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抗战和八年抗战有什么不同?
2017年1月3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教育局下发了一份公函。内容是:
根据在教材中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教育部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要全面落实。
请你们对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进行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其相关的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
教育部称,为落实中央关于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有关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教育部组织历史专家进行认真研究,对教材修改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日前基础教育二司又专门发函对中小学地方教材修订提出要求。
“八年抗战”与“十四年抗战”的概念之争由来已久,这两年“十四年抗战”的呼声越来越高。
中华民国政府最早提出了“八年抗战”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沿用了这个概念。
那么,到底是八年,还是十四年呢?
中国人民的抗击日本侵略十四年是事实,抗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当然是侵略从什么时候开始,抗争就从什么时候开始。1931年9月18日,日本人发动柳条沟事件,从而占领整个东北,成立满州国。不管政府有没有抗争,民众都有抗争。
没有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战争就不是抗战的观点是错的,反抗就是抗战,在沉默中赴死也是抗战。
八年和十四年的抗战概念最大不同是:八年是政府抗战的观念,十四年是人民抗战的观念。
今天我们改为十四年抗战是历史的进步,是人民历史观的进步。
历史不是政权的历史,是人民的历史。
也有人说,如果这样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从甲午战争之后就开始了。
这是个概念定义的问题,甲午之后还有八国联军进北京,中国人也都抵抗了,所以不能叫抗日,叫反帝。
中华民国成立后,日本人也对中国动过兵,占领了胶东半岛,引发了五四运动。这叫不叫抗日呢?
当然不叫,因为日本人是在山东半岛上打败了德国人,并在巴黎和会上得到了认可才占领了胶东半岛,有其责任的繁杂性。日本人有其野心,民国政府也有外交失败的责任,英法美俄都有责任,单纯叫抗日也不太适合。
九一八之后则不同了,责任都在日方,武装侵略,占领国土,成立政府。
所以抗战应该从1931年算起,是十四年抗战。
一般认为中国人的抗战是从江桥抗战开始的,马占山打响了中国人民抗日的第一枪。
这种说法有点片面,江桥抗战的第一场战斗发生在1931年10月15日。这离九一八已经近一个月的时间了,日本人从辽宁到吉林,再到黑龙江也不是没有遭到抵抗。当然张学良的东北军是没有抵抗,但日本人也遭到民间的抵抗,包括土匪的反抗。
江桥抗战的第一枪也不是马占山开的。
1931年10月,日军派了三个团的叛军从吉林的白城子出发,向江桥进犯,准备进攻齐齐哈尔。当时齐齐哈尔是黑龙江省省会。
15日这三个团的叛军到达泰来,16日在日军飞机的配合下进攻江桥。
九一八事变后,齐齐哈尔副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谢珂将军在获悉日本关东军将向省城进攻的情报后,从9月下旬起,果断采取了一系列阻击日伪军的战略措施。由徐宝珍率卫队团及配属炮兵一个营,工兵及辎重各一个连2000余人进驻江桥北端阵地,构筑战斗工事,在桥南端布设地雷场,并把库存的近百挺捷克式轻机抢装备给第一线守备部队。
16日徐宝珍率部与三个团的叛军展开激战,三个叛军团在守军的反击下伤亡惨重,一齐溃退,在江桥以南地区与守军对峙。
这才是中国军队抗战的第一枪,不是哪个人开的,是齐齐哈尔守军开的。
历史事件不是哪个人的事件,是集体事件。
齐齐哈尔守军打响抗战第一枪的时候,马占山还在千里之外的黑河,任黑河警备司令。16日马占山接到了已退到热河地区张学良的电报,任命他为代理黑龙江省主席、军事总指挥,电令其立即从黑河昼夜兼程前往省城齐齐哈尔。
19日夜到达齐齐哈尔市,20日上午就任黑龙江省代主席,亲赴前线激励抗日将士,并宣布成立黑龙江军临时总指挥部,以便统一指挥。马占山任总指挥,副司令公署参谋长谢珂任副指挥。
1931年10月22日,马占山针对日军集结重兵妄图侵占黑龙江省事发表宣言:“与此国家多难之秋,三省已亡其二,稍有人心者,莫不卧薪尝胆,誓求危亡,虽我黑龙江一隅,尚称一片干净土……尔后凡侵入我省者,誓必死一战”。
之后开始重新布防,以约3个旅的兵力布防于嫩江北岸,扼守嫩江桥,准备与日寇决战。
1931年11月4日,日军以满铁守备队进攻,被击退。
1931年11月6日,关东军以主力第二师团投入作战。马占山亲赴前线指挥,日军以优势炮火和飞机、坦克掩护,形成拉锯。
1931年11月12日,蒋介石致电马占山:“此次日本借口修理江桥,忽复进寇黑省,我方采取自卫手段,其属正当。幸赖执事(指马占山)指挥若定,各将士奋勇效命,得以催败顽敌,保全疆土,虞电驰闻,何胜愤慨。执事等为党国洒耻(雪耻),为民族争存,振臂一呼,全华轰动,人心未死,公理难泯,莽莽前途,誓共努力。临风雪涕,不尽欲言。蒋中正。”
12日,日军又从朝鲜调来援兵,加强进攻。之后日军不断增加兵力,加大火力,黑龙江守军在马占山的带领下顽强抵抗,浴血奋战,直到18日下午,因伤亡过重,没有援军,无力抵抗,马占山将军不得不痛苦地下令撤出战斗。19日,日军5000余人侵占齐齐哈尔,江桥之战结束。
在江桥抗战中,南京政府蒋介石多次发电对马占山奋勇抵抗行为予以嘉奖,并命令张学良迅速增援马占山。
张学良虽然电令马占山死守勿退,但张学良驻锦州部队毫“无战斗准备”。江桥战斗结束后,张学良受到社会舆论猛烈抨击。上海救国联合会说“黑省马军,孤军抗日,效忠疆场,张学良未能拨援”。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蒋、张都有看热闹的心理,没人把黑龙江军当成自己的人,虽然这其中有以前地方割据的原因,但在民族大义上蒋、张都难辞其咎。
1932年1月28日,日本人上海制造事端,发动一·二八事变。
国民党第十九军和张治中领导的第五军与日军激战,也就是淞沪抗战。
蒋介石在“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指导下,梦想着通过国际关系解决中日问题,与日本和谈,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
淞沪抗战前后进行了三十三天,日军动用了八万的兵力,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只出动了不到四万兵力。中方伤亡1.2万人,日方伤亡3000多人。五年后中日双方各动用数十万兵力展开了淞沪会战。
1933年3月至5月,中国军队在长城一带抗击日军南下,史称长城抗战。
长城抗战断断续续5个多月,中方投入兵力20万,总伤亡4万余人,日方投入兵力7万余人(伪军3万多人),死伤2600多人,战绩远不如同时期的淞沪抗战。
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蒋介石的中央军与张学良的东北军、冯玉祥的西北军之间的不合作,特别是张学良只求自保,蒋也有削弱张、冯实力的想法。总体说还是民国其间军阀割据的后遗症,民族大义荡然无存。最后民国政府与日本和谈签订《塘沽停战协定》。
之后日军占领了热河地区,1937年7月7日发动芦沟桥事变,展开全面侵华战争。
1931年到1937年这六年时间,国民党政府干什么了呢?主要是对中国工农红军进行围剿,使中国工农红军被迫长征。
这六年日本的国内形势也产生了变化,军国主义分子主政,野心四起。从希望中国政府承认满洲国到想全面占领中国。
这六年是抗日战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有了这六年的局部抗战,才有了民心所向的全面抗战,才有了中国人的坚持,才有了抗战的胜利。
中国人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最精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