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主旨在于修养人性

“中庸”的主旨在于修养人性
作者:许平

“中庸”是儒家思想所推崇的几种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

《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中庸》开篇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貌似为“性、道、教”先下了定义,而实质是为《中庸》一书奠定了理论基础。其认为自然授予人的本质就是人性,遵循人的本真善性就是道,修养本真善性就是教。

天所赋予人的东西就是性,遵循天性就是道,遵循道来修养自身就是教。道是人性的必然遵循,道是片刻不能离开的,可离开的就不是道。因此,君子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要小心谨慎,在无人听得到的地方也要恐惧敬畏。

隐蔽时也会被人发现,细微处也会昭著,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因此君子要慎独。喜怒哀乐的情绪没有表露出来,这叫做中。表露出来但合于法度,这叫做和。中是天下最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达到了中和,天地便各归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

孔子将“中庸”解释为“中而不倚”、“执用两中”、“过犹不及”。

北宋的程颢、程颐对之解释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南宋的朱熹也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这样解释中庸:“中者,就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现代也有学者提出:“中庸之道,就是忠恕之道。”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表面看上去,似乎并不复杂。许多现代人望文生义地将之简单理解为中立、平庸、折中,其实并非如此。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相当深奥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学说之一,“天人关系”其中包括:天人相类、天人相通、天人感应、天道与人道统一等思想。),这反倒与一向反对儒家的道家思想的理论根基相同(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而“中庸”的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通过一种自我管理,将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的人。

“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中庸》所论乃天道、人道的最高深又最恒常的道理。

中庸是循中和之道而为之。其通篇的主旨是论中和,探讨致中和的方法。

中和是宇宙的本来状态。人的可教育,就在于能中和;政教的作用,就在于致中和。

因为儒家思想在中国两千多年来被尊为“圣学”,所以中国无论是政治、文化、还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打上了“中庸”的烙印。

古语所说的“功不十,不易器;利不百,不变法”便是一种中庸思想之下的政治保守主义,而我们所遵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可以说是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体现出来的一种中庸主义。

需要注意的是,“中庸”之“中”并非是始终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中”这个人们认识事物的“定盘星”,也在变动。

所以我们认识问题,衡量事物的标准也应与时俱进,不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更不可刻舟求剑般地以过去所谓的“中”来评价现代社会的一切。

这也许就是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批判性地继承,创造性地吸收吧!

万物皆处于变化之中,人性也是如此。

是非观念,价值标准,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这些东西不可能与生俱来,而需要靠后天的学习、教育、耳濡目染渐进形成。

“中庸”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其内涵博大精深,是我们存身、处世、立身、立业的重要智慧,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感悟、领会。

【作者简介】许平,江苏靖江人。曾从军20年。爱读书、爱思考、爱生活。曾在国家、省、市报刊发表各类文章百余篇。

(0)

相关推荐

  • 48|中庸究竟是什么?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中庸究竟是什么? 要怎么用呢?说到"中庸"这两个字,我们都很熟悉,平常跟别人来往说:"你做人处事最好中庸一点" ...

  • 中庸之道的“道”与道家之道,其关系是并列,还是融合?

    一桩文化公案的是与非 关于老庄.孔子的先后问题,胡适跟他的学生钱穆.冯友兰争论了近半个世纪,直到晚年,在整理出版<中国古代哲学史>时才对这场旷日持久的论战做了总结,他说:"有一天 ...

  • 林语堂:读书的主旨在于排脱俗气

    读书的主旨在于排脱俗气.黄山谷谓人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须知世上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人很多,不但商界政界如此,学府中亦颇多此种人.然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在官僚商贾亦无妨,在读书人是不合理的.所谓面目 ...

  • 财神范蠡:三次经商成功,在于洞悉人性弱点

    财神范蠡:三次经商成功,在于洞悉人性弱点

  • 范蠡:聪明人的逻辑,在于洞悉人性‎

    宋代的阮阅曾经写下"急流勇退莫予武,旁观谁为君王留",诚然在中国古代有多少叱咤风云的名臣良将:没有死在险恶的战场之上,没有死于敌人的手中,百战得生最后却死在的皇帝的屠刀之下. 生活 ...

  • 一个人的层次不是在于金钱地位,而是在于修养格局

    2021-08-07 13:34·河北省新疆商会 不得不承认,人是分三六九等的. 但划分等级的标准无关乎金钱.地位,而在于聪慧.善恶.心胸. 一.搬弄是非的下等人 所谓搬弄是非的人,简单的说,就是那些 ...

  •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中庸》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

    中庸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q ...

  • 范蠡:聪明人的逻辑,在于洞悉人性

    宋代的阮阅曾经写下'急流勇退莫予武,旁观谁为君王留',诚然在中国古代有多少叱咤风云的名臣良将:没有死在险恶的战场之上,没有死于敌人的手中,百战得生最后却死在的皇帝的屠刀之下. 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 ...

  • 能追到西施的范蠡:聪明人的逻辑,在于洞悉人性

    聪明人的逻辑 在于洞悉人性 范蠡是个聪明人,深通人性. 他帮越王勾践拿下吴国之后,便离开了.离开的原因和过程,颇值得揣摩. 原因是他觉得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何况勾践这人,可以同患难,难与处安,所以给勾 ...

  • 犹太人智慧:产生超额收益不在努力,而在于设计人性,有大局观

    导语:努力从来不是最重要的,去工厂打工去,去找一份工作上班都不是可以让你产生超额收益.它顶多只能让你满足温饱.你永远赚不到大钱 因为努力是很单一的因素.你还需要一些别的因素叠加起来.你就可以脱颖而出, ...

  • 人性的尊严在于自动自发!

    - 中道 管理 中国式管理企业服务中心,用中国式管理帮助企业固本培元,让管理者能更加灵活有效的运用中国式管理,使大批企业基业长青! 逆思考 你让人家做事情,不可以发号施令.我当领导当很久,我要交办一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