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内战中,一个是“先占地盘”,一个是“先消灭敌人”,谁对?

内战爆发一周年的时候,也就是1947年6月左右,当时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国共都觉得自己要打赢了。

国民党方面说,这一年以来共产党被打得连连撤退,丢失了绝大多数城市和重要的交通枢纽,就连共产党的中央指挥机关都被赶出了延安,躲到了山林乡村野外,看来共产党已经输了。

美国和莫斯科的媒体也倾向于蒋介石获胜,美国人说“他占领了共产党在整个华北的大城市和约160多个中小城市,你从地图上——地图上只标出城市——就可以看到他占了多少土地”,莫斯科那里说:“他们(共产党)把城市都丢光了,他们不可能赢了。”

但是当时共产党领导人并不这么认为,毛泽东对于丢失解放区、丢失大城市显得异常平静,像是意料之中一样。

这一年时间里,大片的解放区被占领,部队被迫退了又退,虽然在士兵和百姓人群中掀起过不少风波,但终究还是被摁了下来。

这其实就是国共两党作战方针的区别,国民党注重“攻城略地”,而共产党喜欢“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简单说来就是,内战初期,国民党喜欢“先占地”,共产党喜欢“先抓人”。这到底谁对谁错?当时恐怕国共都觉得自己对,但最终打下来,可能共产党的“先抓人后占地”更胜一筹。

淮海战役支前誓师大会

内战刚爆发的时候,国民党兵力是430万,共产党兵力是127万,一年之后的数据是,国民党减少到了370万,共产党增加到了195万,双方差距从300万减少到了180万,按照毛泽东的说法就是,蒋介石虽然占领了大城市,听起来很好听,但他得到的仅仅是一些空荡荡的大楼,和美国媒体的大号新闻标题。

毛泽东等人信奉的原则是: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始终以先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目标,万幸的是,这一原则得到了共产党内部绝大多数将领的支持。

刘伯承解释得更加透彻,“得人失地,地可夺回;得地失人,人地两空”,这一年以来,共产党的这个“生意”做得很划算,“我们用17座城市,换取了蒋介石6万军队,据说蒋喜欢这笔买卖,他还要继续干下去,我也乐于奉陪”。

1948年冬,民工运弹药支援淮海战役.

朱老总把放弃大城市说成是,共产党主动把国民党放进大城市里去,“我们放他们进来,他们驻在城市里,一派队伍出城要粮,我们就把他吃掉。吃得差不多了,我们就收复城市”。

对于共产党这种独创的军事理论,蒋介石不屑一顾,外国人也不明白,他们不理解共产党这种独特的计算方式。

再通俗一点解释就是,人是流动的、有感情的,土地是固定的、没有情感的,土地需要人的经营才能有价值,所以国民党虽然“盘子”变大了,但是人力却变少了,这似乎是不太符合常理的,他们失去了人力资源,也意味着失去更多的人心,从而导致一个事情就是,国共之间区别越来越大的,是军队的士气和精神头。

不说共产党当兵的有多拼命,只说国军士气有多消沉。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写给总统的报告中讲到,“政府军有不愿打仗的迹象..当敌人是日本人的时候,不断的打仗似乎还有些道理,而这是打中国人的时候,就没有多大斗志了,这种士气的消沉,似乎反映了军队中并不了解内战究竟为了什么。而在某些场合,他们就容易接受共产党要他们放下武器的呼吁。”

所以说,内战打了一年之后,国民党虽然占领了许多城市,但这些城市就像是一个个沉重的包袱,自己兵力越大越少,导致机动性越来越差。

1947年秋天,解放军开始进入了相持阶段,到了1948年秋天的时候,虽然国军人数还有360万,但共产党兵力达到了280万,解放军士气高涨,国军内部军心动荡,国共内战胜利的天平明显偏向了共产党一边。

其实也不能说国民党“先占地”是完全错误的,而是占地的同时没有抓住人心,共产党喜欢在解放区搞土地改革,给贫下中农分土地、分房子、甚至分媳妇(地主的丫鬟、小老婆),给老百姓挑水种地,这些事情看着微不足道,但是因此笼络了人心。

所以,很多解放区,比如延安,虽然国民党占领了,但是在当地根本征不到兵,就连征粮都成问题,所以就像主席说的,这些城市就是一个个巨大的包袱,背着这些包袱,生生把国军拖入了绝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