址(遗物)的价值在于,证明唐代初年下沙沙带存在的事实:严桥遗址证明下沙沙带以西是陆地,北蔡沉船证明下沙沙带以东是海洋。
行驶在川杨河中的驳船
从沪南路/陈春路口向东100多米,向北有条小路,距离川杨河边10米左右,有一道墙挡住去路,这大概是北蔡沉船的位置
沪南公路东是咸塘港,二者平行,今天的咸塘港北接川杨河,南抵大治河,但1000年前要长得多。下沙海岸以东形成沙洲后,于1700年前开始向海岸靠拢,最后的一水间就是咸塘港的前身,以海水为主,故称咸塘。
经过御界桥和康桥,想来都是跨越咸塘港的桥
川周公路上的咸塘港,到此咸塘港走向略偏东
周浦关岳路的咸塘港桥
到巽龙禅院前,咸塘港折为东西流向,然后再折为南北向。周市路上的巽龙桥是跨越咸塘港中为数极少的南北向桥梁。
下沙大桥下的咸塘港
下沙盐场当年管辖的范围相当于今天整个浦东新区,下沙沙带也以下沙命名,到如今仅以下沙烧卖闻名上海滩
下沙西街的盐铁塘,位于下沙沙带西侧,唐代以前是下沙盐场的运盐河
下沙老街往南一点是航头,以前叫鹤沙,所以街头标志是一只展翅飞翔的鹤
沪南公路到航头后,折而向东,一直通到两港公路,与下沙沙带无关了。
张修桂认为,下沙沙带向北延伸,与宝山盛桥、月浦一线沙带衔接,向南自然延伸,进入杭州湾中的滩浒山,然后岸线转向西南至王盘山一带。
航头镇向南,下沙沙带大致沿着航塘公路,略向西收束,一直到金山嘴以南的康城
奉城镇在下沙沙带以东,1700年前在海中,此处位于航塘公路边上,当在岸上
今天奉贤的碧海金沙鹤龙腾阁当年也在海边,位于1700年前海岸线和今天海岸线的交叉点
根据《吴郡康城地域图》滩虎关的设置推断,下沙沙带的形成当在南朝之前的东晋初年,即公元4世纪初,距今已有1700年的历史。过去学者断4世纪岸线于冈身地带东侧的北横泾、横泾港一线,看来需要修正。
如今金山南部海岸线已经退缩到金山嘴的位置,下沙沙带的南端只能靠想象了。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既然叫下沙,那么上沙在何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