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故事】我的家乡禅堂湖
我的家乡禅堂湖
文/胡桃夹子
(网络配图)
灵璧县因地处黄泛区,海拨偏低,地势低洼,大小湖泊众多。曾有九沟十八潭之称。
“九沟”有:“渔沟”,“浍塘沟”,“郭沟”,“三渠沟”等。“潭”有:“陈潭”,“老龙潭”,“卧牛潭”等。大小湖泊有:“老汪湖”,“马家湖”,“老营湖”,“禅堂湖”等。
古老的禅堂湖就在皖北大地淮北平原,灵璧城北十里处,其北至土山庄,南至十里店,西到杨疃郑庙,东至张汪,刘汪,面积约两百平方公里。
“禅堂湖”得名于何年,因历史久远,已无从考证。
禅堂湖是典型的季节湖。每年五六月间,汛期来临,北水南下,一夜之间即湖水盛满,扑至两岸。直到九十月间,水势才慢慢退去。
禅堂湖民间至今仍流传着“盛水不漏”,“一带浪浆”的说法。“盛水不漏”是说禅堂湖蓄水时间长,水势退去的慢。“一带浪浆”是说每年发水季节,来水混着泥浆,涌入湖中,至使湖水呈混浊的土黄色。
禅堂湖的最洼处在禅堂乡张杨庄北,俗称“湖底”。民间还有一说,“湖底”在禅堂乡的龚洼村。
当年禅堂湖的乡亲们几乎家家有船,过了五六月,一发大水,出行都要驶船。
禅堂湖盛产鱼虾。民谚有:禅堂二、五、八,净上鱼和虾。意思是禅堂街逢集,集市上的鱼虾之多。
禅堂湖的鱼虾因肥美而名扬四方。
禅堂湖本不产鱼,鱼多是来自下游的洪泽湖。每年五六月禅堂湖发大水,水顺唐河往下游流去,经泗县“草沟”,径入沱湖,然后再流入洪泽湖。洪泽湖中的鱼虾,顶水而上,游至禅堂湖,就在这安了家。
据老辈人说,当年想吃鲜鱼下面条,这边活着面,那边去河边逮鱼,等面条擀好,切好,逮到的鱼也杀好洗净了,正好入锅,从这个故事可以想像,禅堂湖当年的鱼虾之多。
每年秋冬之季,湖水退去,沟里,塘里到处是鱼,不用网叉,赤手空拳都能逮到肥大的鱼虾。
禅堂湖的乡亲们当年过着半渔半耕的日子。发水季节就打鱼摸虾,水退去后,就犁田种地。至今禅堂湖一带还流传着“捞鱼摸虾,误了庄稼”的民谚。因为连年发水,湖底积下厚厚的黑色淤泥,等湖水退尽,湖泊变成良田。如此肥沃的土质,带来的是粮食的高产。据说当年小麦亩产能达到三百斤,正如老辈人说的“亩亩成石(一石dan十斗,一斗约三十斤)”
当年湖水完全退去的时候已是冬季,人们只能趁着早上结冰时候下湖播种,因为太阳出来,冰冻融化,地上泥泞不堪,人及难行走。
解放后,国家大力治理水患,于一九五一年在禅堂东边“赵汪”庄东头,平地开河,挖成了南北走向的新濉河,引洪南泄。又于一九五三年再次拓宽新濉河,至此,禅堂湖再无水患,从而变成了万亩粮田。
如今的禅堂湖处处是楼房成片,绿树成行,乡村间的水泥路已成网络。勤劳智慧的禅堂人民,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鼓足干劲,正向着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的小康生活大步迈进。
注:①“浍塘沟”(属浍沟镇),“郭沟”(属浍沟镇),“三渠沟”(属朝阳镇)等。“潭”有:“陈潭”(属夏楼镇),“老龙潭”(属游集镇),“卧牛潭”(属渔沟镇)等。大小湖泊有:“老汪湖”(属游集镇),“马家湖”(属城关镇),“老营湖”(属向阳乡),“禅堂湖”(属禅堂乡)
②:土山庄(现属浍沟镇),十里店(现属城关镇),郑庙(现属杨疃镇),张汪,刘汪(现属冯庙镇)
本文作者系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民俗学会会员,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宿州市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家园网一级作家,灵璧禅堂湖人氏陈长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