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規劃全國最長『領事館舊址』旅游線

  生活報7月12日訊 哈爾濱,一座充滿異域風情的城市。從開埠以來,陸續有30幾個國家的20多萬人口僑居這裡,使哈爾濱成為我國少有的多種文化共存的城市,先後多個國家在哈爾濱設立了領事館、總領館。歷經百年,領事館記載了城市的變遷,已成為哈市乃至黑龍江省的歷史文化財富。如今,隨著哈市領事館旅游線路規劃提上日程,極具特色的領事館建築將成為城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哈市現存的領事館背後有怎樣的傳奇故事?記者利用一周時間,按圖索驥踏查了冰城現存部分領事館舊址,更從哈市方志館了解到塵封已久的領事館背後的哈爾濱故事。

  素有“冰城夏都”美稱的哈爾濱,又將有新的美景。10日,記者從哈市文化和旅游部門獲悉,在保護修復的基礎上,哈市已將主城區不可移動文物納入了保護規劃,並制定了《哈爾濱市文物保護與利用規劃綱要》,規劃設立全國最長領事館保護建築游覽線,目前首個意大利領事館舊址已修復完畢。

  據悉,為了更好地保護哈市建築遺產,根據哈市政府有關部署,制定了《哈爾濱市文物保護與利用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綱要》對哈市現存的領事館建築、銀行建築和重要的工商業建築提出維修方案以及保護利用規劃和建議,目前《綱要》已進入專家論證環節,部分方案已經實施。其中,針對哈市領事館舊址資源,哈市計劃逐個整合及保護利用,以市區內遺留的領事館老建築為主體,組織和完善旅游線路,規劃開設外國駐哈爾濱領事館保護建築游覽線,形成全國最長的領事館建築博覽線路。同時,規劃利用南崗區耀景街22號原蘇聯領事館開設博物館。而位於松花江街的原意大利領事館已完成修繕保護。

  哈市規劃的外國駐哈爾濱領事館旅游線路為:德國領事館舊址(1910年前,西二道街)—丹麥領事館舊址—南滿鐵道株式會社哈爾濱事務所舊址(日本駐哈爾濱總領事館)—意大利領事館舊址(松花江街)—蘇聯總領事館舊址(耀景街)—德國領事館舊址(1910年後,阿什河街)—美國領事館舊址—捷克領事館舊址—積別洛索高大樓舊址(意大利領事館,紅軍街)—英國領事館舊址—中東鐵路局旅館舊址(俄國領事館,紅軍街)。

  【紅軍街沿線】

  俄國領事館 哈市第一家豪華旅館

  地址:南崗區紅軍街85號

  建築年代:1903年

  建築風格:新藝術運動風格

  現用途:龍門大廈貴賓樓

  位於哈爾濱火車站紅軍街上的龍門大廈曾是原俄國領事館的辦公場所,如今從外表看去,它保存得相當完好,讓人難以置信它已是114歲高齡。說起這棟建築的由來,記者從哈市方志館的館藏資料中看到,1901年時的哈爾濱,除了一座教堂,一所醫院,沒有什麼正經的建築,大多數道路尚未成形,隨處是野草、水泡。但在哈爾濱城建總規劃師、中東鐵路公司副總工程師伊格納齊烏斯的腦海中已經有了想法,於是在通往火車站的咽喉處,中東鐵路管理局旅館應運而生,也就是現在的龍門大廈。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建造這棟建築是因為當時的俄國軍官認為哈爾濱缺乏豪華的休閑、娛樂場所。因此,建築內的設施在當時來講極盡奢華,抽水馬桶、使用鹽和冰進行保鮮的老式冰箱等奢侈物件應有盡有。這棟建築的215客房是最豪華的貴賓客房,溥傑夫婦、張學良將軍都曾在此住過。

  提到這裡的歷史,哈市方志館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建成不久,這個旅館就成了俄國領事館的辦公場所,直到位於公司街上的中東鐵路技術學校修建完成後,俄國領事館纔搬離此處。1937年日軍侵華,哈爾濱被佔領,這裡變為接待軍政要員的“大和旅店”,並做了大規模修繕。解放後,這裡成了接待蘇聯專家的專家樓。1968年,成為哈爾濱鐵路醫院,後又改為鐵路招待所。1997年10月,纔有了龍門大廈貴賓樓的身份。

  英國領事館 銷售全球客票一票通柏林

  地址:南崗區紅軍街69號

  建築年代:1919年

  建築風格:英國早期古典主義風格

  現用途:商業

  紅軍街在中東鐵路時期叫車站街,意為直通火車站的街路,從紅軍街兩側保留的風格各異的建築物來看,當年的車站街是各國爭相建造的地區,這其中也包括英國。英國是最早一批在哈市設立領事館的國家,據哈市方志館工作人員介紹,1910年1月,英國政府任命吳理斯為英國駐奉天總領事兼哈爾濱領事。次年,在哈爾濱正式設立領事館。館址最初在南崗區大直街56號,後移至車站街,也就是現在的紅軍街。1912年2月21日,中東鐵路管理局與英國倫敦托馬斯庫克父子公司簽訂全球客票、聯運合同,中東鐵路與英國相連,這條鐵路自倫敦始發,經彼得堡、莫斯科、橫渡大西洋、太平洋到達加拿大,再經太平洋、西伯利亞鐵路、中東鐵路到達哈爾濱。從1928年起,哈爾濱站直接發售哈爾濱–柏林及哈爾濱到其他國外大城市國際客票。這是哈爾濱在建城後短短30多年,就出現35個國家的20多萬人向哈爾濱移民的原因,也是哈爾濱修建了諸多領事館的根源。

  隨著英國移民的增多,1929年4月1日,此處昇格為總領事館。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英美對日宣戰,英國總領事館被日偽查封。最後一任領事阿爾切及領事館其他人員,均被軟禁在領事館內,檔案、財產均被日偽接管。1942年6月4日,領事館全體人員被遣送,經南非回國。如今,造型典雅端莊的原英國領事館已經進駐了一家品牌婚紗攝影館,館周圍被重新做了修繕,臺階和窗臺上擺滿了盛開的鮮花,頗為浪漫。

  意大利領事館 當年名副其實的“樓王”

  地址:南崗區紅軍街63號

  建築年代:1919年

  建築風格:折中主義風格

  現用途:暫無

  2011年9月,隨著電力大廈被扒掉,隱藏在建民街上多年的意大利領事館終於露出了真容。意大利領事館歷經三次搬遷,這裡是第二次搬遷的落腳點。

  據哈市方志館的資料顯示,這座建築曾是意大利建築商積別洛索高建造的私人住宅。1920年,他向意大利政府申請在哈爾濱開設領事館,最初的館址在南日本總領事館這裡有秘密的地下牢房位於紅軍街上緊鄰原荷蘭領事館的,是原日本領事館,但這座明顯帶有巴洛克式折中主義風格的建築並不是日本人設計建造的,而是俄國人設計建造的。說起這裡的歷史,哈市方志館的工作人員說,1907年3月4日,日本崗區民益街與吉林街拐角處,由他本人擔任領事。不久後,他位於車站街(今紅軍街)上的私人住宅建成,領事館就搬至此處。後期領事館又遷至松花江街,這座小樓就成了他的私宅。後來這位意大利建築商移居上海。解放後幾經移交,小樓最後成為了省電業局機關樓的食堂。

  如今站在意大利領事館舊址前,不得不感嘆這位不曾謀面的意大利建築商精通選址之道,坐落在東西大直街與紅軍街交會處,也是當時哈爾濱的制高點,推窗望去就是聖·索菲亞大教堂、莫斯科商場(現博物館),如今的華融飯店位置當時是一處體育場,體育場的另一端就是英國領事館,再往前不遠就是火車站,幾乎佔盡了交通、景觀、地勢優勢,應該是城市中心名副其實的“樓王”。

  日本總領事館 這裡有秘密的地下牢房

  地址:南崗區紅軍街108號

  建築年代:1925年

  建築風格:折中主義風格

  現用途:哈鐵外經貿公司

  位於紅軍街上緊鄰原荷蘭領事館的,是原日本領事館,但這座明顯帶有巴洛克式折中主義風格的建築並不是日本人設計建造的,而是俄國人設計建造的。說起這裡的歷史,哈市方志館的工作人員說,1907年3月4日,日本

  在哈爾濱設立日本駐哈爾濱總領事館,地址在現南崗區果戈裡大街,1936年2月遷至紅軍街。當時,日本駐哈爾濱總領事館有龐大的領職人員隊伍,設有警察機構,地下室還設立了監獄。在日偽時期,許多中國共產黨黨員、共青團員和愛國群眾被關押在領事館地下室的監牢裡,慘遭嚴酷刑訊。1945年8月19日,日本駐哈爾濱總領事館被蘇聯紅軍查封。解放後,該建築移交給哈市鐵路局。如今當年用作牢房的地下室已出租商用。

  【尚志大街沿線】

  德國領事館

  地址:道裡區西二道街10號

  建築年代:上世紀初

  建築風格:文藝復興風格

  現用途:省供銷合作聯合社

  雖經歷了上百年風雨,這棟建築看上去還算完好。門口一塊醒目的牌子上寫著“德國駐哈爾濱領事館原址”。1909年8月,德國在哈爾濱設立德國駐哈爾濱領事館。最開始的館址就設在道裡區西二道街,上世紀30年代纔遷至阿什河街的“大灰樓”。

  丹麥領事館

  地址:道裡區田地街89號

  建築年代:1920年

  建築風格:折中主義風格

  現用途:哈爾濱國際友好城市展覽館哈市方志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1916年1月1日,丹麥政府設立駐哈爾濱領事館,起初丹麥領事館並沒有自己的館捨,只是由俄國駐哈爾濱總領事館代行其領事事務。1919年,丹麥在道裡區田地街開工興建領事館,1920年正式開館。根據資料顯示,1930年,丹麥在哈爾濱有53名僑民。

  【東大直街沿線】

  德國領事館

  地址:南崗區阿什河街

  建築年代:上世紀30年代

  建築風格:文藝復興風格

  現用途:花園小學圖書館

  德國領事館又被稱為“大灰樓”,遠看上去就像一座堅固的堡壘。據哈市方志館資料顯示,這裡最早由1898年進入哈爾濱經商的波波夫兄弟所建,他們當時靠為中東鐵路提供枕木和燒柴發家。上世紀20年代中東鐵路局易主,加之世界經濟危機,波波夫兄弟商行破產,將此處移交給德國政府。1909年8月,德國在哈爾濱設立德國駐哈爾濱領事館。館址先設在道裡區西二道街(現省供銷合作聯合社),後遷至此處。

  美國領事館

  地址:南崗區東大直街289號

  建築年代:上世紀20年代

  建築風格:文藝復興風格

  現用途:商用

  1907年美國在哈爾濱設立美國駐哈爾濱領事館。建館初期,美國在哈爾濱的僑民只有十幾人。1921年12月15日昇格為總領事館。1932年2月日軍侵佔哈爾濱後,美國領事館繼續開館。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被日偽當局封閉。最後一任領事路易·蓋爾來及全體館員均被軟禁在該館內半年。1942年7月4日,被遣送到日本,再由日本乘船經南非返美。

  捷克領事館

  地址:南崗區吉林街52號

  建築年代:上世紀初

  建築風格:古典主義風格

  現用途:民宅

  原捷克領事館這座有著110餘年歷史的建築物被附近的居民稱為“大鷹樓”,雖已破敗不堪,卻掩不住各個歷史時期留下的印記。據哈市方志館資料記載,這裡最早是哈爾濱啤酒的創立者之一、猶太企業家G·I·克羅爾的住宅。上世紀20年代克羅爾將房子賣出。1924年成為蘇聯總領事館。後來蘇聯總領事館遷至耀景街,1931年,這裡成了捷克斯洛伐克駐哈爾濱領事館,但是僅一年,捷克領事館就遷至了南崗區建築街,此後捷克領事館先後被德國領事館、蘇聯總領事館接收,直到1942年被日偽當局封閉,領事館人員也被驅逐出境。

  俄國領事館

  地址:南崗區公司街

  建築年代:1906年

  建築風格:新藝術運動風格

  現用途:哈工大博物館

  如今的哈工大博物館是原來俄國領事館的舊址。據哈工大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這棟建築最初規模很小。1920年領事館關閉,改稱哈爾濱中俄工業大學。1926年學校擴建,沿聯發街側翼續建了三層建築。1928年改稱哈爾濱工業大學,雖歸屬部門幾經變化,但名字一直沒變。

  蘇聯總領事館

  地址:南崗區耀景街22號

  建築年代:1906年

  建築風格:俄羅斯

  現用途:閑置

  在耀景街22號院內有兩棟保護建築,分別為中東鐵路局圖書館和原蘇聯總領事館。據哈市方志館資料顯示,1934年,蘇聯駐哈爾濱總領事館從吉林街遷入此地,規模是當時各國駐哈爾濱領事館中最多的,工作人員曾達30餘人。1949年10月20日,蘇聯與我國建交,正式設立了蘇聯駐哈爾濱總領事館。1962年9月25日,蘇聯政府決定關閉蘇聯駐哈爾濱總領事館,同年與哈市政府部門完成了交接手續。

  作為使用時間最長的領事館,背後有很多故事值得探尋。在隔院相望的聯發街上,有一處俄羅斯建築風格的小樓,建造之初是作為中東鐵路官員的官邸。但有資料顯示,日偽時期,日本特務機關進駐,這裡成了監視蘇聯總領事館的秘密瞭望站。

  意大利領事館

  地址:南崗區松花江街85號

  建築年代:1924年

  建築風格:折中主義風格

  現用途:省廣播電視廳

  松花江街85號是原意大利駐哈爾濱領事館最後的地址,建築剛剛經過全面修繕,讓人眼前一亮,走進還能聞到刺鼻的油漆味道。新修的圍牆、院門入口鮮花盛開。而這裡在2013年啟動大規模修繕前,還是一副破敗不堪的模樣。

  意大利領事館遷入此處後,一直使用到1942年,最後一任領事離開了哈爾濱,意大利領事館纔正式閉館。解放後,該建築劃入地方政府廣電系統,修繕前一直作為省廣播電視廳招待所和培訓中心使用,後來缺乏有效的修繕管理,一度成為危房被閑置。

責任編輯:呂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