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成为精神的盛宴
俗话说,“同样的米做出无数样的饭”。烹调方法、烹调技艺不同就能用同样的原料做出完全不同的饭菜。厨师的高妙就在于把普通的饭菜做得色香味俱全,让人大快朵颐。人是需要不断补充能量的,每天都得吃,然而,是皱着眉头吃,还是津津有味地吃,那就要看饭菜的质量、厨师的水平了。
小时候,站在灶台边,看着母亲做饭。“哗”的一声,母亲把砧板上切好的菜倒进锅里,很快就能闻到香味。饥肠辘辘的我往往迫不及待地狼吞虎咽。等到自己动手做起饭来才知道,饭菜的清香不是人人都能带来的。好几回,自己买回新鲜蔬菜,盼望着一餐美味,却被自己弄得一塌糊涂,最终只得勉强扒几口,聊慰饥肠。
每当这时,我便想起我们的课堂。有这样的说法,“每个学生都有求知的渴望,都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我想,人对知识的渴求也是与生俱来的吧。
如此,课堂上的我们不就是厨师吗?学生“嗷嗷待哺”,他们是否能享受到精神的盛宴,就全看我们这些厨师的了。想到这些,我们就会对学生少一份苛责,对自己多一份追问。我们平时总是抱怨学生缺乏求知欲,不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可是如果我们所呈现出的知识本身就缺乏吸引力,吊不起学生的胃口,对教材的重组开发没有达到融会贯通、“五味调和”,甚至仅仅只是一知半解,就像半生不熟的夹生饭,又怎能要求学生孜孜不倦、乐之好之呢?
同样的米做出无数样的饭。对于我们教师的启发则是,同样的教材上出无数样的课。每每翻开教材,我们说这篇课文不好上,那篇课文上不好:不是太长就是太难,要不就是太平淡抑或太浅显,总是上不出彩,上不出情味。等看了名家大师的课堂才知道,这些不被我们看好的课文,他们同样能上得引人入胜、有情有味。如窦桂梅老师执教《秋天的怀念》,课文没有曲折动人的情节,她却上得扣人心弦;课文语言平淡质朴,她却能让学生领悟平淡中的深情。一堂课上下来,学生便对“咱们娘俩好好活”有了深刻的体会。
网上盛传的美国教师教《灰姑娘》的课例,更是让我们见识了美国教师在教材处理上所达到的高度。美国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如果你是辛黛瑞拉后妈,你会怎么做?她是坏人吗?如果因为后妈阻止,灰姑娘就不去参加舞会,那么她会成为王子的新娘吗?学生在讨论中认识世界、感悟人生:要像灰姑娘那样爱自己,哪怕周围的人不爱自己,你也不能不爱自己,谁也不能阻止你爱自己。老师把童话故事中最富人性价值的东西发掘出来,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不断启发诱导,使学生得到他们生命起始阶段最需要的钙质。这样的课,让人叹为观止,学生又怎能不喜欢?
奉献一席精神的盛宴并不容易,这需要丰厚的储备、精深的思考。窦桂梅曾说,她在上《丑小鸭》一课时,阅读相关书籍近两百本。正是厚积薄发,才让她游刃有余。名家大师们烹制盛宴大餐,我辈人等亦当多读书,做到融会贯通,方不至于端出难以下咽的夹生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