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1届高三年级11月联考语文试卷2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过江夜行武昌山闻黄州鼓角
苏轼
清风弄水月衔山,幽人夜渡吴王岘。
黄州鼓角亦多情,送我南来不辞远。
江南又闻出塞曲,半杂江声作悲健。
谁言万方声一概?鼍愤龙愁为余变。
我记江边枯柳树,未死相逢真识面。
他年一叶溯江来,还吹此曲相迎饯。
[注]本诗作于苏轼离开黄州前往汝州任职时,时众乡亲父老送别至江边,州中有名士随诗人上吴王岘,或陪其往九江、同游庐山。吴王岘:在武昌西山下,三国时吴王孙权建避暑宫于此,故名。出塞曲:这里指悲壮的鼓角声。“谁言”句,语出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万方声一概,吴道竟何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呼应标题,描写清风明月之夜泛舟渡游吴王岘的情景。“弄、衔、渡”等字透露闲适之意;以“幽人”自称,突出归隐之乐。
B.七句翻用杜甫诗句“万方声一概”,意思是说声音变化万端,并非一律,写出了诗人夜闻黄州鼓角“半杂江声”时的复杂感受。
C.“鼍愤龙愁为余变”这一句运用拟人手法,描写鼍、龙闻“悲健”之鼓角而或愤或愁的情绪,仿佛它们也因“我”的仕途变幻而不平。
D.九、十两句与作者的词作《满庭芳·归去来兮》中的“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一样,以柳入诗,托物寄情,含蓄深挚。
16、简要分析诗歌末尾两句所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抒发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15. A 16.表现手法:末尾两句运用了想象(或虚写)的表现手法,描写了自己日后驾一叶轻舟重返黄州,再次听到黄州父老乡亲鼓角吹奏以相迎饯的场景;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对离别黄州乡亲朋友的不舍之情,期盼以后还能再见的深深留恋之情。
【评分细则: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关键点:“想象(虚写)”“不舍”“留恋”】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A“以‘幽人’自称,突出归隐之乐”这一赏析不当。“幽人”是指幽居之人,即平时深居某处而不愿外出。苏轼曾贬谪黄州,并非隐逸之士,因此,“归隐之乐”的说法也就站不住脚;诗人自称“幽人”,委婉地表达了自己谪居黄州四年无政可谋的闲放生活和其想重返朝廷的愿望,同时渗透着重登吴王岘,向北遥望(忠君)的绵绵情思。
【16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内涵及其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须通读诗歌文本,立足整首诗的语境来分析结尾两句的情感内涵,理解其所用的表现手法。该诗结尾两句是虚写,运用想象,描写将来重返黄州备受欢迎的场景,以此表达自己奉命赴任汝州时,与黄州父老乡亲告别时的不舍、眷恋。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诸葛亮《出师表》中,作者向刘禅提出“ , ”的建议,意思是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李白《蜀道难》中,“ ,_ ”两句,用衬托手法,借鸟兽从侧面写蜀道的高危。
(3)苏轼《赤壁赋》中,第三段凭吊历史人物,再现了曹操当年沿江而下时“舳舻千里,旌旗蔽空”的盛大场面和“ , ”的英雄气概。
答案:
(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3)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评分细则:每空1分,有漏字、错别字、语序错误等,该空不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本题内容分别出自诸葛亮《出师表》、李白《蜀道难》、苏轼《赤壁赋》,其中李白《蜀道难》、苏轼《赤壁赋》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建议的诵读篇目;诸葛亮《出师表》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背诵篇目。
【点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不仅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又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了却因为书写错误而得不到该得的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有“三山二水”。“三山”,就是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二水”,就是延河与南川河。
“桥”是延安城的重要风景,最著名的要数王家坪的桥。这座橘红色的钢结构桥,远远望去 。过了这座桥,便是著名的延安革命纪念馆。
随着城市的发展,延安城边那些或长或短、或粗或细的山沟里,也纷纷盖起了居民楼。为了方便人们出行和体闲,城市的建设者在山间打通隧道,在山上修建山体公园。一条条道路穿过群山, 。
延安新城在山上,每到夜晚,新城区的延安大剧院华灯璀璨,尽显现代化气质;而延河畔、宝塔山的灯光秀,则一次次点燃人们心中的火热激情。此时,若登临凤凰山远眺延安城,会发现夜晚的延安绚丽夺目。
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延安,在宝塔山上、延河桥边、土窖洞里,找寻延安岁月的记忆,感受延安精神的魅力。我也经常会到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走一走。每去一次,我都会觉得自己是在与历史倾心对话,在接受崇高的精神洗礼。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桥”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B.待神志镇定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就会讲述一个真正令它们惊诧不已的传奇故事。
C.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是搞建设,还是应对地震、疫情等挑战,“人民”始终是价值底色。
D.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要求: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第处以“桥”为本体,第处以“道路”“群山”为本体,语言生动形象,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如今,延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各处革命遗迹,可以让游客受到革命教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答案】
18. C 19、答案示例: 恰似彩虹凌波就像一条线串起一颗颗翡翠珠子
【评分细则:每处2分;答案仅为汞例;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比喻不恰当(没有相似性)、意思不完整、字数不符的,酌情扣分】
20答案:表达的内容不同:改句虽表达出“游客到延安游览革命遗迹,可以接受革命教育”的意思,但未能表达出具体内容:原句表达更具体,内容更丰富。强调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延安”上,强调延安使游客接受革命教育;原句的重点落在“游客”上,强调游客主动感受革命精神,且与下文衔接更紧密。
【评分细则:答出“内容更具体、丰富”2分;答出“主动感受革命精神”或答出“与下文衔接更紧密”2分】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C项中的引号和文中“桥”的引号都表示突出强调;A项表示反语;B项表示特殊含义;D项表示直接引用。
【19题详解】
答案示例: 恰似彩虹凌波就像一条线串起一颗颗翡翠珠子
【评分细则:每处2分;答案仅为汞例;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比喻不恰当(没有相似性)、意思不完整、字数不符的,酌情扣分】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第处,将“桥”比作彩虹,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橘红色的钢结构桥与彩虹凌波从颜色和形状上相似。第处,将“道路”穿过“群山”比作线串珠子,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山间一条条隧道穿过群山,从颜色和形状上与线串翡翠珠子相似。
【20题详解】
【解析】本题考查选用句式、辨析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原句与改句的表达效果。细读原句和改句,从内容上看,原句内容上做了具体描述,改句则概括性强,缺乏具体内容;从结构上看,原句以“游客”为主语,用动词“来到”“找寻”“感受”来描述游客,表明游客主动寻找、感受革命精神;改句以“延安”为主语,是延安使游客接受革命教育,缺乏主动性。而下文写“我”的行为,是承接下文“游客”来的。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自助餐成为餐饮浪费的“重灾区”,很大程度上是消费者“宁可吃剩、不能吃亏”的心态。全社会正在倡导勤俭节约的理念深入人心,改变“自助餐心态”恰逢其时。生活条件改善,但不能丢弃勤俭节约的传家宝。粮食产量虽然稳步增长,但粮食安全这根弦依然不能放松,“舌尖上的浪费”依然要坚定予以杜绝。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解答语病类题目,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等。成分残缺,应在“心态”后加“在作祟”“作怪”之类的动词性词语。句式杂糅,删去“深入人心”。语序不当,分句主语不同,关联词应放在句首。搭配不当,“坚定”不能与“杜绝”搭配。
22、请从下列五个词语中至少选三个词语,写一段话。要求语意完整,语言连贯、得体,不少于60个字。(5分)
词语:曹雪芹 心智 人世凋零《葬花吟》
【22题详解】
答案示例:曹雪芹的心智和情怀是多么的深挚,他对自然与人世怀着无限的怜惜与不舍的深情,面对落花一样凋零的事物,才写得出那么凄美的《葬花吟》。
【评分细则:语意完整,3分;表达连贯、得体,2分;词语、字数不符的,酌情扣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得体的能力。本题把阅读与语言表达结合起来进行考查,综合性很强,而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红楼梦》及其作者是高中毕业生非常熟悉的作品和人物,考生不难作答。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位大学毕业后就到贵州贫困县工作的扶贫干部在《在触摸乡村中收获一份家国情怀》的文章中这样写道:
这几年,从机关到农村,与村民做朋友、打交道,为村里大事小事出谋划策,我也明显感觉身上慢慢多出一些“泥土味道”:自觉从村民立场思考问题;用老百姓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困难面前,学会忍耐坚持,我多了些从容淡定。在触摸乡村中,我收获了一份家国情怀。
目前,农村的水、电、路、信等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但在决战脱贫攻坚和奔小康路上,诸如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我也在思考,如何让更多年轻人留在家乡,创业致富,而我们又能为他们提供怎样的组织关怀、政策支持。从长远看,这样才能真正化解老人、儿童面临的生活问题,也能让乡村持续葆有生机和活力。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在高三(1)班“触摸乡村与青年担当”主题班会上的一篇演讲稿。
给成功应聘大学生村干部的学长姚自强的一封信。
参与“触摸乡村与家国情怀”主题写作笔会的一篇随笔。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一)材料解读和立意参考。
该作文题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
材料属于言论型材料,它摘自一位基层扶贫干部的心得文章材料摘自原文中末尾两段。前者谈论自己扶贫工作积淀的“泥土味道”,深入群众,与老百姓密切联系,让他形成老百姓的思维方式,成为他们的贴心人;同时锻炼了自己的工作能力,学会了坚忍,从容,收获了家国情怀。后者谈自己对当前决战脱贫 攻坚和全面奔小康工作进程中的成绩与存在问题的小结与反思。
材料的关键词主要有“家国情怀”“脱贫攻坚”“奔小康”“创业致富”“乡村生机/乡村活力”等。审读材料,立意构思,须整体感知上述材料内容及含意,围绕其中的关键词及其相互内在联系,结合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体验,来阐发自己的思考与感悟,表达自己的观点,阐述理由;或者抒写自己的感悟,表达自己的理想。
题干给出三个可供选择的写作任务:演讲稿、书信、随笔。分别设置了相应的写作情境,明确了写作者的身份角色,也提示了读者对象。考生须依据给定的写作交际情境与文体类别来完成写作。
写作“触摸乡村与青年担当”主题班会的一篇演讲稿,重点须从当下乡村现实与青年的担当、使命的关系来立意,可以论说当代青年如何去关注乡村的进步与问题,思考乡土中国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也可以就老百姓思维、村民立场等视角,来阐发当代青年如何去触摸乡村,从而激发自己热爱家乡、改造家乡,进而热爱祖国、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伟大情怀与使命担当。
写作给成功应聘大学生村干部的学长姚自强的一封信,则须着眼于对学长姚自强志向选择的评价,结 合材料中扶贫干部的心得体会,赞赏姚学长的勇于下基层去磨炼自我的自强精神,肯定其家国情怀,从而论析自己对当代青年如何培养自己的担当意识的思考。
写作参与“触摸乡村与家国情怀”主题写作笔会的随笔,在视角、立意、结构、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则更具灵活性,可以抒写乡村的乐与忧,写对乡村发展的感触,对乡村问题的反思等,可以通过对乡村场景、人事、物象、风情民俗等的叙写,来表达自己触摸乡村的体悟,以及对家国情怀、青年责任等终极问题的思考。
参考立意:
(1)当代青年要学舍触摸乡村的喜与悲,体会乡民的爱与痛,培养自己的家国情怀。
(2)乡村是脱贫奔小康的基点,需要更多有志青年去扎根、改造、发展。
(3)在建设美丽新农村的时代热潮中,当代青年大有可为。
(4)热爱祖国,从热爱乡土开始;热爱乡土.从留在家乡,建设家乡,美化家乡开始。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