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宏生命日记(415) 敦刻尔克:我承认失败,但要体面而从容,更要战斗到底

胡子宏生命日记(415)

《敦刻尔克》:我承认失败,但要体面而从容,更要战斗到底

(一)《敦刻尔克》与众不同

汤米和几个士兵精疲力竭地出现在激战后的大街上,身边飘飞着德国人的劝降书。喘息未定,他正要从街边的水管里喝几滴水,枪声猛然响起,身边的战友倒下。

弹雨中,只有汤米活了下来,他跌跌撞撞地跑到了海滩,抬望眼,成队的士兵在静静地排队,等待着撤离......

电影《敦刻尔克》就这样开始了。德国人的枪声猛然响起,影院的观众猝不及防,观影情绪立刻紧张起来。很快,银幕上开始充斥着死亡、恐惧、慌张、勇敢、牺牲、奉献、激战、从容......

跟其他题材的影片相比,不一样,绝对不一样。《敦刻尔克》分明是讲述战争,但只有影片最后,才影影绰绰地出现了两个极为模糊的德国士兵,根本没有《拯救大兵瑞恩》中血肉模糊的场面。影片把全部故事分成了三条线:陆上、海上、空中。三条线依次延伸,末了归结在一处。讲述故事的风格真是别出心裁。

这是一部透出了精气神的电影,它拍的不是战争场面,并没有太多的战争残酷场面的渲染;它更倾向于通过故事情节,透出一股气质;它不遮掩部队溃败时的狼狈,但又分明刻画出一种从容;它不遮掩士兵们面对死亡的恐惧,但又在宣扬着士兵们的勇敢和献身。

个人觉得,如果跟吴京拍的“战狼”系列相比,《敦刻尔克》显然把前者拍在了沙滩上。前者对“高大上”渲染得尺度太大,后者则显得老到和从容。前者在喊叫,后者在低吟,我更喜欢后者。

(二)故事中的几个关键词

关键词:恐惧。士兵们对死亡的恐惧,始终贯穿着影片的始终。直到最后,当士兵们完成撤退,英方的战斗机打下德国的轰炸机,士兵们一阵欢呼,观众的情绪才舒缓下来。

从电影开始,枪声骤然响起,观众们透过士兵们的表情,就会领略到他们对死亡的恐惧。敌机飞来,轰炸,扫射,士兵们就地散开,卧倒。等敌机离开,很多士兵没有在站起来。

一群士兵躲在船舱里,等待着潮起把船漂浮起来,子弹忽然射来,弹孔透出舱外的光亮。逃生的希望逐渐成为海滩的泡沫,而子弹依然零零碎碎地射来。死亡的恐惧,像灌进来的海水,逐渐地淹没了士兵们的胸怀。

关键词:死亡。有战争就有死亡,但《敦刻尔克》中的死亡,显得那么无奈。士兵们呼唤着自己的飞机和巡洋舰,躲闪着德国飞机的轰炸,无助,凄凉,失望。

影片开始,士兵汤米刚到海滩,就看到陌生的战友在掩埋尸体。他凑过去,用沙子去掩埋尸体的脚掌。那脚掌白皙干净,一点都没有饱经沧桑的印记。那分明是一条年轻的生命,葬送于硝烟战火中。

敌机离开后,沙滩上横七竖八地倒着尸体。轰炸中,大船燃烧倾覆,士兵们在海水里挣扎着。伤员们伴随着船只的下沉,失去了生命。死亡,随时都会降临在士兵们头上,除了躲闪,别无选择。那是何等的煎熬和恐惧啊。士兵们只能凭借自己的本能,竭力求生。

关键词:从容。慌张而不杂乱,恐惧而不失态,是这部电影表现出的令人感动的场面。士兵们等待着撤离,几公里的海滩上,士兵们排着长长的队伍。敌机轰炸后,死尸横陈,但站立起来的士兵,继续排队等待。

影片最后,士兵们逐渐撤离,依然在有条不紊地排队。即使一队士兵奔向抛锚的沉船,他们也排着队。面对死亡,士兵们忍受着巨大的恐惧,但依然继续排队。尤其是最高长官,自始至终,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慌张。

关键词:奉献、祖国。在撤退中,大型的舰船无法靠岸,英国征用了可以开到岸边的民间船只,当最高长官面对着海面,失望像潮水一样袭来的时候,忽然,他的眼前,出现了成片的民用船只。无数业余水手和私人船主应召而来,往返于英吉利海峡帮助撤退。瞬间,一股荡气回肠的温暖,涌上他的心头,也让观众心头一热。

长官口中念叨着“祖国”,那场面比吴京挥舞国旗的镜头,更为真实感人。当士兵们撤退到英国本土后,惴惴不安地等待着民众的奚落,哪知道,车窗旁,出现的是迎接的人群。

故事最后,有一个不经意的情节:军官们是最后撤离的,而那个军衔最高的长官留了下来,在他们之后,还有数万抵抗着德国军队的法国士兵。他留下来,是与掩护撤退的士兵们,一起战斗,战斗到底。

(三)即便失败,也要体面而从容

《敦刻尔克》讲述的是战争中的失败。每一个人,都无法将这场撤退与胜利产生牵连,可是,它是战争中的奇迹。如果你在生活中遭受波折,你也会感到,在这场撤离中,能逃出生天真不容易,同时,在仓皇绝望中的撤离中,依然有英雄主义的光芒,在温暖人心。

银幕上那些疲惫不堪的士兵,令我想起北京肿瘤医院大厅里比肩接踵的人群。每一个士兵,都有自己向往的家园;每一个就诊的患者,都牵着一个圆满的家庭。死亡和恐惧在沙滩上蔓延开来,而肿瘤医院大厅的每一个患者,死亡也是如影随从。每一单诊断结果,不啻为天空中飞来的敌机,任凭你本能地躲闪,吉凶难测,都要看上天给你怎样的运气。

我想起,肿瘤医院里那些白色的病榻,俨然是大海里航行的船只。每一艘船只,都在海浪里出没,听凭风吹雨打,听凭凶险的恶浪冲击。渡过这片湍急的水面,就是浅水区;倾翻到这片凶险的激流中,就是绝望中的死亡。每一个患者的生命,就像一眼望不到边际的海面,或者风平浪静,或者波涛汹涌。而希望,往往隐藏于惊涛骇浪中。

就像《敦刻尔克》中的撤退,人生有时会骤然裹挟在命运的潮水中,面临着生死考验。命已至此,无可更改。尽管惊慌失措,尽管仓皇绝望,但有时候,致死的炸弹就是无法躲避。此时,我更喜欢电影中那些自始至终从容排队的士兵。如果不知道死亡出现在何时何地,那就按部就班地等待吧。

那群排队等待撤离,又身遭敌机轰炸和敌人枪击的士兵们,像极了肿瘤医院中的患者们。往往是,所谓的坚强,可能无济于事,听凭死亡威胁,坚持求生者,也许会赢得上岸的机会。

即使恐惧,依然坚强而从容,这就是那群士兵们的感人和可敬之处。我想起我自己,以及那群苦苦求生的病友们,有的,已经顺利地完成了大撤退,有的则沉没在汹涛骇浪中,有的依然在深水中苦苦挣扎。

我选择的是,即便是无法渡过湍急的海面,也要体面而从容。在经历了对死亡的恐惧和治疗中的煎熬后,我算是乘坐着一只舢板船,出没在骇浪中,我竭力划向浅水区。海浪袭来,我还要整理一下衣衫,好让自己的形象不那么猥琐。如果命运无法转折,那就噙着泪微笑面对。

(四)生命不止,抗争不停,坚持到底

敦刻尔克撤退结束后,丘吉尔在英国下议院发表了演讲——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战,我们将具有愈来愈大的信心和愈来愈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我们的岛屿。

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地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

我想激励那些身患绝症的病友们,让我们对人生,发表铿锵的演讲——

我们将抗争到底。我们将在家里抗争,我们将在医院和病榻上抗争,我们将具有愈来愈大的信心和愈来愈强的力量与病魔抗争;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我们的生命和希望。

我们将在药店里抗争;我们将在病灶复发的部位抗争;我们将在放疗和化疗中抗争;我们将在手术室里抗争;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还肩负着亲人们的寄托,我们决不投降。  

无论是敦刻尔克大撤退,还是抗击病魔,所有奇迹的产生,总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背后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你必须要有一个“坚持到底”的信念。

《敦刻尔克》故事背景

以下图片摘自公号《馒头说》,欢迎胡粉关注该公众号。

1

在法国北部的诺尔省,有一座海港城市。

在公元4世纪初的时候,这里还只是一个坐落在沙滩上的小渔村。到了1067年,这块地方正式被命名为“敦刻尔克”(Dunkirk)——意为“沙滩上的教堂”。

1662年,敦刻尔克正式归属法国。这个地方因为临海的特殊位置,所以一直是中世纪欧洲各类战争争夺的一个焦点,但在这块土地上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战役,都没有1940年夏季的那场大战来得有名。

说是一场大战,但其实是一场大撤退。

但正是那场被堪称“奇迹”的大撤退,让“敦刻尔克”这个名字,名垂青史。

敦刻尔克的位置

2

时间,还是是要回到1939年9月1日。

这一天的凌晨,纳粹德国出动44个师约80万的兵力,直扑波兰,正式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仅仅一个月,波兰宣布投降。

作为波兰的盟友,当时的英国和法国在干嘛呢?他们倒也是在9月3日迅速做出反应:同一天内对德国宣战。然后呢?然后就迅速陷入了沉默。除了法国发动过一次象征意义的“萨尔攻势”外(战线向前推进了5英里,占领了大约20个左右的无人村庄),所有的努力,就是在外交上谴责德国,口头上要求德国撤军。

英国和法国凭借出色的“表演”,让这一阶段的战争获得了一系列的称号:假战,奇怪的战争,静坐战争……

法军当时依仗自己有“万年不破”的“马奇诺防线”,一直不肯主动出击

但嗜血的狼,是不会因为你假模假样吼两嗓子,就会转身离开的。

1940年5月10日,法国和英国最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

养精蓄锐的德国人出动了136个师,在3000多辆坦克的引导下,分A、B两个集团军群直扑比利时、荷兰、法国、卢森堡等国,开始全面进攻西欧国家。

这是一次大大出乎法国人意料的进攻——德国A集团军群竟然绕过了他们认为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在德国“装甲战天才”海因茨·古德里安的率领下,德国的装甲部队在法国的色当撕开了一道口子,潮水一般地杀入法国腹地。

1940年5月16日,刚刚上任的英国首相丘吉尔紧急飞往法国巴黎,在那里与同样是刚刚上任的法国总理雷诺会晤。

丘吉尔后来回忆,在抵达巴黎的时候,法国政府已经在一批一批地烧毁政府文件,准备撤离了。

丘吉尔当时问法军的总司令甘末林将军:

“我们的战略后备队在哪里?”

甘末林痛苦地摇头:

“我们已经没有战略后备队了。”

而雷诺的回答更直接:

“我们已经输掉了这场战争。”

这离德国军队发动总攻,才过去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说“输掉战争”的,是号称的“欧洲第一陆战强国”。

而随着法国军队的崩盘,一起倒霉的,还有渡过英吉利海峡前来并肩作战的英国远征军。

但打不下去了,还能怎么办?

一个字:撤。

3

“撤”这个字,说出来简单,但做起来,哪有那么容易?

当时的情况无比严峻:

面对德国狂飙突进的装甲部队,法国全境已经被打穿,40万晕头转向的英法联军被德军压缩到了法国西北部。如果他们要避免被全歼的厄运,就只能指望横渡英吉利海峡,退到对岸的英国。

蓝色箭头为当时德国A、B两个集团军群的进攻方向

当时,可以横渡英吉利海峡的法国港口有三个,但其中的加莱和布伦先后被德军占领。

于是,就只剩下了最后一个港口,那就是敦刻尔克。

敦刻尔克在1939年就成为了法国吞吐量第三的大港,拥有7个可供大型船只停泊的深水泊位,4个干船坞以及8公里长的码头——如果这些设施全能利用,别说40万军队,连同他们携带的所有重装备,都可以在短短几天里全部运走。

但这是战争时期。

在之前的两个星期,敦刻尔克遭遇了德国空军的狂轰滥炸,4个船坞全部被摧毁,8公里长的码头被炸成一片废墟,事实上,整个敦刻尔克的大半个城区也都被炸毁了。

整个敦刻尔克港口,只剩下了一段可供船只停泊的东堤,长1200米,用木板搭建,非常简陋。

从横渡的路线来看,从敦刻尔克到英国有3条航线,其中Z航线航程最短,只要40海里,但已被德军炮火封锁;X航线55海里,但这条航线上已经布满了英军设置的水雷;最长的Y航线要90海里,德军的炮火无法覆盖,但整整6个小时的航程,船只将完全暴露在德国空军的轰炸范围内。

但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任何时间留给英国人和法国人了。5月19日,英国的战时内阁就责成海军部制订撤离英法联军的计划,由海军中将伯伦特·拉姆齐指挥,代号“发电机行动”。

当时设计的方案,是利用加莱、布伦和敦刻尔克三个港口,每天撤走1万人。但没预料到的是,港口只剩下了敦刻尔克一个,而40万英法联军已经被压缩到了狭长的沙滩地带,三面临敌,背后是海——没过多久,德军只需要架起大炮,就直接可以在沙滩上进行一场炼狱般虐杀。

这个时候,除了出现神迹,谁还能拯救那40万英法联军?

4

神迹,还真的出现了。

1940年5月24日,希特勒突然下令所有在前线装甲部队,停止对英法联军的追击。

当时冲在最前面的德国第19装甲军的坦克部队,离敦刻尔克只有10英里的距离了。统帅第19军的古德里安后来在回忆录里写到:

“如果当初最高统帅部没有制止第19军的推进,那敦刻尔克早就被攻克,胜利的成果也非现在可比。假使当时我们能够俘虏全部英国远征军兵力,那么未来的战局发展恐怕就很难预言了。很不幸,这个大好机会却被希特勒个人的神经质糟蹋了。”

但在当时,作为军人的古德里安只能从命。按照他的说法:

“于是我们在一眼可以望见敦刻尔克的地方停下来了。空军进攻的同时,我们眼看着大船和小船不断地把盟军撤走。”

对于希特勒当时那个谜一般的“停止进攻”命令,后来的历史学家有过很多的猜测。

第一种说法,说是希特勒当时用的作战地图是过期的,地图显示敦刻尔克附近都是沼泽地,所以命令装甲部队停止前进。但这种错误对于严谨的德国人,尤其是当时蓄谋已久的德国军人而言,是很难想象的。

第二种说法是,希特勒想给英国留条活路,放他们点人回去,以便将来议和时他们能还个人情。但其实就在5月24日,希特勒给当时的B集团军群下达的命令是“尽快完成包围,歼灭英法联军。”

第三种说法,是说当时的德国空军元帅戈林向希特勒夸下海口,说仅凭借空军就可以完成对困守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的包围和消灭。但其实大家都知道,轰炸机的炸弹落在沙滩上,造成的杀伤力比落在平地上要小得多。后来事实也证明,戈林的空军并没有很好地完成任务。

第四种说法,就是希特勒的”赌徒心理“。按照当时德军进展的速度和取得的成果,已经远远超出了希特勒的预估。在全面进攻前,希特勒曾做好思想准备:占领法国北部,然后在和英法联军的长期拉锯中,边打边谈,再谋取利益。

而现在,半个月不到,法国就已经面临全部崩盘,这就像一个在赌桌前的赌徒,忽然赢了一笔超出他想象的筹码,很容易想暂时休息下,先停止投注,观察一下。

而且虽然”作战地图“的说法不可考,但当时随着德军装甲部队的深入,确实面临着法国境内河道纵横的各种地形,出于装甲部队突进太快太久——可能也是当时大多数人初次接触装甲作战的缘故——会有损耗乃至有伤亡的考虑,希特勒决定让古德里安的部队先休息调整,以便接下来投入到在法国的其他战斗中去。

这一休息,就是整整两天。

除了希特勒本人,我们确实无法知道他当时的真正意图,但无论如何,蜷缩在敦刻尔克沙滩上的数十万英法联军,获得了最宝贵的两天时间。

5

1940年5月26日晚上6点57分,代号“发电机行动”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正式拉开序幕。

被全歼还是安全撤退?一场争分夺秒的生死大逃亡随即展开。

在执行”发电机行动“信号发出去两小时后,第一艘英国船只“莫娜小岛号”开往敦刻尔克,并在当晚载着1312名名英国士兵返航,他们都是后勤部队。

与此同时,法国的第一兵团在敦刻尔克的周边迅速进入阵地,开始与拼死进攻的德军陷入血战——他们每多坚持一秒钟,在海滩上的弟兄们就能多一丝的生存希望。

5月27日,德国空军出动了。

那一天,德国空军第二和第三航空队倾巢而出,对敦刻尔克港区和海滩进行了猛烈轰炸,总共投下1.5万枚高爆炸弹和3万枚燃烧弹,敦刻尔克市区几乎被夷为平地。

与此同时,在海峡对岸,英国皇家空军也派出了除了保卫本土之外的所有战斗机升空迎敌——他们每多击落一架敌机,就能给地面上的兄弟部队多一份保障。

这一天,英国海军抽调了1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和其他大小26艘舰艇前来运人,但由于缺乏小型船舶,无法迅速将人员从海滩接到停在近海的大型船只,这一天只撤出了7669人。

当天晚上,古德里安得到了德军最高统帅部的指示:恢复进攻!让盟军最胆战心惊的德军装甲部队的发动机,又重新开始咆哮!

敦刻尔克海滩上,等待撤退的英法联军

5月28日,第二天。

在前一天感到丢脸的德国空军元帅戈林,不顾敦刻尔克地区大雾弥漫的天气,命令两个轰炸机大队强行起飞,但最终因为能见度实在太低,飞机带弹飞回。

但德国的陆军,却从已经崩溃的比利时军队防线扑了过来(比利时坚持了19天宣告投降,也属不易),敦刻尔克的防线眼看就要被突破。关键时刻,英军第三师乘坐600辆伪装过的军用卡车,关闭大灯后急行军60公里,在28日凌晨赶到德军前面筑起了防御阵地,挡住了德军的进攻。

当时这个师的师长,名字叫蒙哥马利。

蒙哥马利在此战中脱颖而出,成长为二战一代名将

但最关键的,还是敦刻尔克沙滩上的撤离行动。

在这个危在旦夕的时刻,英国人开始进行全国广播:全英国只要拥有船只的人们,都请前往敦刻尔克!帮助在那里的英国海军一起运送联军的士兵!

没有犹豫,没有迟疑,全英国的驳船、拖船、货船、渔船、汽艇乃至私人游艇都被动员了起来,在英国民众的操控下,冒着漫天的炮火出海了!据统计,前后一共有693艘英国船只和168艘法国船只参与了“敦刻尔克大撤退”。

这一天,从敦刻尔克的沙滩上撤走了17804人,比第一天多了整整1万人。

各式各样的船只都被调用参与士兵的运送

5月29日,第三天。

德国空军再度出动。这一次他们对盟军的运输船只造成了巨大打击,击沉了三艘巡洋舰和包括5艘大型渡轮在内的21艘船只,重创英国海军7艘驱逐舰。

但也正是在这一天,撤离越来越熟练的英法联军,一共撤走了47310人,创造了一个纪录。

5月30日,第四天。

敦刻尔克地区的天气变得非常恶劣,大雾弥漫。但这对盟军却是个好消息——德国空军又无法出动了。而且,这一天被后人称为是“神奇的一天”,因为原本应该风高浪急的英吉利海峡,忽然风平浪静,海面像镜子一般平静。

英国人倾尽全力,连内河船只都开出了海。

这一天,敦刻尔克撤走了53822名官兵,打破了前一天的纪录。

五天过去了,在德国空军和陆军的压迫下,敦刻尔克已经撤走了大约13万部队,已经是个了不起的奇迹了。

但还有20多万人被压制在沙滩上。

难道要舍弃他们?

6

5月31日,第五天。

丘吉尔又一次飞到了巴黎。

丘吉尔带来了盟军撤离敦刻尔克的最新数字:16.5万人。但他并不是来报喜的,因为他必须面对法军新任总司令魏刚的质问:

“在这些撤离的人中,有多少法国士兵?”

丘吉尔实事求是回答:

“1.5万人”

法国总理雷诺在旁边总结了一下:

“22万英国士兵中,有15万已经撤离了,而法国士兵只被撤走了1.5万人。”

在后人看来,敦刻尔克大撤退无疑是英法两国齐心协力的成果,但回到当时,两个国家从领导人到士兵,并不是没有发生过摩擦。

在“发电机行动”制订之时,当时决定英法两军是可以共同使用船只的。但英国当时的远征军总司令戈特却没有得到通知,所以,他下令部下不准法国人登上英国人的船只。

在敦刻尔克的港口和海滩上,英国士兵筑起了路障,只准英国人通过,不准法国人通过。狂怒之下,一些法国的炮兵甚至准备用大炮对准英国的舰船开火。

这也是5月31日丘吉尔再次飞到巴黎的原因。

作为对之前的补偿,丘吉尔告诉法国总理和总司令,5月31日这天被定为“法国日”,原先英国军人优先的规定将颠倒,法国部队将比英国部队优先撤退,至于断后的任务,由英国的三个师来完成。

这一天,英国远征军司令戈特被召回了国,第一军军长亚历山大接任,他是骑着一辆自行车到敦刻尔克海滩接过指挥权的。

也是在这一天,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海滩又撤走了68014人,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法国人。

6月1日,第六天。

这一天,敦刻尔克地区的天空晴朗,而这对英法联军而言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德国空军倾巢出动。

海峡对岸,英国皇家空军也把自己所有的存货都拿了出来,从喷火式战斗机到飓风式战斗机,从无畏式战斗机到哈德逊轰炸机、鱼雷攻击机,甚至连侦察机都飞上了天空,想尽一切办法阻截德国飞机。

但当时的德国空军确实战斗素质很高,他们的战斗机将英国的战斗机牢牢缠住,而轰炸机则开始狂轰滥炸。那一天,英国海军被炸沉31艘舰船,其中包括4艘满载官兵的驱逐舰,另外11艘舰船被重创。

在漫天的炮火中,新上任的远征军司令亚历山大在海滩上放了张帆布椅,安静地坐在上面看着部队撤离,或者啃着苹果,在海滩散步。在他的感染下,有的军官开始在海滩上刮起了胡子,而有的士兵甚至开始垂钓。

这一天,有64429人撤离。

6月2日,第七天。

英国皇家空军扛不动了,他们无力再派出飞机为撤退保驾护航了。为此,英法联军在白天停止撤离行动,改为夜间撤离。

入夜,英国“马尔科姆”号驱逐舰派出水手吹起了苏格兰特有的风笛,召集失散和掉队的士兵,带上驱逐舰。

这天晚上,撤出26256人。

6月3日,第八天。

晚上,亚历山大司令官目送最后一批英军撤离,随后和自己的参谋一起登上了舰船。在他们之前撤走的,有26175人,其中大部分是法军。

6月4日,第九天。

最后时刻的争分夺秒。

上午9点40分,德国第十八集团军的装甲部队终于冲破了法军的最后防线,冲入了敦刻尔克市区。在海滩上,有26175名法军在最后关头被运走了。

但是,负责最后守卫的法国第一兵团大约4万名法军,他们失去了逃离的机会,在血战之后,全部被俘。

敦刻尔克陷落。

下午2点23分,“发电机行动”宣告结束。

敦刻尔克的沙滩

7

这是一场历时九天的大撤退。

在这场撤退中,英法联军有超过4万人被俘虏,还有2.8万人阵亡(德军大约阵亡1万人),这其中包括随着被德军击沉的舰船而一起葬身大海的人——有一艘豪华游轮被炸弹投中,满载3500名官兵沉入大海。

在撤退中,共有226艘英国舰船和17艘法国舰船被德军击沉。

九天时间里,英国皇家空军共出动2739架次的战斗机进行空中掩护,损失飞机106架。

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英法联军一共丢弃了1200门大炮,750门高射炮,500门反坦克炮,6.3万辆汽车,7.5万辆摩托车,700辆坦克,2.1万挺机枪和50万吨军需物资。

敦刻尔克沙滩上被焚毁的卡车

在这九天里,共有33万8226人撤回了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

这近34万人,是最宝贵的财富,是欧洲大陆留下的最后的反抗的火种,他们日后都成了反法西斯战场上的中坚力量。

四年之后,在法国的诺曼底,很多当初乘船而去的士兵,高唱战歌,踏浪而归。

敦刻尔克撤退结束后,丘吉尔在英国下议院发表了演讲: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战,我们将具有愈来愈大的信心和愈来愈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我们的岛屿。

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地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

……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用它全部的力量和能力,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胡老师编写的中小学生枕边书

《胡子宏生命日记》1-400篇目录及阅读链接

胡子宏生命日记(414) 有房,必须有房,而且更要门当户对

胡子宏生命日记(413):刚开学,那些怒怼衡水中学的教育局麾下的学校,就被甩开了两条街

胡子宏生命日记(411):当你觉得“使嘞慌”,那是病榻向你亲切招手

胡子宏生命日记(409) 科技馆内游览忙,可叹京城非家乡

胡子宏生命日记(408) 我还能徜徉在天安门广场,多么幸福的事儿

胡子宏生命日记(407) 北京蓝天清如洗,无边恐惧沉若磐

胡子宏生命日记(406):我就是要孩子做一个有本事的“考试机器”

关于“胡说”广告的几句交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