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2年,刑部尚书钱唐扶棺进殿,对着朱...

1372年,刑部尚书钱唐扶棺进殿,对着朱元璋破口大骂:“数典忘祖之辈,国何以立?”一旁的侍卫拉弓对钱唐射去,钱唐连中3箭,还是挣扎着向朱元璋爬去。看着挣扎前行宁死不屈的钱唐,朱元璋也动容了,当即命太医为他诊治。

钱唐,象山丹城人,以“博学敦行”誉满江南,功名利禄不看在眼里,过着半耕半读的清贫生活。好友不忍,劝他考取功名。钱唐拒绝道:“元朝昏暗,倘若我去考取元朝功名,岂不是为虎作伥?”于是,坚持隐居数十年。

元末时期,起义军风起云涌,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建立明朝,开创新的盛世。朱元璋登基后心系民生,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为实现心中的大明盛景,朱元璋发布了一道让天下读书人热血沸腾的诏书:“天下之治,天下贤士共理之。”
朱元璋还表态了:“朕愿与儒讲明经治道,有能辅朕者,有司礼遣。”

这道诏书一下子让那些饱学之士,有心报效的文人都激动起来,纷纷从隐居的山林或田间走了出来,恨不得把自己毕生所学施展一番。相比其他文人,钱唐的待遇是不一样的,早已声名远播的他,早在就被朱元璋派了司礼前去请他出山的。终于,钱唐和象山这片土地,说了告别。

54岁的钱唐在去京城的路上时,心中是感慨万千,有马上要见天子的激动,有一展抱负的快意,他想,遇到一个如此礼贤下士的皇帝,必要尽自己所学,才得以报效。

博学多才的钱唐终究没让朱元璋失望,在经过朝廷的各种选拔考试后,讲经论道等,钱唐的一番真本事被朱元璋大加赞赏。

皇帝都钦点的人才必然会成为国之栋梁,钱唐不负众望,被钦点为明朝第一个刑部尚书。这份荣誉,钱唐实至名归。

相比钱唐”博学敦行“的名号外,他还有一个非常显眼的特点”强直“,这一点,朱元璋是深有体会。

在耿直一事上,钱唐排第一,其他所有文臣都必须靠后,无人敢和他匹敌。这不,朱元璋很快就领教了钱唐的”强直。“

一回,钱唐正在讲《虞书》,朱元璋带领大臣前去,钱唐看见皇帝过来了,他还站在讲台上继续授课,对着朱元璋只是略微示意,丝毫没把君臣之礼放在心上。

这个时候,有的大臣就看不过去,就过去指责钱唐,这见了天子应该下跪行礼,最基本的当官准则,你都给忘了吗?

钱唐不疾不徐道:“我手上的书中写的是历朝历代的圣明君主之道,我给陛下讲的也是圣贤之道。在圣贤之道面前,不跪拜皇帝也是理所应当的。”

朱元璋见状,对钱唐的印象就深刻了许多,看来钱唐确实是不折不扣的“强直”官员,有胆识有谋略,心中默默对他赞许一番。

然而,没过多久,钱唐再次让朱元璋对他改观了。这是为何?原来,钱唐是个非常敢说敢表态的官员,朱元璋多次在被他惹得相当恼火。

比如,朱元璋有心要取消天下共同祭祀孔子一事,钱唐就站出来,直谏一番,这样做是不合适的,朱元璋无奈,只能妥协。再者,朱元璋想把武则天的画像挂在宫中,钱唐知道后,非常反对,例举了一堆理由来说服朱元璋。

朱元璋被耿直的钱唐给彻底气到了,火冒三丈地下令:“把他拉到午门外等候斩首。”本以为,一代忠心耿直的钱唐就这样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没曾想朱元璋转而又放了钱唐,足以可见,朱元璋对正直不阿的儒官还是非常有包容的。

钱唐刚正不阿地事例有许多,就好比文中一开头提到地对朱元璋破口大骂一事。这事起因在于一日朱元璋翻看《孟子》时,对里头的有些字眼和传达的意思很是不满。

比如《孟子》里提及的“民为贵,君为轻”这类的话语,朱元璋心里如芒在刺。他认为普天之下的学子们都在认真攻读《孟子》等书,要是把这里面的精髓学到了,岂不是以后对君王都非常漠视了?

朱元璋是个君权控制欲望强的人,对此他思来想去,觉得他想个法子以绝后患。终于,朱元璋出手了,他让人把孟子逐出文庙殿外,不得配享。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特意下旨,对他的做法有任何异议者,不得上谏,要是敢说什么的,就以大不敬论罪,还让御林军用箭射之。

满朝文武都不敢有所怨言,这时候钱唐站了出来,发生了开头的那一幕。无奈之下,朱元璋妥协了,终于在隔年把孟子迎回了文庙。

朱元璋不是李世民,钱唐想做魏征,实在不易,为此险些丢了性命。伴君如伴虎,劝君、谏君需要大智慧,面对不同的领导,需要不同的方法,这方面汤和、刘伯温做得就比较高明。
读史使人明智,鉴古方能知今,所以我们应多读历史故事,提升自己的思想格局,用智慧谋国、谋身、谋事。《智囊全集》中收录了不少有关朱元璋、汤和、徐达、刘伯温的智慧故事,还收集了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历代智囊故事1200余则,既有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大谋略,也有士卒、漂妇、仆奴、僧道、农夫、画工等小人物日常生活中的奇谋机智。

无数帝王将相、现代名人都把它选为枕边书,曾国藩说此书值得细细品味,纪晓岚一日三阅,康熙称为国之利器,杜月笙让人读给他听。看过此书的人,哪怕悟透十之一二,都可趋吉避凶。下方横条,全套6册,有白话文翻译,字词解析,通俗易懂,想提升自己的读者,可点下方链接或横条了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