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一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高清图片 博物馆标准参照物资料库必备 欢迎分享、关注)
名称: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人民广场东街6号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
建立时间:1934年创立
宁夏博物馆一般指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总建筑面积30258平方米,其前身是1959年9月成立的宁夏地质博物馆筹备处,1973年正式更名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2006年11月,总投资2.28亿元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新馆破土动工,2008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
根据2016年1月该馆官网显示,宁夏博物馆馆藏文物近4万件,有国家一级文物159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4000余件,其中胡旋舞石刻墓门、鎏金铜牛、力士志文支座被鉴定确认为国宝级文物。
陈列展览
通史展览
塞北江南
塞北江南展厅位于宁夏博物馆二楼南侧,展出面积400平方米,主要是展出元、明、清三代宁夏的历史风貌。西夏末期连年征战,宁夏地区生产衰败,社会动荡,农业荒芜,成为一片废墟;忽必烈建元之后,吸取先进的中原经济文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宁夏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快的恢复和发展,回族形成;明清两代,全国大一统,地区社会稳定,回族进一步发展壮大。该展览通过对这一历史时期宁夏社会经济与历史文化的展示,表现出昔日“塞上江南”的历史风貌。
大夏寻踪
大夏寻踪展厅位于宁夏博物馆二楼,展览集中了西夏故地宁夏回族自治区自建国以来考古发掘的西夏文物精品三百余件,其中包括从素有“东方金字塔”美誉的西夏王陵出土的鎏金铜牛等国宝级文物和国家一级文物数十件。旨在从西夏文字、西夏铸造、西夏瓷器、西夏佛教、西夏建筑等五个方面,全面、真实地揭示西夏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当今西夏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从而展示中华古文化的博大精深。
丝路重镇
丝路重镇展厅位于宁夏博物馆二楼,该展览的宗旨意在展示从北朝至隋唐时期,位于丝绸之路孔道上的两个重镇——固原、灵州地区考古发掘出土的颇具中西文化交流印记的遗迹、遗物,从而揭示出宁夏在丝绸之路上曾有过的辉煌与重要地位。北朝至隋唐是中国与周边甚至遥远国家交往最为频繁的时期,大量其他民族流寓中国,而宁夏处于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丝绸之路孔道。
农牧家园
农牧家园展厅在宁夏博物馆二楼,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草原牧歌”,第二部分为“秦关汉月”;主要表现宁夏地区自西周、春秋战国至秦汉的历史发展进程;通过144件套文物展品,尽可能为观众勾勒出这一时期文明进程的轮廓。第一部分侧重于表现宁夏南部戎族青铜文化的特点,展示青铜礼器、兵器、车马器、铜牌饰、铜带饰等;第二部分侧重于表现宁夏北部农业的开发和水利设施的建设,展示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相关文物,以陶器和青铜器等为主。
文明曙光
文明曙光展厅位于宁夏博物馆二楼东北角,该展览以场景复原、实物展示、多媒体互动等多种展示方式再现宁夏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的各个文化现象和重要发掘。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上游、黄土高原的西北边缘,正当东西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和要冲,远在石器时代这里就产生了原始文明,北部黄河沿岸有水洞沟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及新石器时代的“细石器文化”遗址,南部固原地区“马家窑文化”、“菜园文化”和“齐家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朔色长天
朔色长天展厅在宁夏博物馆二楼,展览共分五篇:《文明曙光》、《农牧家园》、《丝路重镇》、《大夏寻踪》、《塞北江南》,用丰富的文物语言叙述了宁夏三万年来各民族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展览撷取历史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文明之花,如宁夏独特的新石器时期之菜园文化陶器、战国至汉代的透雕青铜牌饰、北周柱国大将军李贤墓之彩绘陶俑、西夏王陵出土的鎏金铜牛和大石马、清代官窑瓷器精品等,展出文物数量丰富:共计1083件,其中一级文物114件。
专题展览
回乡漫步
回乡漫步展厅位于宁夏博物馆三楼东南侧,展出面积1000—1200平方米,该厅主要是借助新颖多样的展陈手段,通过文物、照片、文字、模型等展品表现出宁夏回族在宗教、生活、文化各个方面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格。回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自唐代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到元代回回民族形成,历经各个历史时期至今,回族与宁夏这块土地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宁夏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域,也是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域。
红旗漫卷
红旗漫卷展厅位于宁夏博物馆二楼西侧,展出面积2200—2600平方米,主要是展出革命前辈在宁夏留下的珍贵革命、历史文物。陈列面向部队、机关、大、中专院校、厂矿企业、广大人民群众,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该厅从宁夏早期革命活动、红军长征、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方面详细介绍宁夏的革命史。
石刻史书
石刻史书展厅位于宁夏博物馆一楼西侧,内容主要分三大部分:序——最初的家园、岩画——留刻在石头上的生命印迹、保护研究——我们正在做和还需要做的。通过大量实物、拓片、图片等将岩画丰富的信息传达给游者,其中展出的岩画实物约150块,拓片约300幅,照片约150幅,游牧民族文物若干,复制品若干。该展厅把宁夏岩画放到世界岩画的大环境范围中展示比较,努力寻求文化的共性,并且不回避岩画中内容研究的不确定因素。
辉煌塞上
辉煌塞上展厅位于宁夏博物馆一楼东侧,主要是展出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年取得的辉煌成就,整个展览内容大约使用150×200平方厘米图板约500块,照片约600—800幅等,展陈内容涉及工、农、商、文、卫、教、体、旅、交通和城市建设等十个方面。展览主要是以照片、图表、模型、实物为主,力争使展览整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表现视角既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又不缺乏独特性。
满汉全席
满汉全席——国宴奇石大餐展厅位于宁夏博物馆三楼西北角,主要展出全国名石千余块,以满汉全席的形式展出,根据奇石的色、形、纹制作的“奇石豪宴”,“蒸煮煎炒”式样齐全,有“烤全羊”、“烤乳猪”、“红烧肉”、“鱼段”、“饺子”、“果盆”等,荤素齐备,白肥红瘦,其鲜艳的色泽、与原物拥有几乎毫无二致的质感。
临时展览
五彩华章
五彩华章展厅位于宁夏博物馆三楼西侧,展厅面积1000平方米,主要是展出馆藏的历代瓷器精品。瓷器是中国古代伟大发明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考古资料表明,早在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商代就成功烧造了“原始瓷器”,经过春秋、战国、秦汉的发展,到了东汉“青瓷”终于烧制成功了。中国瓷器在世界上具有很高的声望,被称为瓷器的故乡;该展览就是要通过展示宁夏回族自治区收藏的各个时代的瓷器来表现我国人民对人类物质文明所做的贡献,以此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方圆史话
方圆史话展厅位于宁夏博物馆三楼西侧,主要展出中国钱币。该厅展陈面积约四百平方米,展品陈列一千件左右。中国钱币展以中国历史发展为主线,通过大量的实物,结合文字、图片及相应的设计制作来进行内容展开。做为一个专题性文物展览,“中国钱币展”旨在比较全面地展示中国钱币源远流长的发展史及其独特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同时,起到宣传和普及钱币知识,利于钱币收藏与鉴赏的积极作用。
笔墨春秋
笔墨春秋展厅位于宁夏博物馆三楼西南侧,主要是展出馆藏的历代书画精品。该厅面积900平方米左右,共展出200幅左右字画作品。笔墨春秋展厅展出的目的旨在通过馆藏字画的展示,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优秀的古代、近现代文化遗产,了解中国书画艺术的博大精深、绚丽多彩,以及不同时期的书法、绘画风格及特点,更进一步的加深人们对书画知识的认识。
馆藏文物
根据2016年1月该馆官网显示,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馆藏文物近4万件,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4000余件,经鉴定确认的国家一级文物159件。胡旋舞石刻墓门、鎏金铜牛、力士志文支座被鉴定确认为国宝级文物,贺兰山岩画、红军西征和陕甘宁边区时期的革命文物也很有代表性;该馆一、二、三层所陈列的通史篇、专题篇和临展篇三大版块十二个展览,互为补充,多层次多角度地反映了宁夏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
馆藏精品
历史器物
西夏竹雕
时代:西夏
质地:其它
尺寸重量:长7.5宽2.7厚0.3
完残情况:右边缘断开,画面仅存局部
出土地点:1975年宁夏银川西夏陵区6号陵
竹雕通体呈长方形,细浅阴刻,左边上端有一圆孔,右端已残。竹雕中所描绘的情景应为当时中原人民的生活场景:有庭院、松树、假山、窗户、花卉和人物。其中两位男子,头扎发髻,身着宽袖长衫,腰间系带,一人正轻手轻脚捕捉草丛中的虫鸟;另一人静立在屋檐下旁观,其形象逼真,布局适宜,造型美观。
绿琉璃花纹方砖
时代:西夏
质地:其它
尺寸重量:长33宽34厚5.5
完残情况:边缘及底座有微残
出土地点:1974年宁夏银川西夏陵区6号陵献殿遗址
收藏单位:宁夏博物馆
砖为正方形,陶胎,表层施绿色琉璃釉,釉面已磨损。四周有一宽2.5厘米的边框,中间饰有石榴花蔓草卷叶纹,是西夏时期一件极为珍贵的琉璃建筑材料。唐以后,地砖纹样一改往昔以动物为主要题材的传统,用植物纹装饰。在西夏陵区出土的文物中,花草纹饰的方砖多有发现,其中尤以3号陵碑亭出土的品种和数量最多,花卉图案多达8种以上,大都以莲花、忍冬和水草枝叶为题材。图案有的模印在器物正面;有的在侧面;有的正侧面皆有。除侧面的忍冬纹外,其余多为中心对称或轴对称图案。
彩绘泥塑罗汉像
时代:西夏
质地:其它
尺寸重量:①高63.5正面宽42.4侧面宽31
完残情况:①双手残缺②③修复完整
出土地点:1990年宁夏贺兰县宏佛塔
罗汉圆顶光头,粗眉细眼,眼珠乌亮,眼角稍翘,鼻梁高直。结痂趺坐,身着交领袈裟,腰部束带,外穿右袒大衣。袈裟用黑色衬底,上绘白色团花;大衣用黑色绘出格子图案,领边和方格图案内刻画繁密的花卉纹,纹饰上贴有金箔,但多已脱落。此像体态丰满,神态怡然,形神兼备;纹饰线条流畅,技法运用纯熟。
鎏金铜牛
时代:西夏
质地:青铜器
尺寸重量:长120宽38高45重188千克
完残情况:表面鎏金多为脱落
出土地点:1977年宁夏银川西夏陵区M177
这件青铜铸造的牛屈驶而卧,体态健壮,比例匀称,造型逼真,个体硕大。铜牛中空,外表通体婆金。制作时需要将冶炼、模具雕塑·浇铸、抛光和姿金等工艺集于一体,反映出西夏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是西夏艺术品中的珍品。如此精美"牛造型"工艺品,说明了牛在西夏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黑釉剔刻牡丹花经瓶
时代:西夏
质地:青铜器
尺寸重量:残高38.8口径7.5腹径19.5底径1
完残情况:修复完整
出土地点:1986年宁夏灵武磁窑堡
这种经瓶圆岗深腹,肩部有一涩圈,釉色光润明亮,腹部装饰开光剔刻牡丹伎叶纹,形成白地黑花的效果。开光两侧刻划花叶和密集的弧线纹作为底纹,起到了局部装饰的作用。
西夏经瓶,多为剔刻花纹饰,施釉均不到底,制作精良。造型特点为小口,束颈,丰肩,腹部修长下收,暗圈足。牡丹花是西夏瓷器中最常见的纹饰,在西夏的扁壶、罐、瓶、盘和盆等器物上大量使用,体现了西夏人对牡丹花的喜爱。
嵌松石银菊花饰
时代:西夏
质地:青铜器
尺寸重量:长4宽2.8重2.7
完残情况:残,周边少一菊花瓣
出土地点:1975年宁夏银川西夏陵区6号陵
这件银质椭圆菊花形饰件,表面鎏金,中间花蕊处镶嵌有一颗绿松石,花心周围有连珠及卷草纹装饰。该器物为西夏人的帽饰,做工精细,反映了西夏金银器制造己经有锻、压、镶嵌、鎏金、抛光等多方面"技术。
彩绘木雕花瓶、绢花
时代:西夏
质地:其它
尺寸重量:①通高49瓶高19.3腹径7.5底径8
完残情况:基本完整
出土地点:1986年宁夏贺兰县拜寺口双塔
该器物由花瓶和花束两部分组成。花瓶为造型、装饰基本相同的一对。瓶、座连休,上部为瓶,下部为座。瓶敞口圆唇,呈喇叭形,颈部细长,腹部鼓圆。座上部为一圆盘,下部为覆钵形。底部有圈足。通休以红色衬底,颈部贴金箔,腹部施金色牡丹花纹,底部以金线勾勒出莲瓣轮廓,腹与底座间的相轮边沿贴金后再用红、绿色彩绘。
同时出土花两束,分别插于瓶中。两束花各由一根用包裹麻纸的铁丝作主干和若干分支,以及用绢纱制作的花朵矛口绿叶组成。其中一束花朵采用红、白两色,红花又用白色龙骨镶边。另一束的花朵采用紫花瓣、蓝花蕊。色泽艳丽,花姿优美。
彩绘绢质《塔龛千佛图》
时代:西夏
质地:青铜器
尺寸重量:通长244宽86画面长123宽82
完残情况:修复完整
出土地点:1990年宁夏贺兰县宏佛塔
画面中心绘一坐佛,身着朱红袈裟,施降魔印,结跏趺坐,有头光、背光、身光。身光靠背上绘有摩竭鱼和怪兽,像的上方绘一座覆钵式塔。坐佛周围划分成三十五个长方形小塔龛,塔刹有相轮伞盖、宝顶,并有背光。每个塔龛内绘一尊结跏趺坐佛像,身披朱红袈裟,面部与身体外露部分为黄色,手印有降魔、说法、禅定、转法轮几种,皆有头光、背光、身光,每尊坐佛顶上亦绘一座覆钵式塔。整个画面色泽深沉,以红、黄、蓝为主,并有描金。
《上乐金刚》唐卡
时代:西夏
质地:书画
尺寸重量:通长85.5轴宽53.2
完残情况:修复完整
出土地点:1986年宁夏贺兰县拜寺口双塔
画面分上、中、下三部分。中间部分绘上乐金刚双身像,金刚全身裸露,头戴五釉搂冠,面部和身躯呈蓝色,面有三日,直鼻大耳,双臂拥抱明姐,左手握金刚铃,右手持金刚柞,双腿弓立,双脚各踩一仰伏状魔。金刚身桂五十个釉搂,胯下环绕虎皮,佩戴项圈、臂圳、手锡、脚锡和披巾等饰件,身后有头光。明姐全身裸露,面部和男躯呈红色,面向金刚,左臂搂抱金刚脖颈,左腿与主尊右腿相并,右腿盘绕主尊腰际,明姐头亦戴五釉搂冠,颈部佩戴釉搂串珠,饰樱咯、臂训和腕锡,右手上举执双叉勾刀。仰伏两魔下面为仰覆莲花台。金刚身后有红色半圆形身光,内圈绘金色火焰纹,外圈以浅蓝色衬底,绘有佛木生故亭人物及鹿、玉兔和花草图案。
上部,横置五个小盒,盒内各绘有一尊胜乐金刚双男像,五尊双男像的造型、衣冠与主尊基木相同,仅色译不同,从左至右依次为蓝、黄、趴红、绿色。
下部亦置五小盒。中间三个小盒内各绘一尊护法金刚,皆全身裸体,面部与身呈蓝色,长有三日,男休矮壮,右臂皆上举,从左至右,三金刚分别握金刚柞、剑、勾刀,皆头戴冠,饰有金色项圈、臂训和手锡,披巾绕男。叫间与左侧金刚胯系虎皮带,右侧金刚身挂釉搂串珠。三金刚背后常有红色身光。左右两侧小框内各绘师祖像一尊,结胁跌坐于莲座上。左侧祖师无帽,面相丰滴,五官端正,咯带微笑,着红色描金右袒架粱;右侧祖师头戴毗卢帽,面目清瘤,唇上描有两撇八字胡,下频长有络腮胡须,身着交领架粱,外披黄色大衣。两祖师像皆有头光、背光矛口身光,但采用不同颜色,头光白色,背光绿色,身光红色。有人从画风布局和画中祖师服饰推测,应是藏传佛教噶举派大师的作品。
草书佛经长卷
时代:西夏
质地:书画
尺寸重量:纵16总幅宽574
完残情况:残
出土地点:1991年宁夏贺兰县拜寺沟方塔
这幅长卷由九张白麻纸连接而成,有的字骑在两张纸接缝处·这表明是先将纸粘贴在一起·然后书写"。全篇草书·很难辩认·但字体笔法流畅·书写随意。整篇文字层次分明·段落请晰。全卷总计三百二十四行,约七千三百多字·是现知最长的卷式西夏文文书·也是西夏文草书书法的佳作。
西夏文草书与汉文草书的书写规律相似·其笔势飞动雄健·有汉字草书¨简而动"、"流而畅。的特点。点画l同每以牵丝映带,“借上字之末,而为下字之始·奇形离合·数意兼包"。撩笔下笔重,能看出其中章草的意味和特 点。"西夏犬草书用笔及分行布白的章法来着·的确有气韵生动的鲜明特点和粗扩豪放的强烈个性。它是研究西夏文字及其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据卷未记载·该长卷为党项酩布氏所有。
《大方广佛华严经》
时代:西夏
质地:其它
尺寸重量:长31.7宽12厚1.9
完残情况:修复完整
出土地点:捐赠
元代初期版本,经折装,上下单栏框,木活字印刷(前三行的经名和题款为雕版印刷,第一行的卷数为活字印刷)。西夏文楷书,文字工整秀丽,油墨均匀干净。该佛经通体呈长方形,封面为黄色,上下边缘有修复的痕迹。它是研究西夏文字、佛经及木活字印刷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石狗
时代:西夏
质地:其它
尺寸重量:长54.5宽21.4高40.3
完残情况:底座两侧残缺
出土地点:1975年宁夏银川西夏陵区M78
这件砂岩圆雕石狗,四肢跪卧,头微抬,神态乖巧,线条简练概括,为西夏时期的雕刻精品。
石马
时代:西夏
质地:其它
尺寸重量:长130宽38高70重355千克
完残情况:一耳修复完整,底座前部有裂缝,整体基本完
出土地点:1977年宁夏银川西夏陵区M177
石马为砂岩圆雕,四肢屈膝跪卧,马头稍垂,颈部呈弯曲状,瞪目立耳,马鬃整齐流畅地披散在脖子上,身体肥壮浑圆,比例匀称,线条简洁凝练,姿态雄健,雕刻手法十分细腻,生动地再现了西夏马的现象,不失为西夏石雕艺术的精品。西夏石雕大体上有陵墓石雕、碑刻、石刻塔和摩崖造像等,其艺术特征浑厚朴实、饱满丰腴、雄健奔放、坚实粗犷。
琉璃鸱吻
时代:西夏
质地:陶瓷
完残情况:修复完整
出土地点:宁夏银川西夏陵区
收藏单位:现藏国家博物馆
鸱吻是屋顶正脊两端的装饰物,正面相对而立。这件绿釉鸱吻为龙首鱼尾造型,遍饰磷纹。因其形体硕大可推测它所在宫殿的宏大。
雕龙石栏柱
时代:西夏
质地:其它
尺寸重量:残高123宽33
完残情况:残损严重
出土地点:1974年宁夏银川西夏陵区
灰白色砂石质。通体分为三部分,柱头、柱身、柱座。柱头,残存下半部,为一束腰莲花座,座上蹲狮仅存一足。柱身,与柱头连为一体,三面雕刻有缠柱的云龙浮雕图案,二龙戏珠,云气缭绕,造型生动,栩栩如生。柱身另一面平素无纹,上下各有一长6.5厘米、宽5.5厘米的长方形榫孔,可与横栏套合。柱身下端平脚,柱座已不存在。系一件西夏建筑构件中十分珍贵的石雕艺术品。
石螭首
时代:西夏
质地:其它
尺寸重量:长64宽23高25
完残情况:基本完整下唇有一处残缺
出土地点:1974年宁夏银川西夏陵区6号陵
红沙石质,通体呈长方形,分前后两部分:前端为螭首,用螺旋纹饰表现上唇卷曲的形状。螭口衔珠,眉骨突出,双目圆睁,颈部有一圈鬃毛,两角用浮雕手法刻出,神态威猛,气势非凡,后端为楔形榫头,可套嵌在建筑物上。
石雕力士志文支座
时代:西夏
质地:其它
尺寸重量:长68宽65高62
完残情况:完整
出土地点:1974年宁夏银川西夏陵区6号陵
圆雕,白砂石质,近似正方体。为男性人像,面部浑圆,颧骨高突,粗眉上翘,双目圆睁且外凸,鼻梁短粗,獠牙外露,下颚置于胸前。裸体,腹有肚兜,肩与头齐,肘部后屈,双手撑膝,下肢屈跪,背部平直。座顶左上角阴刻西夏文三行,计15个字。第一行4字汉译为“小虫旷负”;第二行4字汉译为“志文支座”;第三行7字汉译为“瞻行通雕写流行”。背部阴刻汉文一行6字“砌垒匠高世昌”,为西夏石雕工匠的姓名。雕像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负重者的神态,反映出西夏时期石雕艺术的独特风格。迄今在西夏陵区多座帝陵的碑亭遗址中,已出土这类支座11件,但刻有西夏文字的仅此一件,弥足珍贵。
彩绘泥塑佛面像
时代:西夏
质地:青铜器
尺寸重量:高21.5面宽18.8
完残情况:修复完整
出土地点:1990年宁夏贺兰县宏佛塔
面向方圆,双眉隆起,眉间有白毫,双眼细长,眼珠乌亮,为黑色釉料制成。有泪痕,系高温下眼珠釉料化滴流出所致。直鼻大嘴,唇上墨绘八字胡须,下颌上墨绘日、月、云纹饰,面部装饰白粉。佛像丰颐秀目,庄重慈祥,绘画技法娴熟,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彩绘泥塑力士面像
时代:西夏
质地:其它
尺寸重量:高13面宽12.5
完残情况:修复完整
出土地点:1990年宁夏贺兰县宏佛塔
塑像右额稍残。力士头发卷曲,瞪目,面部肌肉隆凸有力,作威怒目。双眉紧锁,双目圆突,直鼻大嘴,怒容满面,表情威猛。色彩以黄、黑为主,线条粗犷,技法纯熟。面像运用写实与艺术夸张相结合的手法,塑造出力士的威严形象,既保留有浓厚的唐宋遗风,又体现了西夏粗犷奔放的民族精神。
彩绘泥塑佛头像
时代:西夏
质地:其它
尺寸重量:高36正面宽24.2侧面宽24
完残情况:修复完整
出土地点:1990年宁夏贺兰县宏佛塔
贺兰县宏佛塔天宫中曾出土六尊西夏泥塑佛头残像,造型完好者仅两尊。佛像头顶为螺髻,中间有一白色肉瘤,面相方颐,双眉隆起,眉间有白毫,眼珠乌亮,为黑色釉料特制。下眼睑上有黑色泪痕,系高温下眼珠釉料化滴流出所致。佛鼻梁高直,厚唇上用墨线绘出八字胡须,下颌用墨线绘日、月、云状纹饰。塑像月牙形眉毛,深目,与额头连成直线的高鼻,使佛像面部表情显得平淡、冷静。半闭双眼,流露出沉思内省的神态。恬静而庄重,具有犍陀罗造像艺术的古朴风格。丰腮、下巴圆润、眉如弯月、嘴唇短厚、圆而近方的脸型特征,是以当时人们公认的典型面相标准而塑造的,富有唐代造像遗风。
《上师图》唐卡
时代:西夏
质地:其它
尺寸重量:通长135轴宽94.5
完残情况:修复完整
出土地点:1986年宁夏贺兰县拜寺口双塔
画用深绿色绸缎装裱。顶端装竹质扁细轴,外裹绿色绸缎,轴杆上挂三条黄色幡带,上饰花卉图案。底端装
藏传佛教对西夏晚期佛教发展有深刻的影响,敦煌、安西、黑水城及兴庆府周围都发现了大量藏密题材的作品。《黑鞑靼事略》记载:“西夏国俗,自其主以下皆敬国师,凡有女子,必先以荐国师,而后敢适人”元人马祖常亦有诗曰:“贺兰山下河西地,女郎十八梳高髻,茜根染衣光如霞,却召瞿昙作夫婿。”西夏民众中这些深受密教影响的行为,正是藏传佛教盛行于西夏后期的历史见证。
彩绘绢质《阿弥陀佛坐像图》
时代:西夏
质地:其它
尺寸重量:纵48.5厘米横31.7厘米
完残情况:残
出土地点:1990年宁夏贺兰县宏佛塔
画面上的坐佛饰低螺髻,面相方圆,长眉细目,嘴角上翘,略露笑意。五官用墨线勾勒,面部以浅红色晕染。佛身着朱红色交领袈裟,手印不清,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其后有椭圆形项光、背光和身光,莲花座下为束腰须弥台,台上绘红、绿色花纹。该画人物造型与藏传佛教密宗艺术中的同类形象十分相似,它的创作显然受到后者的影响。
彩绘绢质《护法力士图》
时代:西夏
质地:其它
尺寸重量:通长180宽66画面长83.2宽52.8
完残情况:修复完整
出土地点:1990年宁夏贺兰县宏佛塔
画面上绘一护法力士,头戴冠,冠顶上又出一法像,长髯后扬,突眉怒目咧嘴,肩披红色云肩,腰束长带,右手握长把三股叉法器,左手于胸前托一物,双腿直立,身上装饰金色耳环、腕钏。画面主要用红、黄、蓝色,设色浓丽,对比强烈,线条流畅有力。画面右上角有一长方形榜题,其上墨书四个汉字,似为“□皇真君”。
此画属中原风格,画面饱满却并不复杂,疏朗有致,动感流于其中。人物造型属于汉族传统的现象和模式,绘画形式主要是运用线描手法,线条流畅、圆润,色彩清淡简约,艺术表现形式与唐宋一脉相承。
彩绘绢质《财神图》
时代:西夏
质地:其它
尺寸重量:通长148.5宽57.2画面长121宽6
完残情况:修复完整
出土地点:1990年宁夏贺兰县宏佛塔
财神坐于须弥台上的莲花座内,头戴珠饰宝冠,面相丰腴,杏眼圆睁,上身裸露,下着红色短裙,左手抱一只大猫鼬,鼬嘴里含着宝珠,象征财宝。左腿盘卧,右腿弯曲向下;右脚踏一白色海螺,象征能入海取宝。周身佩戴项圈、璎珞、臂串、腕钏等饰件,其后有圆形项光、背光和身光。整幅画面污染严重,局部残破。此画人物造型、衣冠服饰、敷色运笔等与藏传佛教密宗艺术中的同类形象十分相似,选材属于藏传佛教的范畴。
彩绘绢质《炽盛光佛图》
时代:西夏
质地:书画
尺寸重量:通长240宽77.4画面长121宽61.
完残情况:修复完整
出土地点:1990年宁夏贺兰县宏佛塔
画面居中的主像为炽盛光佛,面相方圆,庄重慈祥,身着朱红色架粱,施说法印,结胁跃坐于莲花座上。主尊上方绘星宿、黄道十二宫和祥云。星宿已模糊不清。四朵祥云内各有七尊立像,肾头戴冠,勇着蓝色或红色长衫,双手持符板于胸前。十二宫多漫滤不清,仅存圆形轮廓。整个画面内容丰富,布局严谨,线条流畅,色彩鲜艳。
西夏是一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比起唐宋高度发达的汉儒文化,西夏确实望尘莫及。所以西夏绘画的主要特征和水平仍表现于狂热的宗教崇拜及其宗教绘画作品之中。由于西夏原有文化的不甚发达,加之西夏所处地理位置的多边、中介等特点,因而各种绘画风格能在这里共存发展,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西夏独特的画风——浓郁的混合风格,即在西夏绘画中既有中原画风的影响,又有藏传佛教艺术的特征,也可找到印度——尼泊尔风格以及中亚回鹊艺术的影子。
双龙钮八卦铜钟
时代:西夏
质地:青铜器
尺寸重量:通高66.5口径52重64.5千克
完残情况:完整
出土地点:1986年宁夏银川新华街
钟顶端二龙蟠附纽,左右两龙双爪弯曲抓地,龙爪瘦劲道奇,肘尖向上突起,探首躬背呈拱形;龙头双角上指,两须前伸;项脊呈锯齿状,鳞片整齐,层次分明。钟声肥硕,钟肩饰一周串珠垂莲,莲瓣丰腴;采用双道纵起凸棱八分钟身,腰部中间横施三道凸弦纹,将钟身分为上下两部。上部方框格内填以八卦图形。钟口为八面凹弧状。表面部分有锈蚀,保存基本完整。此物为道教用具,与上述佛教文物一同出土,反映出当时佛、道合流的情况。
鎏金天王铜造像
时代:西夏
质地:青铜器
尺寸重量:高57.5正面宽31.7侧面宽16
完残情况:锈蚀
出土地点:1986年宁夏银川新华街
佛教中的天王是护持佛法的神,该造像为四天王(亦称“四大金刚”)之一,取立姿,头戴宝冠,横眉怒目,长髯拂胸,身着金甲,下衬宽袖征袍,披带飘摇。左臂抬起,食指和小指向上,其余三指微屈,右臂内屈,右手握空拳(可能原握有兵器),足踏半马蹄形山岳台座。此像似为南方增长天王。在黑水城出土有一副西夏时期的增长天王画像,作赤色忿怒形,此形象在印度佛教中表示降伏邪魔、增长善根之意。相比之下,这件造像的整体形象则更加中原化。
鎏金韦驮铜造像
时代:西夏
质地:铜
尺寸重量:高58正面宽31.7侧面宽16
完残情况:锈蚀
鎏金文殊菩萨铜造像
时代:西夏
质地:铜
尺寸重量:通高58.5正面宽46.5侧面宽25.5
完残情况:有锈蚀
鎏金普贤菩萨铜造像
时代:西夏
质地:铜
尺寸重量:通高61.5正面宽48侧面宽24净重28
完残情况:有锈蚀,基本完整
出土地点:1986年宁夏银川新华街
鎏金拾得铜造像
时代:西夏
质地:铜
尺寸重量:通高56正面宽25侧面宽21净重16.8
完残情况:有锈蚀,右手食指残断
出土地点:1986年宁夏银川新华街
鎏金寒山铜造像
时代:西夏
质地:铜
尺寸重量:通高55正面宽26侧面宽21.5
完残情况:有锈蚀,基本完整
出土地点:1986年宁夏银川新华街
六棱双耳长颈瓶
时代:西夏
质地:青铜器
尺寸重量:高55.3腹径24.5口径14.8重6.
完残情况:径部一残孔,腹部有二残孔,底边缘有残
出土地点:1986年宁夏银川新华街
出土时共两件,一件完整,另一件已残破。通体呈六面,直口,平唇,长颈,鼓腹,高足。龙首双耳,铸于颈,内套圆环。瓶颈和圈足的六棱面上,均饰有斜线网格纹,造型古朴典雅。
上乐金刚像
时代:西夏
质地:其它
尺寸重量:高15底座宽5.5底座长10.4
完残情况:主尊有三臂断损,仰覆魔双臂皆断
出土地点:1986年宁夏贺兰县拜寺口双塔
上乐金刚又称胜乐金刚,藏语称"登巧",蒙语称"德穆钦格,是藏密无上喻咖修法中尊奉的五大本尊之一。该雕像造型十分复杂。莲巫上直立着上乐金刚拥抱明姐双身像,主尊金刚为裸体·男躯呈蓝色,有蓝、红、白、黄四色面孔·戴骷髅冠,长有三目,鼻梁高直。金刚共十二臂,主臂拥抱明妮,双手各握一法器,其余十臂向两侧平伸。戴腕镯,胯挂两串骷髅,右腿直立,左腿锤膝弓立,双脚下各踏一魔,白色仰魔与灰色伏魔呈挣扎状躺在椭圆形仰覆莲花座上。明妃裸体呈红色,头戴五骷髅冠,长有三目,仰首垂髻,面对主尊。左腿与主尊右腿并立,右褪盘绕主尊腰际,右手上举握白色勾刀,左臂搂主尊颈,左手端盛血颅钵,腕饰金色手镯。主尊身后雕成大象形状,象头向左侧,长鼻下卷,呈白色。整个雕像将藏传佛教上乐金刚修法中木尊、佛母的造型与装饰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物造型生动,雕刻技艺嫡熟,彩绘色译钝丽,散发出将单纯与深奥微妙融为一体的奇异魁力。
木雕供桌
时代:西夏
质地:其它
尺寸重量:长58.5宽40.5高32.5
完残情况:基本完整
出土地点:1986年宁夏贺兰县拜寺口双塔
该器物为放置祭礼供品的供桌。用传统木工卯樟工芭制成,在桌前后有两个看乱各有双根、搂空雕花档板和花牙板装饰。前看面上搂空雕花档板用双怅隔为上、扒下三层,上层又用蜀柱分为三个正方形小框,每框内透雕折扶牡丹花纹,中层分成;两个长方形小框,框内内亦雕折杖牡丹花乙纹,下层雕刻四组如意云头纹饰。后看面上挡板与前看面档板雕饰墓木相同。花牙板位,于桌腿外侧,透雕出如意云头与卷草纹。桌子通体彩绘,红漆衬底,金色线条勾勒出桌面边沿、腿足、双根、蜀柱、花档板和雕花牙板的轮廓,间施黑色和绿色,是一件难得的西夏佛教寺庙供桌。
婴戏莲纹印花绢(二件)
时代:西夏
质地:其它
尺寸重量:①长30宽84②长29.7宽87
完残情况:残
出土地点:1986年宁夏贺兰拜寺口双塔
该两块印花绢图案完全相同·为童子戏花图。图中的花纹采用连续纹样·其基本构图是一排圆形花环内绘有四来小白花,环外绘一阔稀珠纹:另一排是菱形花框内绘四来小白花:花框与花环错位排列。花框四边各有一戏花童子·童子皆为仅围一黄色吐兜的白拌儿童·戴有桃G项圈和环状手镊。右手上举、左手下垂各机一枝条,双腿腾空跃起。
党项族是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畜牧业发达·听以毛纺织业具有悠久的历史。西夏通过宋朝每年均 岁赐"以及贸易获得大量中原的丝织品·为了发展自己"丝织手工业。西夏政何机构中设置了"绢织院"和"绣院等·专门管理棉、丝和麻纺织业"生产,折出的丝织品有绢、纱、罗绚、绞、锦等。在《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中·有一些关于丝"生产工字的词语如"蝶丝、染丝线、绣线、纺线工"等·这说明西夏丝织业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
西夏文铜印
时代:西夏
质地:青铜器
尺寸重量:边长6厚0.5钮高1.2
完残情况:基本完整
出土地点:宁夏固原黄锋堡乡征集
金指剔
时代:西夏
质地:金银器
尺寸重量:长8重13克
完残情况:完整
出土地点:内蒙古巴盟临河市高油房
这件纯金铸造的指剔,柄部造型复杂,主体部分为双鱼,鱼两腮相对,张口合鳍,尾部束带;鱼的上下装饰仰莲、连珠和爪棱纹等纹饰。下接双面斜刃指剔。
高透雕人物形金儿坠饰
时代:西夏
质地:金银器
尺寸重量:高4.2重31克
完残情况:嵌物均缺失,器物略有变形
出土地点:内蒙古巴盟临河市高油房
该饰件纯金铸造,镂空雕刻人物和花朵。中间为三个人物,正中坐像,拱手持一物,左右两侧立一男一女。上下两端装饰花朵,上端三朵,下端五朵,花蕊中空,原来有镶嵌物,已脱落。耳坠背后有弯钩。
西夏荔枝纹金牌饰
时代:西夏
质地:金银器
尺寸重量:长5宽2.1厚0.4重11.7千克
完残情况:基本完整
出土地点:1975年宁夏银川西夏陵区6号陵
该饰件通体呈长方形,用纯金捶而成,四周压出凸棱边框。正面凸出三组荔枝果及枝叶纹,底为圆点纹,背面左右两端各有一横穿。它是一件非常珍贵的纯金工艺品,表现了西夏时期高超的金属加工工艺。
白釉剔刻花罐
时代:西夏
质地:瓷
尺寸重量:高30.7口径16.5腹径30.2足径1
完残情况:修复完整
出土地点:1986年宁夏灵武磁窑堡
西夏文大号字木雕印版
时代:西夏
质地:青铜器
尺寸重量:长13.7宽23.3厚2
完残情况:残
出土地点:1990年宁夏贺兰县宏佛塔
该雕版为大号字版,每字1—1.2厘米见方,表面整齐平滑版面中间有宽1厘米的中缝,中缝两侧各竖刻六行西夏文字,其中最长一行残存十个西夏文字;中缝上亦刻有三个略小的西夏文字,雕版背面无字。这类雕版共发现7块,此块残版是宏佛塔槽室·内所发现的残版中最大的,也是唯一没有全部都炭化变黑的一块。
西夏文“首领”铜印
时代:西夏
质地:青铜器
尺寸重量:边长5.6厚0.5钮高1.6
完残情况:基本完整
出土地点:宁夏固原七营白嘴村征集
印文为阴刻西夏文篆书"首领"二字。印背无题款·中部有一方形纽西夏官制一般模仿中原王朝·下设官职多由部族中的大小首领充任·因此西夏官印中最常见的是 "首领"二字。
西夏官印"形制完全仿照宋代官印,基本上是正方形·不过大多数都是圆角方形。大小或s厘米左右见方·或长宽略有差异·多为长方形柱纽或上大下。"撅纽·纽上无孔,印文使用屈曲盘回之西夏文白文 (阴文)九叠篆字·字体繁复·以方笔居多·笔画刻至印章四角处·能随印的自然角度而灵活变化·达到了既方正遭劲·又自然天戒的境地。同样的印文在笔划回曲上表现出差异,不易辨认·,这与同时期宋、辽、金官印全用朱文九叠汉篆铸。不同,但从其特点来看·还是受到了汉文印章中九叠篆书的彤响。迄今所见官印·印文有三种·即二字印、四字印和六宇印·其中绝大多数为二字官印。
西夏文铜印
时代:西夏
质地:青铜器
尺寸重量:边长6厚0.5钮高1.2
完残情况:基本完整
出土地点:宁夏固原黄锋堡乡征集
印文为阴刻西夏文篆书·尚待辨识。是西夏官印中的四字印。印背无题款,申部有一方形纽·背纽上刻一西夏文"上"字。
西夏官印·最早见于清代金石家的著录,因无人能辨识西夏文字,故不知其听收者为何印。民国初年开始,随着西夏文字逐渐被识别。目前我们已见到的西夏官印也逐渐被认识。目前我们已见到的西夏官印的资料已达一百五十余方,是中国已发现的用古代少数民族文字铸印最多的古代官印之一。
西夏文“内宿待命”铜牌
时代:西夏
质地:青铜器
尺寸重量:长7宽4.2厚0.3
完残情况:基本完整
出土地点:捐赠
此牌也称“宿卫牌”,正面刻西夏文“内宿待命”四个字,背面无字。牌的形制一般为长方铲形,周遍起沿,下端成相连的两个弧形,上有悬佩穿孔。有的背面也有字,一般为人名、官职或牌证的番号。
西夏政府曾设“内宿司”,其职责“司统制训练藩卫戍守及侍卫扈从诸事”。“内宿牌”与另一种“守御牌”相对,内宿卫,外防御,是西夏高级侍卫官所持有的证明身份的腰牌,是军中的信物标识。
西夏文木简
时代:西夏
质地:其它
尺寸重量:长15.8宽2.8厚0.4
完残情况:完整
出土地点:1990宁夏贺兰县宏佛塔
圭形·上部有孔·孔径0·6厘米。木简两面墨书西夏文,竖行行书。正面4行·每行8至9字:背面4行·每行3至7字·共计45字。圭形木简正面首为西夏犬 贞观"二字,全文初步译为"贞观癸巳十三年五月/十三日□□塔上手已/置人二十三日己毕人/五李原舍人等九人"。"贞观癸巳十三年"系西夏第四代帝王崇宗乾顺的年号。简背面写有四行西夏文字·为西夏人名,初步译为"李原刘平/、舍人、□□、高阿讹/、王牛儿、□□□/、李□狗¨。由此可推断·此简大概为当时记亭听用。
西夏文草书佛经长卷
时代:西夏
质地:书画
尺寸重量:纵16总幅宽574
完残情况:残
出土地点:1991年宁夏贺兰县拜寺沟方塔
这幅长卷由九张白麻纸连接而成,有的字骑在两张纸接缝处·这表明是先将纸粘贴在一起·然后书写"。全篇草书·很难辩认·但字体笔法流畅·书写随意。整篇文字层次分明·段落请晰。全卷总计三百二十四行,约七千三百多字·是现知最长的卷式西夏文文书·也是西夏文草书书法的佳作。
西夏文草书与汉文草书的书写规律相似·其笔势飞动雄健·有汉字草书¨简而动"、"流而畅。的特点。点画l同每以牵丝映带,“借上字之末,而为下字之始·奇形离合·数意兼包"。撩笔下笔重,能看出其中章草的意味和特 点。"西夏犬草书用笔及分行布白的章法来着·的确有气韵生动的鲜明特点和粗扩豪放的强烈个性。它是研究西夏文字及其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据卷未记载·该长卷为党项酩布氏所有。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时代:西夏
质地:其它
尺寸重量:长30.7宽19.5
完残情况:边缘残破
出土地点:1991年宁夏贺兰县拜寺沟方塔
这是一部保存较好"木刻本西夏文佛经,白麻纸精印,蝴蝶装,共9册,约10万字。完木者有封皮、扉页,封皮左上侧贴有刻印的长条书签,书名外环以边框;封皮纸略厚,呈土黄色,封皮里侧另背一纸,有的纸为佛经废页,背时字面向内。全页椒框纵30.7厘米,横38.0厘米,四界有子母栏,栏距上下23.5厘米,无界格,半面左右15.2厘米。版心宽1.2厘米,无象鼻、鱼毛。上半为书名简称,下半为页码,页码有汉文、西夏文、汉夏合文三种形式。每半面十行,每行二十二字,每字大小1厘米左右。通篇字体繁复、周正、秀美。
该经书的内容在印剐中有版框栏线交角处缺口大、版心行纹与上下栏线不相接、同一面同一字笔锋形态不一、栏线及版心行线漏排、省排、经名简称和页码用字混乱以及有错排、漏排、数宇倒置等活字"印本特征因此这部1991年出土的西夏文佛经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木活字扳印本,它的发现将木活字的发明和使用时间提早了一个朝代·对研究中国印刷史和古代话字印利技术具有童大价值。
西夏文《大方广佛华严经》
时代:西夏
质地:其它
尺寸重量:长31.7宽12厚1.9
完残情况:修复完整
出土地点:捐赠
元代初期版本,经折装,上下单栏框,木活字印刷(前三行的经名和题款为雕版印刷,第一行的卷数为活字印刷)。西夏文楷书,文字工整秀丽,油墨均匀干净。该佛经通体呈长方形,封面为黄色,上下边缘有修复的痕迹。它是研究西夏文字、佛经及木活字印刷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西夏文文书残迹
时代:西夏
质地:其它
尺寸重量:长11宽3.5厚3
完残情况:残
出土地点:1990年宁夏贺兰县宏佛塔
在这块不规则的泥块上残留有四个完整的西夏文字,尚待辨识
西夏文残碑
时代:西夏
质地:其它
尺寸重量:长27 宽22.5
完残情况:完整
出土地点:1974年宁夏银川市西夏陵区
此块残碑为西夏陵出土的形体较大,字数较多的一块西夏文碑。砂岩雕凿,阴刻楷书,所刻碑文笔画匀称,笔力遒劲厚重,是不可多得的西夏书法珍品。
西夏文字多为比较工整的楷书,大概是借鉴了唐代成熟的楷书风格。从西夏文楷书的书写规则来看,西夏文字同汉字一样,亦具有端详而宁静的特点。宋人姜夔云:“真多用折,草多用转。折欲少驻,驻则有力,转欲不滞,滞则不遒。然而真以转而后通,草以折而后劲,不可不知也。”正因为如此,西夏文字常给人以端详、宁静的感觉,不但字体方正匀称,而且秀丽轻盈。在用笔方法上,西夏文楷书亦藏露兼施,方圆并出,既显其骨力,又显其精神。
花鸟纹玉佩饰
时代:西夏
质地:玉
尺寸重量:长2.3
完残情况:残
出土地点:吴忠唐墓
收藏单位: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铁剪刀
时代:西夏
质地:青铜器
尺寸重量:残长40
完残情况:残断为四块
出土地点:吴忠唐墓
收藏单位: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这件铁剪整体形制修长,刀面较宽。党项族是游牧民族,故其用途多为剪羊毛用的。
交通线路
可从银川火车站乘坐11路、41路车到人民广场站下车,另外途径人民广场的公交线路有11路、17路、41路、101路、102路、201路、游1路、游2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