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示范高中2022届高三8月月考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0分)
1.请选择一项合适的成语放在文中划线处(  ) 
这些年来,很多地方都喜欢在文化典籍中“ ”,重建历史上有过的、甚至只是传说中的景点,看起来是为了文化,实际上有很多经济图谋。
A. 空穴来风 B. 捕风捉影 C. 张冠李戴 D. 无中可有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以常规的标准看,“凡尔赛”式的话语无疑是“不好好说话”的典型,然而在被群嘲之前,它的确是一种有效的自我表演、塑造、营销手段。在自媒体时代,      ,        ,        ,       。 
(1)真实与仿象之间的界限正在消弭 
(2)表演性话语正越来越多地占领我们的嘴巴、耳朵、脑袋乃至整个生活 
(3)话语的质地变得浑浊而可疑 
(4)随之而来的,是我们对世界的想象力正变得越发粗暴、单一、平面化
A.(4)(3)(2)(1)    B.(2)(1)(4)(3) 
C. (1)(2)(3)(4)   D.(2)(1)(3)(4)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1.0分)
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催产素”又叫“爱的荷尔蒙”。关于这种激素,我们一般的了解是,它与信任、表达、亲社会性有关。 
很不幸的是,科学家发现,它的疗效只发生在那些被你界定为“我们”的人之间。当对方是那些被你界定为“他们”的人时,催产素反而会让你对他们表现出更多的恶意和恐惧,你的攻击性更强,而合作性更少。 
荷兰有一项研究,实验者设置了典型的“电车难题” --假设你看到一辆刹车坏了的有轨电车,即将撞上前方轨道上的五个人,而旁边的备用轨道上只有一个人。如果你什么都不做,五个人会被撞死。你手边有一个按钮,按下按钮,车会驶入备用轨道,只撞死一个人。你是否应该牺牲这一个人的生命而拯救另外五个人? 
一般来说,人们都愿意以一个人的生命为代价拯救五个人的生命。但如果你给备用轨道上的那个可怜人取个名字,再给实验对象注射催产素,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如果你给那个人取的名字是一个荷兰人的常见名字,比如德克、或者彼得,实验对象就不大愿意牺牲他一个人来救另外五个人;但如果这个人的名字是荷兰人普遍有敌意的德国名字或者穆斯林名字,人们则很轻松地就会做出牺牲他的决定。 
这是斯坦福大学生物学与神经科学教授罗伯特·萨波尔斯基在《行为:关于人类最好与最坏的一面的生物学》一书中提到的一个案例。在这本书中,他想要探讨一个关于人性的根本问题,为什么人类一方面可以互相屠杀,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无私的善意?我们本性中的一面注定要战胜另一面吗? 
“我们 vs他们”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章。按照萨波尔斯基的说法,人类对于异己的偏见深植于旧石器时代的大脑,而且极容易操纵,这既是件好事,也是一件很恐怖的事。 
法国人类学家列维 -斯特劳斯很早就观察到,二元对立(男/女、善/恶、热/冷、保守/自由、人/动物、身体/灵魂等)是人类最简单也是最普遍的应对自然界复杂性的方式。就社会生活而言,最基本的分类就是我们/他们--我们是中国人,他们是外国人。我们是城里人,他们是乡下人。我们是中产阶级,他们是穷人。我们是女人,他们是男人。我们是好学生,他们是坏学生。我们是基督徒,他们是异教徒…… 
可以说,分类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基本方式,或者说,一种认知捷径。随时随地,我们都可以依据某种哪怕最微不足道的差异创造出“我们”和“他们”来,从性别、种族、国籍、阶级、年龄、宗教、到 T恤的颜色。萨波尔斯基在书中提到过一个最令他哭笑不得的例子,《人猿星球》的拍摄现场,扮演黑猩猩的群众演员与扮演大猩猩的群众演员在吃午饭会很自然的分成两桌吃饭。于是,他引用了一句笑话,“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把人分成两种,另一种则是不这样分的人。” 
而且,大脑在区分我们 /他们时,速度极其惊人。比如,以每秒20张的速度给你看一组照片,几乎是一闪而过,你的大脑也能立刻区分出我们/他们--如果照片里是“他们”,就会立刻触发杏仁核的反应,也就是负责恐惧、焦虑和攻击性的大脑区域。给你看一段有人被针扎手指的画面,你的大脑会产生“同构反射”(isomorphic reflex),此时大脑运动皮层对应手的位置会兴奋,进而你的手会握紧,好像感受到了对方的痛楚,除非这只手属于“他们”。 
这就是为什么,偏见首先是情绪的,然后才是认知的。我们关于人和事的看法,常常都是潜意识操控的。不同的“他们”会引发不同的情绪,最常见的是恐惧。从进化的角度来说,这很容易理解,对我们的祖先而言,在一个复杂多变、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求生存,把陌生人当作潜在的攻击者,而不是善意的朋友来对待,显然有更好的生存几率。 
恶心是另一种常见的情绪。当哺乳动物闻到腐烂之物的味道时,大脑的岛叶皮质会触发胃部不适或呕吐反射,目的是保护它们远离有毒的食物。但人类的情况要特殊一点,我们只要想着吃恶心的东西,就会有恶心的反应,比如想象你自己吞下一只昆虫,想象它在你的唇齿之间挣扎,你的岛叶皮质也会被激活。也就是说,想象也能激活你的岛叶皮质。 
更特殊的一点是,动物的恶心通常是感官反应,但对人类而言,不仅是想象生理上恶心的事情会让你反胃,想象道德上恶心的事情同样让你反胃。这里的问题在于,道德越界是非常主观的判断,一个人认为“道德越界”的行为,对另一个人来说很可能是完全正常的生活方式,比如同性恋。 
岛叶皮质最主要交流的对象,恰恰是杏仁核。所以,事情的顺序是这样的:一个行为只是不同,还是道德越界, 。历史上最残酷的屠杀,往往都与这样的应激反应有关。 
在我们对于“他们”的评判背后,是各种潜在的情绪暗流,是我们的认知和逻辑急于跟上情感的自我而编造出来的故事而已。从认知心理学来说,这也是一种“确认偏误”:我们更擅长记住佐证而非反对自己观点的证据;验证时更倾向于支持,而非推翻我们的假设;以及更倾向于用怀疑的态度检验我们不喜欢的结果。 
因为人类的本能,要发现自己的偏见很难;但是也因为人类的理性思考自我修正能力,客观全面的见解会与偏见一起产生和传播。只是这条修正之路注定漫长与艰难,需要我们对自身局限性的时刻警醒和自我再教育。
(1)下列对“偏见”的认识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______ 
A.二元对立的认知方式是造成偏见的根本原因。 
B.偏见是受潜意识操控的,它与人的理性无关。 
C.偏见在生理上是由大脑的岛叶皮质所激发的。 
D.当偏见与“我们”相关,它是倾向于积极的。
(2)根据文意,推断下列现象与“偏见”关联度最小的一项是 ______ 
A.刻板印象 
B.道德义愤 
C.思维定式 
D.酸葡萄心理
(3)根据上下文,将第段横线处的内容填充完整。
(4)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有哲学家哀叹:“同质化的恐怖席卷当今社会各个生活领域。”(所谓同质化,就是表示不同特征的个体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其内在本质特征变化逐渐趋于一致的过程)本是区分“我们”与“他们”的偏见却与这种“同质化”息息相关。结合文章内容,探究偏见是如何造成同质化的。
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月光白
白天不懂夜的黑,其实谁也不懂。 
在夜里行走,总觉得脑后总有一双诡谲的眼,盯得脊梁骨阴森森冒凉气。我不敢回头,生怕一扭头,便与夜里游走的东西撞个正着。 
黑夜无边,躲不掉,但有对付的办法。大人们说,走夜路,需解开衣服上面三颗扣,叉开手指,把头发往后翻三遍。我虔诚地照做了,迈开大步往前走。但我还是怕,身后的脚步声特别响,似乎黑夜里跟踪我的东西总甩不掉。我快步如飞,一边走一边往东边的山头看。 
东山的月亮每一次出来都是新的,似乎精心梳洗了一番。其实,月光铺洒大地几千年,月还是那月,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也许看多了世态炎凉,心到伤处,连光都是高远清冷的。 
乡下的月光是白的,白得可以看清手指上的螺纹。那时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视,孤单的夜里只待月光。端一碗清清淡淡的稀饭,走出屋子,竹筷子碰着瓷碗,清亮的声音把夜敲得脆响。哧溜一声,月上东山了。 
月上东山时,我们便上晒谷场。互相吆喝着,聚在一起,玩那个时代童年里的游戏。有些家长管得严,不准娃娃晚上私自出来,我们便在家门口,打暗语般大声说着风马牛不相及的话。小伙伴心领神会,找个借口,跨出房门,挪到庭院,悄咪咪就在漫天的白月光下无处可寻了。 
秋插上岸,做酒席的特别多。升学的、生娃的、过大生日的,每逢喜事都要放电影。放电影的消息夹在风里,传播得特别快,范围也特别广,十里几十里,在夜幕降临时绝对传到耳朵里。准确的时间,准确的地点,甚至什么片子都被摸得清清楚楚。上小学时,我经常跟在村里一大群小伙伴屁股后面,赶很长的夜路去看电影。其实,除了那些英雄们喊“同志们,冲啊”的战斗场面,和一招一式的武打情节,其余的看完立马就还给人家了,印象远没有当晚夜空中的白月光清晰。 
又一个月夜。跟村里的小伙伴们去看电影,结果消息有误,白赶了几十里路。回来的路上,大家并不感到扫兴,反而觉得是一次难得的月光游。大家说着笑着,竟不约而同地大声唱起歌来。他们唱得很动情,隐隐约约记得歌词里有“山一程水一程”,还有“来去太匆匆”之类的。我从没听过,只觉得在月光下很有意境。那晚,月光很透亮。他们的脸上映着月的光,全是青春的气息。多年后,我回家乡,见到了其中几个曾经的小伙伴,他们的脸上再也看不到曾经的风华,沟沟壑壑的额头上,早已山一程水一程。 
月光下,还有我的堂哥。堂哥是独子,比我大几岁,有号召力,什么事总比我拿捏得好,跟他在一起有种强烈的安全感。堂哥经常带着我上山采野果,捉金铃子,摘香樟籽,把童年疯得到处都是。他有一头浓密的头发,头顶上却有个斑秃。只要一弯腰,那光秃秃的疤块在月光下特别亮。小伙伴们经常取笑他,给他取了个外号,喊他“月光”。开始他很生气,谁说就追着谁打。后来,他也不在意了,自嘲地说,哈哈,我有两个月光,再黑的夜都不怕!后来,大家渐渐觉得没了生趣,“月光”的绰号也在月光里淡忘了。后来有一天,堂哥说眼睛看不清,后来竟什么都看不见了。去了很多大医院,也找了很多据说懂土方的赤脚医生,都治不好。就这样,堂哥的世界里再也没能升起月光。每到月夜里,他只能孤单地坐在谷坪上,头顶那块斑秃依然很亮。伯父守在他身边,旱烟冒着焦躁的火星子,一个又一个烟圈冉冉升起,蒙在月光上。 
那时物质条件都差不多,家家几乎都在一个起跑线上。月夜里,小孩儿在一起,除了在游戏上论个高低,在嘴皮上也要论个输赢。月光下,几个小伙伴比各自的强项。在学习上他们都占不到优势,于是跟我拼爹。隔壁的小胖说,他爹看了很多古书,会讲《三国演义》里的煮酒论英雄,知道《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助王伐纣封众神。你爹会吗?我一蒙,竟找不出老爹的一点文化资本。老爹一共十兄妹,他排行老六。在饱暖都成问题的年代,他在学堂里打了个转就跟田土混了。莫说读书,就连他自己的名字,都是用歪歪斜斜的线搭起来的。 
我从没听老爹讲过历史故事,一个正儿八经的故事都没有。每次睡觉前缠着他讲,他要么就讲他小时候那些鸡毛蒜皮的事,要么就是“古时候,有个和尚……”千篇一律的开头和大致雷同的情节听得耳朵起茧。往往讲到一半,呼噜声骤然响起。他睡着了,我在夜里浮想联翩,各种莫须有的人物和情节滋长出来,在我的梦里此起彼伏。 
“双抢”,是南方农村逃不过的劫。“双抢”,抢两个时间点:在春季稻子成熟后开镰,抢在芒种前后全部收割进屋;紧接着,犁田,拔秧子,抢在大暑前后把禾苗插下去。跟不上这个节奏,就指望不上秋收。一到“双抢”时节,老爹就着急。家里七亩水田,三个娃,母亲神志不清,劳动力严重不够。老爹腿脚不便,虽然每次都急匆匆地拼命赶,但还是比人家的进度慢一大截。 
月白如初。老爹抬头看了看天,说,好大的月!白天太热,趁这月光凉,去把水田里的秧苗插完吧。 
那夜的月异常白,亮如白昼。我踩着自己的影子,像追着一条逃命的鱼。月光把老爹一拐一斜的身影拉得很高大。老爹挑一担秧苗,一边高一边低,压弯了的扁担发出“吱嘎、吱嘎”的脆响,我总怀疑那是老爹的脊梁骨在响。 
田野里,到处都是刚插下去的秧苗,在夜露的滋润下,似乎可以听到生长的声音。水田里,亮汪汪一片。每一丘田里都有一个月亮,发出白晃晃的光。 
抛秧,下水。左手捧秧,右手将一撮一撮的苗插到泥土里。水还有太阳的温度,柔滑的泥土里有一丝清凉,手指像触摸到了月光的肌肤。我和老爹都没有说话,弯着腰,退着走的腿划起哗哗的水声,一行行秧苗在前方立了起来。 
天上的月光掉到水田里,碎成了很多片,白晃晃的。老爹一直腰,月光落在他头上,融在两鬓的汗水里,发出一丝白的光。 
离开家乡几十年了,我再也没见过故乡的月光。 
(《散文选刊·下半月》2020年第7期)
(1)第(13)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2)结合作品内容,分析标题“月光白”中“白”的含义。
(3)有人说第段老爹讲故事与“月光”无关,可以删去,谈谈你的看法。
(4)以下是文章初稿的第一段,请从构思的角度分析作者删去这一段的妙处。 
窗外有光。红绿灯还在自顾自闪着,管制夜的黑。路灯打开一把伞,橙色的亮光盯着脚下的马路,警惕着,眼睛都不眨一下。远处的田野、山峦,一片幽暗,深不可测。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4.0分)
5.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文中子,王氏,讳通,字仲淹。铜川府君,讳隆,文中子之父也。 
开皇十八年,铜川府君宴居,歌《伐木》,而召文中子。子矍然再拜:“敢问夫子之志何谓也?”铜川府君曰:“自天子至庶人,未有不资友而成者也。在三之义,师居一焉,道丧已来,斯废久矣,然何常之有?小子勉之,翔而后集。”文中子于是有四方之志。盖受《书》于东海李育,学《诗》于会稽夏碘,问《礼》于河东关子明,正《乐》于北平霍汲,考《易》于族父仲华,不解衣者六岁,其精志如此。 
仁寿三年,文中子冠矣,慨然有济苍生之心,西游长安,见隋文帝。帝坐太极殿召见,因奏《太平策》十有二策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验古恢恢乎运天下于指掌矣。帝大悦曰:“得生几晚矣,天以生赐朕也。”下其议于公卿,公卿不悦,文中子知谋之不用也,作《东征之歌》而归。帝闻而再征之,不至。四年,帝崩。 
大业元年,一征又不至,辞以疾。谓所亲曰:“道之不行,欲安之乎?退志其道而已。”乃续《诗》《书》,正《礼》《乐》,修《元经》,赞《易》道,九年而六经大就。门人自远而至。 如往来受业者,不可胜数,盖千余人。隋季,文中子之教兴于河汾,雍雍如也。 
大业十三年,江都难作。子有疾,召薛收,谓曰:“吾梦颜回称孔子之命曰:归休乎?殆夫子召我也。何必永厥龄?吾不起矣。”寝疾七日而终。门弟子数百人会议曰:“ 吾师其至人乎?自仲尼已来,未之有也。仲尼既没 ,文不在兹乎?请谥曰文中子。”丝麻设位,哀以送之。 
(《中说·文中子世家》)
(1)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九年而六经大就 ______ 
仲尼既没 ______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铜川府君宴居 ______ 
A.以酒饭款待宾客 
B.宴会 
C.安闲 
D.平安 
江都难作 ______ 
A.兴起 
B.发生 
C.从事 
D.写作
(3)把第(4)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如往来受业者,不可胜数,盖千余人。隋季,文中子之教兴于河汾,雍雍如也。
(4)请选出下列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 ______ 
A.因奏《太平策》十有二策\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验古\恢恢乎\运天下于指掌矣 
B.因奏《太平策》十有二策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验古\恢恢乎\运天下于指掌矣 
C.因奏《太平策》十有二策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验古\恢恢乎运天下于指掌矣 
D.因奏《太平策》十有二\策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验古\恢恢乎运天下于指掌矣
(5)结合第(3)、(4)段内容,分析文中子两次拒绝应召的原因。
(6)结合全文,分析第(5)段画线句中观点成立的依据。
6.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尊经阁记
(明)王守仁
经,常道也。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性;其主于身,谓之心。心也,性也,命也,一也。君子之于六经也, ,所以尊《易》也; ,所以尊《书》也; ,所以尊《诗》也; ,所以尊《礼》也。 
盖昔者圣人之扶人极,忧后世,而述六经也,犹之富家者之父祖,虑其产业库藏之积,其子孙者,或至于遗忘散失,卒困穷而无以自全也,而记籍其家之所有以贻之,使之世守其产业库藏之积而享用焉,以免于困穷之患。故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而六经之实,则具于吾心。犹之产业库藏之实积,种种色色,具存于其家,其记籍者,特名状数目而已。而世之学者,不知求六经之实于吾心,而徒考索于影响之间,牵制于文义之末,硁硁然以为是六经矣。 是犹富家之子孙,不务守视享用其产业库藏之实积,日遗忘散失,至为窭人丐夫,而犹嚣嚣然指其记籍曰:“斯吾产业库藏之积也!”何以异于是? 
呜呼!六经之学,其不明于世,非一朝一夕之故 。尚功利,崇邪说,是谓乱经;习训诂,传记诵,没溺于浅闻小见,以涂天下之耳目,是谓侮经;侈淫辞,竞诡辩,饰奸心盗行,逐世垄断,而犹自以为通经,是谓贼经。 若是者,是并其所谓记籍者,而割裂弃毁之矣,宁复之所以为尊经也乎? 
越城旧有稽山书院,在卧龙西冈,荒废久矣。郡守渭南南君大吉,既敷政于民,则慨然悼末学之支离,将进之以圣贤之道,于是使山阴令吴君瀛拓书院而一新之,又为尊经阁于其后,曰:“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阁成,请予一言以谂多士,予既不获辞,则为记之若是。呜呼!世之学者,得吾说而求诸其心焉,其亦庶乎知所以为尊经也矣。 
【注】经:这里指儒家奉作经典的《诗》《书》《易》《礼》《乐》《春秋》六部著作。人极:此处指做人的道德标准。影响:影子和反响,这里是指关于六经的传闻、注释。
(1)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______ 
A.耳 
B.矣 
C.也 
D.者
(2)下面四组句子是第(1)段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最合理的排序是 ______ 
(1)求之吾心之纪纲政事而时施焉 
(2)求之吾心之条理节文而时著焉 
(3)求之吾心之阴阳消息而时行焉 
(4)求之吾心之歌咏性情而时发焉 
A.(1)(2)(3)(4)
B.(2)(1)(4)(3)
C.(2)(3)(4)(1)
D.(3)(1)(4)(2)
(5)第(2)段论证手法极为巧妙,请结合画线句进行分析。
(6)下列选项中对第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像这样的情况,与那些所谓记载账簿的人一样,他们割裂抛弃了六经,难道还能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尊经吗? 
B.像这样的情况,是连所谓账簿都割裂废弃掉了,难道还能让他们知道尊经的原因吗? 
C.像这样一些人,简直是连所谓账簿都割裂废弃掉了,哪里还知道什么叫尊重六经呢? 
D.像这样一些人,正是那些记载账簿的人,他们割裂抛弃了六经,哪里还知道什么叫尊经呢?
(7)本文名为“尊经阁记”,却极少提及“尊经阁”,你认为这样的写法合理吗?
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15.0分)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商妇吟
林景熙
良人沧海上,孤帆渺何之?
十年音信隔,安否不得知。
长忆相送处,缺月随我归。
月缺有圆夜,人去无回期。
回期倘终有,白首宁怨迟。
寒蛩苦相吊,青灯鉴孤帏。
妾身不出帏,妾梦万里驰。
【注】林景熙在南宋时官礼部架阁。宋亡不仕,以义行著称。在杨琏真迦发掘宋陵时,他化妆成乞丐,收高、孝二陵的遗骨于竹箩中,移葬东嘉,受到世人敬重。杨琏真迦发陵事在公元1285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距公元1276年(宋恭帝德佑二年)元兵攻占临安,宋恭帝被俘正好十年。“十年音信隔”一句应写在收葬陵骨前后。寒蛩:深秋的蟋蟀。
(1)下列对本诗语言风格概括得最准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平实质朴 
B.委婉深曲 
C.沉郁顿挫 
D.豪放悲慨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何之”二字道尽良人去后的黯淡前程,诗中又用“孤帆”、“渺”加以渲染,使思念之意一开始就来得格外强烈。 
B.“长忆”两句写送人,不说君去,单言我归;这样的手法,使抒情的重点集中在送行者身上,体现了思念者的深情。 
C.“良人”一去十年,音信渺邈,然而这位思妇还以“回期倘终有,白首宁怨迟”自誓,表现作者的思念之意,透入纸背。 
D.本诗采用民歌中常用的借代和顶针修辞手法,形成诗歌回肠荡气的独特风格,对表达难以割舍的思想感情起到了积极作用。
(3)知不足斋丛书本《霁山先生集·商妇吟》下注云:“此篇以商妇自比而寓思君之意。”请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你对该注解的理解。
五、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8.填空。 
(1) ______ ,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总为浮云能蔽日, ______ 。(李白《 ______ 》)
(3)《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些诗句是“ ______ , ______ ”。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9.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闻一多《红烛》
答案和解析
1.B
2.D 语段对“凡尔赛”式的话语解析了阐述。根据文意,前文提示“它的确是一种有效的自我表演、塑造、营销手段”,可以推知应该将句子放在答题空的第一处,以照应第一个词“自我表演”,排除答案A、C;第句应紧随其后,说明“塑造”,根据语序标志词“随之”中的“之”的提示,“之”应该指代句所述内容,且第句带有明显的总结意味,明显应该在最后,排除答案B。 
3.(1)D (2)C 
(3)岛叶皮质先做出判断,然后告知杏仁核,于是各种应激反应随之而来。 
(4)文章首先用催产素的案例引出人类对于异己的偏见深植于大脑;再由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二元对立理论得出分类的认知方式与偏见的关系;然后从大脑的神经结构角度分析偏见是如何产生的;接着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偏见产生的“确认偏误”;最后总结我们应该如何修正偏见。 
(5)偏见使人在潜意识中对“我们”表现出更多信任,而对“他们”表现出更多的恶意和恐惧。于是,人们越来越多地迁就与赞同与自己同类的人和事物(更倾向于支持“我们”),对他们的否定让位于对我们的肯定,最终,在我们周围的事物逐渐“同质化”。
4.(1)画线句长短结合,节奏多变,意蕴丰富。运用短句,节奏紧凑,表现父子俩插秧的动作熟练迅速,呼应上文“抢种”的繁忙。运用长句,节奏舒缓,表现插秧时的细节和细腻的触感,为月下插秧的场景增添了诗意。 
(2)“白”是乡下月光的特点,高远、清冷、透亮,朗照着夜晚的大地。“白”也象征着童年时代的纯真无暇,小伙伴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气息。白晃晃的月光还映照在水田里,是有关父子俩劳作场景的记忆,“白”象征着父亲的勤劳质朴。白色的月光让“我”不再害怕夜晚的恐怖,伴随着“我”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是“我”思念故乡的重要载体。 
(3)不能删去。老爹讲故事承接上文“我”和小伙伴“拼爹”的场景。老爹所讲故事的贫乏和无聊,与他丰富的劳作经验形成对比,照应了下文月下插秧的场景。也是与月光相关的。 
(4)文章以月光为线索,串联起了“我”走夜路,和小伙伴玩耍,堂哥的故事,父子的故事等材料。初稿的第一段加入了“红绿灯”、“路灯”、“马路”等物象,使得夜色的背景不纯粹了,不能凸显月光的“白”。本文的开头将白天和黑夜对立,营造了一种神秘、幽深的意境,有先抑后扬的效果,初稿则不够明显。
5.(1)完成 通“殁”,死 
(2)C B 
(3)来往向他学习的人,数也数不尽,大概有一千多人。隋朝末年,文中子的教育思想从河汾兴起,一时蔚为大观。 
(4)D 
(5)朝中公卿不满于文中子的谏言,文中子知道自己的谋略不会被采纳。他认为王道得不到推行,天下就没有办法安定太平,不如退隐阐发自己领悟的儒家之道。 
(6)勤奋好学,钻研文化:未成年时即广拜名家,废寝忘食学习儒家经典;退而编书,整理典籍;续《诗》《书》,正《礼》《乐》等,九年而六经大就;广收门徒,延续文脉:弟子上千,学问影响深远。刚成年即有大济苍生之志,主张尊崇王道,推行尊王称霸的谋略。 
6.(1)B 
(2)D 
(3)画线句采用类比论证(比喻论证),用有钱人家子孙不尽力看守祖先财富,直到家产散尽变成穷人还固守账簿,来类比(比喻)世之学者不从自已内心探求六经的实质,而只是对六经进行毫无根据的猜测、考订,或只在文字词义的细节上纠缠。形象而鲜明地说明学习六经应该继承其精神实质,批判了当时一些学经者不正确的倾向。 
(4)C 
(5)合理。这篇文章的着眼点不是“阁”而是“尊经”所以文章的重点并未放在其阁之规模、样式及内部结构上,而是阐述儒家经典的作用和意义,抨击不能正确对待儒家经典的现象,从理论上说明了尊经的重要性及如何真正地“尊经”。充分表现了王守仁看问题的深度、角度与一般文人的不同。 
不合理:“记”一般以记叙为主,借记叙、描写来抒情、议论。本文题为“尊经阁记”,应该对阁的修建过程、外观建式、周边景色有所交代,继而表达作者对于“尊经”的思考。 
7.(1)B 
(2)D 
(3)此诗是有所寄托而作,借商妇思念良人来表达诗人在宋亡之后依然不忘故主的忠心。前四句专述思念,一二句借良人出海在外音讯全无,表达对于君王的挂念。中间六句兼写别时和归期,分别之时的依依不舍,分别之后的思念和渴望团聚的迫切心情,从中体现出作者的思君之意、忠君之志。末四句以寒蛩、青灯、孤帏作为思妇的伴侣,可见她独处之孤寂和守节之坚贞,从而表达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决心和对宋朝君主的耿耿忠心。这样构思,把政治色彩浓郁的内容用人情味十足的形式表达出来,产生较强的感染力。 
8.(1)休说鲈鱼堪脍(重点字:鲈、堪、脍) 
(2)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重点字:愁、陵) 
9. 参考立意: 
(1)学会奉献; 
(2)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3)付出是痛苦的,但也是值得的; 
(4)为了理想,无畏付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