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家园】这个庄子当年有一门土炮,你知道它在哪吗?

 向阳乡汤庙

文/抱璞斋主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向阳乡汤圩村,一般人们都叫它汤庙。为什么叫汤庙?带着这个疑问,我采访了年近八旬的汤义顺老先生(说唱艺人,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他给了诸多解释。

明神宗万历年间,大约1580年,汤氏一支从河南汤阴县,迁至当时的安徽凤阳府内的灵璧县东南15里,垦荒建庄居住。几年后,小汤庄闻名遐迩。

清初顺治年间,约1650年,庄主汤氏族长,召集周围各庄庄主聚会,商讨建立佛教大庙之事。决议后,很快募捐一笔款项。汤氏一家在徽州经商的老板,又捐了建庙一半的资金,大庙很快就建成了。灰砖墙壁,黑灰色鸳鸯小瓦苫顶。

大庙的地址在小汤庄南(现在武官路南)200米。五间开间的大院,正殿中间是释迦牟尼塑佛,四大天王分列两边:东边东方护国天王,南方广目天王;西边西方增长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弥勒佛、韦陀佛东西列座。和偏殿一样,每尊佛像都是立在圆柱形大石墩上,这些大石墩高约一米,直径有0.8米。

东偏殿三间是南海观音,送子娘娘和几尊侍佛。西偏房是和尚的灶间和寝房。

前殿过道,设有钟鼓位,讲堂、客堂(香客休息、听经的地方)。

院内花草,景观树木。院外大门两旁植有松柏。正门10米外,一个石制四翅大香炉,1米长,0.8宽,高约80公分。上面罩着一顶公德华盖,四根石柱,木椽板笆,琉璃瓦顶,煞是庄重美观。

大庙建成时,汤氏的族人已有200多口。该庄遂改名“汤庙庄”,每年农历三月初八逢庙会,一连五天骡马大会,杂技杂耍,商品杂货贸易,十分热闹。

清朝中期以后,社会治安混乱,土匪横行乡里。大约150年前,汤庙汤氏族长,外号汤老万,一说他有钱,老万;二说他智谋多,老万。他颇有魅力,很受族人尊敬。他发动族人在大庙后边修筑土圩子。北边到现在的武官路路南,宽约200米,东西长约300米。土圩高丈许,外圩沟水深8尺。南边留一小门,对着大庙,可以策应大庙偶发事件,平时小门紧闭。北大门面对东西官道,耳房阍人日夜轮番守门。并有一门土炮,有专门炮手掌控。圩内有流动岗哨,沿着圩墙日夜巡逻,确保圩内族人安全。

圩子路北那庄是圩外,与圩里合称汤圩。该庄后来又入住罗氏、刘氏、张氏等族人。汤圩的圩子,和其他地方的圩子一样,都是在解放后,失去防御功能后而逐渐平夷。

汤庙在解放前夕,因破败无人修复而倒塌。解放后,在庙址建了汤庙小学,文革间,改名汤圩小学。那些神像下的大石墩,建汤庙小学时,用作厕所里的蹲位。厕所里靠后墙一条大池子,那些大石墩靠池子的外沿放着,间隔七八寸,池子1 米深。有一次,公社教革组抽我去汤圩联中、小学业务大检查,我上厕所,站在那大石墩上,往下看心里着实恐慌。大人蹲在上面都如此害怕,何况小学生呢?那些七八岁的孩子,只好在厕所外边摆摊,小女孩咋办啊?哎呀,那时的条件太差了!

400多年来,汤庙汤氏至今已繁衍18代,600多人口。2005年,酒店村与汤圩合并以来,仍叫汤圩村。该村紧傍武官路,交通方便,风景秀丽,近年新建的楼房,新颖式样纷呈,民居和谐,社会安定。

汤庙——汤圩村,现代化村落。宜居,宜耕作,可经济开发,多种经营,是一个大美的村庄!

2018.3.27. 于抱璞斋

本文作者抱璞斋主,原名邵明宣,1941年生人,为灵璧向阳中学优秀退休教师,灵璧家园网超级版主,【磬乡文苑】版块版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