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墓葬富丽堂皇,2000多件文物中,一串琥珀的意义最为重大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国考古工作者对内蒙自治区奈曼旗青龙山的一座贵族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这是辽朝陈国公主和其驸马的合葬墓,建于开泰六年(公元1017年)。一千年前的墓葬,创下了多个记录,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这座墓葬,侥幸地躲开了战火,躲开了盗墓贼的袭扰,成为了当时首例保存完好的辽朝贵族墓。而且,它还出土了一方墓志铭,这也是当地众多辽墓之中唯一的墓志铭,补充了《辽史》中的很多不足,对研究那段神秘的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帮助。

当考古工作者进入墓室的时候,几乎被琳琅满目的陪葬品所震惊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时隔千年而鲜艳如初的壁画,展现着当时草原民族的风土人情。其次,公主和驸马的华服十分精致,脸上还带着黄金面具。

最后从陈国公主墓中,整理了3227件陪葬品,场面十分壮观。黄灿灿的是金,寒光闪闪的是银,晶莹剔透的是玉石,充分展现了主人的地位和当时辽朝的繁荣。然而,在这么多文物之中,公主佩戴的一件琥珀饰物,才被认为是最具价值的。

从主人佩戴的位置来看,它应该是作为项链的琥珀饰品,只不过因为年代太过久远,串连的绳子早已腐朽不见了。每一颗琥珀,都是明显的蚕蛹形状,因此它被称为蚕蛹形琥珀佩饰。就是看上去并不起眼的饰物,却是大有来历。

琥珀是契丹人最喜爱的矿石,没有哪个朝代,能像辽朝那样重视琥珀。这是因为契丹人笃信佛教,而佛教之中,水晶代表佛骨,琥珀代表佛血。除此之外,在契丹人的意识之中,琥珀就是勇气的象征,极其符合他们尚武的民族特点。因此,在陈国公主墓中,陪葬琥珀比比皆是,除了这件蚕蛹形琥珀佩饰外,还有琥珀璎珞等重要随葬品。

这件琥珀,经过专家的检测,并不是中国所产,而是来自于遥远的波罗的海国家,那里至今仍然是优质琥珀的重要来源地。虽然当时中西文化的交流是存在的,但能够使用这么好的琥珀陪葬,足显亲人甚至整个皇室对于陈国公主的深切怀念。

蚕蛹的意义,则更为重大,它寄托了亲属对于死者的美好祝福。陈国公主是辽景宗耶律贤的孙女,也是秦晋国王耶律隆庆的女儿。虽然不是皇帝的女儿,但她的地位和受到的宠爱是惊人的。她短短的一生,荣耀非常,竟然先封太平公主,再进封越国公主,死后又追封为“陈国公主”。

公主在16岁的时候,嫁给了年长十岁的亲舅舅萧绍矩。不必惊讶,当时他们的观念没有近亲结婚的概念,而且作为耶律氏皇族,她只能选择与萧姓通婚。只不过,在盛大的婚礼结束仅仅两年后,公主和驸马突然先后病逝。虽然不是死于非命,但毕竟太过年轻了。

因此,悲伤的亲属们,为公主准备了蚕蛹形的琥珀配饰。因为蚕的一生,历经了四个阶段,就如同一年的四季一样。从蚕卵开始,经过漫长地等待,才孵化为幼虫,再经过一段时期的生长,当它吐丝将自己变成蚕蛹时,古代人认为这就是生命的终结。当它破茧成蝶的时候,辽人又认为这是迎来了新生。

对于亲人来说,陈国公主去世的时候确实太年轻了。年仅18岁的她,正值花样年华,实在不该如此早早凋谢。因此,他们做成了蚕蛹琥珀配饰给公主佩戴,既是作为最后一份礼物,同时也是希望公主能够得到新生。

因此,它并不是简单的工艺品,而是代表了当时契丹人对于生死观的态度。人生如同匆匆而过的旅程,亲友也是以这件工艺品,为公主的此段旅程送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