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嫠簋铭文,3,又
《师嫠簋》铭文的第3个字是又字。
又在铭文中的位置
又字的演变
甲骨文中的又字就像一只手,下面是达芬奇对手的素描,很像甲骨文、金文和篆文的又字,大家可以试试,把手掌摊开,用拇指去接触中指,再把手掌侧过来,是不是就象这个又字?
达芬奇的素描
《说文解字》:“又,手也,象形,三指者,手之𠛱[zā]多,略不过三也。”意思是说画手的形象,画三根手指头就可以了,不用全部画出来。
手是人类最主要的工作器官,只要是和动作有关的,总少不了手,因此手这个形象的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经代表很多的意思了:
用作又,就像这篇铭文中的用法。
用作右
用作有
用作祐
用作祭祀名
可以把又理解成一个汉字的字根。拼音文字(比如英文)中有很多的字根、词根,汉字中我们不这么说,其实一样有,很多是作为偏旁部首出现的。
又,后来成为汉字简化时的一个重要的符号。
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经历过多次规范和简化,比如从金文到篆,从篆到隶……
近代,随着西方列强进入中国,有识之士寻求强国的方法,一开始觉得我们是技不如人,就开展洋务运动,结果甲午战争中被日本人打败。然后觉得是制度不行,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换成共和制,结果一次大战后还是被人欺负。最后怀疑是否我们的文化不行,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来改造我们的传统文化,汉字作为文化的载体,就受到了质疑。
汉字难写难读,被认为是中国识字率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有人提出汉字有“三多五难”:“三多”是字数多、笔划多、读音多;“五难”是难认、难读、难记、难写、难用。于是就有人提倡要简化汉字。
但汉字简化不是一件小事,中间经历了很多曲折,一直过了近四十年,到1956年,国务院下令正式开始实行汉字简化方案。在这个方案中,有一些简单的字形成为了汉字简化的符号,其中又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简化符号,比如下面这些字:
僅–仅
鳳–凤
勸–劝
觀–观
權–权
歡–欢
聖–圣
對–对
嘆–叹
艱–艰
鷄–鸡
鄧–邓
这些用作简化符号的又字和手的意义没有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