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不惊人的文物,因刻有33字铭文,地位居出土青铜器之首

在1976年,陕西临潼县零口镇的考古现场,突然出土了一件青铜器。起初,人们只是为它的形状而奇怪,它鼎不像鼎,壶不像壶。不过,在场经验丰富的学者马上就将它认出来了,这是一件簋。所谓簋,最开始就是盛放食物的容器,后来也作为祭祀使用的礼器,是配合鼎一共使用的。

周礼就曾经规定,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因此,在簋出土的现场,往往也会伴随着鼎的现身。部分年轻人急不可待去寻找鼎,因为在一般人的眼中,鼎在青铜器里的地位非同小可。不过,令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件簋却比任何鼎的地位都要高得多。

我们先来看看它的造型,它高为28厘米,口径为22厘米,重为7.95千克。总的说来,它是圆形两耳方座。方座上铸造着兽面花纹,四隅是蝉纹,它的腹部是饕餮纹、夔纹。虽然制作精美,花纹华丽,然而都是青铜器里平平无奇的,而且这个青铜器个头也不大,重量也略轻,为什么小珏说它的地位比任何鼎还高呢?

其实这么比较,还委屈了它。就是这件既不宏大也不算精巧的青铜器,在2002年时,就被确定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在2012年,《国家人文历史》评选的中国文物中的九大“镇国之宝”之中,它力压后母戊鼎、四羊方尊等,成为镇国青铜器。它不是一件简单的簋,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做西周利簋。

它到底牛在哪里?原来,青铜器的重要性,除了器型、重量、精美程度以外,还包括是否有铭文,铭文多少,以及铭文的内容。西周利簋的内底,只有4行33个铭文,却意义重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就是历史的见证。它的铭文内容是: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因为铭文出现的这些字眼,它又被称为“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其实,关于这33个铭文,包括唐兰、于省吾、张政琅等顶级文物专家都曾经做过解读,而且在“岁鼎”一词上分歧相当大。直到今天,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到底是不是这么写的,还是文物界争论的热点。但是抛开这些争议不说,专家们达成的共识是,这33个字的意义实在太重要了。

这33个字的大致意思是,周武王讨伐商纣,一夜就将它覆灭。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周军便占领了朝歌。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犒赏三军,右史利获得了很多青铜,便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

记录的这场战争,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很熟悉,那就是西周灭商的牧野之战。这场战争是明确的,然而关于它的时间,因为实在太过久远了,说法很多,大概有四十多种,跨度甚至长达百年。这就使得西周开始的时间,无法确定下来。

可就是因为这件西周利簋的出土,专家才找到了线索,认可铭文所说岁星在空的天象,这里的岁星就是木星。随后,专家又在西周利簋出土现场的炭样作了测年,定出牧野之战的年代范围是在公元前1050-前1020年内。天文学家一同研究,通过这段时间内出现“甲子日岁星在中天”的天象,认定牧野之战发生于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这就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一项重大成果,我们在课本中学习过的西周起始纪年,也就是因此而确定下来的。这件西周利簋虽然造型、重量、精美程度并不突出,铭文也相对简单,但它对于中国历史重大年份的划分,立下了汗马功劳。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作为武王伐纣的唯一历史遗存,它对中国历史的解读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说它是无价之宝,一点都不过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