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隐居农村,见儿童放风筝心生羡慕,写首短诗成千古名篇

大家好,我们的杰瑞聊搞笑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文/顾无
【引觞漫谈】
在一个春光明媚、春风和煦的日子里,在熙熙攘攘的帝都街头,有一个人,却闷闷不乐,踽踽独行。
问他为什么,他也不回答,不作声,只是淡淡地摇摇头,而后抬起头,嘴巴似要张开的样子,一声长叹已经在嘴边,又生生的憋了回去。
他的眼睛虽然混浊,但是有神,有一种,要离开这个的世界的精光。但是无奈还是要生活在红尘中,于是那精光背后,是深深的无力与哀叹。
那已经是清朝晚年,鸦片战争之后,统治者还沉醉在天朝上国的美梦里,船坚炮利的西方国家却已经破门而入了。
你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也挽救不了注定走上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想反抗,你反抗的并不是西方国家,而是在反抗清政府、人民和封建文化,反抗旧的时代。
所以就知难而退吧,时代注定要结束,就让它去。国家这个大家管不好,总还可以顾好自己的小家。
【临其诗境】
上文中的这个人,可以是晚清社会里的很多人,他们知道,清朝的覆灭是时代的趋势,无法阻挡,所以心灰意冷,罢官回乡。
今天的主角,就是这群人中的一个,高鼎。
回顾清朝的文学,清朝的诗歌,我们很少提到这个人的名字,到今天,他流传下来的诗歌一共才7篇。只是,我们提到这个人的时候,又会觉得他很熟悉,那是因为他有一首诗,常年在小学课本之中,是我们每个人的启蒙读物。
高鼎其人,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一生没什么事迹流传,只知道他晚年遭受到议和派的排斥和打击,知道报国无望的前提下,选择了归隐,隐居在上饶地区的农村。
这里远离血与火的拼杀,远离国与民族的“大义”,人民仍旧朴实而欢乐。
早春二月,草长莺飞,儿童嬉戏,诗人见此,心有所感,写下了这首流传不朽的名篇《村居》。
村居
大图模式【经典原文】
清代: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条分缕析】
这首诗题目简单,内容也简单,描写春色里的村庄以及其中的人物活动,是高鼎即兴而为的作品。
第一句先写时间和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草长莺飞,这四个字的表现力和画面感堪称绝妙,四个字一出来,一个生机勃勃的春日田园也就冒出来了。后边再加一个“二月天”,不仅是词语上的美,仄仄平平仄仄平的韵律错落起伏,节奏分明,更增添了这句话的魅力。
第一句是大背景,第二句则给到了一个特写,春天的杨柳绿意盎然,而且体态柔软,婀娜多姿,诗人用一个“拂”字,将这些特点生动的表现了出来,体现了杨柳枝轻轻摆在堤岸之上的柔美。
大图模式写完了静景,第三句开始写动景,写人在这样美丽环境下的活动。
孩子们都放学了,课业不多,回来的很早。他们好像也知道明媚的春光不能够浪费,连忙趁着东风还在,放起了纸鸢。
儿童、东风、纸鸢,还有上一句里边的草长、莺飞、杨柳、春烟。整首诗给人的感觉就是淡淡的,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是淡淡的,对孩子们放纸鸢这样田园气息的描绘也是淡淡的。
在这些淡淡地感情中,正是作者对于生活浓浓的爱意,虽然在官场上遭到了迫害,但是体会到生活的美好之后,情绪仍然能够高昂振奋,忘却一切的不如意,这样的豁达淡泊正是现代人应当学习的品质。
【顾无说】
通过这样一首无心的作品名留青史, 应该是高鼎本人也没有想到的。
这也再次印证了一个真理,完美的文学作品,往往出自无心。
唯有处在一个完全放松的状态里,笔下的字,心中的诗,才能够互融互通,臻至佳境。
天下行书前三,全部出自即兴的状态下,是随心的抒发,是情感的释放,而非奉命而为。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