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
塞罕坝 2018.10
最近观看了电视剧《最美的青春》。故事讲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大学毕业生冯程从林业大学毕业分配到承德农业局,本来他是学伐木和木料加工的。到农业局工作一段时间,因为“塞罕坝”是蒙古语“美丽的高岭”译音,历史上是历代皇帝,尤其是清朝皇帝的“木兰围场”的地方,以为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地方,便让因父亲成份不好而无处可去的女友到他这里,谁想真正到了塞罕坝才发现这里寸草不生 ,完全是一片荒漠,冬天的风雪和可怕的鹅毛风加上“地窝子”的住宿,没有菜肉,天天啃窝窝头的生活最终把女友逼得逃亡蒙古国,最后被边防军枪毙。伤心欲绝的冯程不想再呆在林业局坐办公室受人监督冷眼而独自一人要求调到塞罕坝种树。同时也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塞罕坝是他未谋面的父亲当年干革命牺牲的地方,他想在他父亲的牺牲地与父亲“亲近”。倔强的冯程就这样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呆了三年。这三年无论他怎样努力培植幼苗,精心种树始终无法令树苗存活。后来在一个偶然的启示下和阅读了许多书籍,最后通过雪藏种子,然后在雪地里育苗而取得成功。当时因为以塞罕坝为主的整个坝上地区植被完全破坏,风沙就像筛子每年给北京天津等地带来无穷无尽的沙尘暴,于是在六十年代初,中央下令一定要治理风沙。之后大批的林业专业毕业生和知识青年纷纷响应号召来到塞罕坝种树。
经过五十多年,几代人的努力最终使塞罕坝这篇荒漠恢复了“美丽的高岭”。
故事很感人,电视剧名称是《最美的青春》,口号是“有一种精神叫塞罕坝精神”。看完电视剧就一直有一种冲动想去看看塞罕坝和人工林。刚好看到有一个旅游线路是去塞罕坝的秋季摄影团,于是报名参团旅游。谁知道,飞机到了北京,接团的时候才知道这个团就只有我们俩。于是第一次享受俩人的旅行团服务。
在北京的时候还是阳光灿烂,气温也不低,大概有10℃以上。可是当吉普车驶入坝上的时候气温随即下降 ,到了塞罕坝林场突遇“鹅毛风”。开始我很兴奋,从来没有见过这样横着吹的风雪,要求下车拍照。可是,当我们下车的时候,人根本站不稳,别说录像,拍照,如果不是和司机三个人手挽着手。有经验的司机另一只手拉住车门,估计我不知道会被“飞”到哪里去。后来趁风小一点的瞬间,司机勉强的帮我们拍了一张背景是“有一种精神叫塞罕坝精神”的照片,赶快上车。
车开到林场大门的时候我要去进去参观“博物馆”,可惜林场大门紧闭,最后我们只能绕着林区周围看看。不过如此大规模的,整整齐齐的人工林确实很壮观,很震撼。现在部分林木已经长成大树并开始间隔伐木,林间也间插很多小树木 。这样等大树伐完,小树也长成林了,既保证了水土植被覆盖,又有了经济收入。现在林区也开发成为五A级景区了。我想最早的开拓者冯程兄弟应该是可以瞑目了。真为新中国的第一批建设者的自我奉献精神感动。
在塞罕坝的宾馆住了一晚,整个酒店就住我们俩一间房,餐厅也只为我俩开。晚上我们邀请司机和酒店老板一起吃饭、喝酒、聊天还是挺开心的。第二天起床 ,外面完全被厚厚的雪覆盖,我们只能帮忙铲雪开道。一路上看着车外的鹅毛大雪好些兴奋,隔着玻璃窗不停的录像,拍照。那一排排整整齐齐的人工林,那一串串长长的冰挂,那一片片深绿色的松树林都被披上一层层白得如此彻底的雪衣真是美得无法形容。这也许是我这南方人这辈子看过最大的雪,最美雪景了吧。车开到半路还陷进雪窝里出不来,我第一次碰到这种车陷雪地出不来的情况,心里着实有些发慌,差点打110呼叫救援。后来对面来了一辆车才一起帮忙铲雪,车才开动。这样的经历在我这完完全全的南方人还是第一次,估计也是唯一的一次吧。如果有机会,我想在春夏天再去一次应该有不同的体验。
我们沿着“坝上”一路往乌兰布统,经过当年王震将军亲手建立的军马场,军马场最显眼的是一面巨大的水泥做的军旗 ,给人一种很豪迈,很威严又很亲切的感觉。虽说现在军马已经被现代化机械所代替,但我想说不定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军马还是有他特殊的作用。不是新疆的一些边防巡逻还需要马匹作为交通工具吗?军马场现在的马匹不多,我们看到也就几十匹,在寒风凛冽中吃草,丝毫不畏惧这地冻天寒。其实在动物世界里人也许并不是最适应大自然的种类,只是人类的智商更高一筹吧。
路程中我们还经过一个不知道什么名字的“景点”,有许多蒙古包,其中还有一些是帝王级的蒙古包,但可能是因为天气的关系,这些蒙古包连一个人的没有,有点“废弃”的感觉。没人更好,我俩尽情的玩耍,尽情的拍照,摆出各种各样好笑的姿势,导游也很耐心,帮我们拍了许多搞笑照片。
整个坝上几天的行程令人激动,这是我这辈子众多旅行中非常有意思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