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四百九十首《逢病军人》(卢纶)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二】

     逢病军人

     【中唐·卢纶·七言绝句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长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拼音版:

xíng duō yǒu bìng zhù wú liáng,wàn lǐ huán xiāng wèi dào xiāng。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péng bìn āi yín cháng chéng xià,bù kān qiū qì rù jīn chuāng。
蓬鬓哀吟长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作品介绍]

《逢病军人》是唐代诗人卢纶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一个伤病退伍的军人在还乡途中的悲惨情景,体现出军人的不幸遭遇,表达了诗人对军人的同情。全诗采用集中描画、加倍渲染的手法,有人物刻划,也有背景烘托,表现患病军人的苦难,着重塑造人物的形象。

[注释]

1、病军人:受伤的兵士。
2、行多:指行路多,这里指行程长。有病:一作“无方”。
3、蓬鬓(bìn):散乱的头发。鬓,头发。吟:呻吟。
4、长城:秦时修筑的古代军事工程,用来防止匈奴入侵。此处泛指古城墙。
5、不堪:不能忍受。
6、秋气:秋天的寒风。
7、金疮(chuāng):中医指刀箭等金属器械造成的伤口。

  [译文]

军人在行军途中经常患病,住宿时又没有粮食吃。在万里归乡的途中,奔波不息,至今还未回到自己的家乡。
在这生病之际,他头发蓬乱,在古城下哀吟,身上的刀箭伤口被寒风一吹,如刀割一般,实在令人难以忍受。

  [作者介绍]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遇乱不第;唐代宗朝又应举, 屡试不第。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在今河南省)尉;后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州户曹、河南密县令。之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唐德宗朝,复为昭应县令,出任河中元帅浑瑊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不久去世。诗多送别酬答之作,也有反映军士生活的作品。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卢纶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五卷。

赏析

壹/

诗人游塞北时,与一个患病军人返乡途中所遇,想到伤兵退伍的命运后而写下这首诗。诗的具体创作年份不详。

整体赏析

此诗写一个伤病退伍在还乡途中的军人,从诗题看可能是以作者目睹的生活事件为依据。诗人用集中描画、加倍渲染的手法,着重塑造人物的形象。诗中的这个伤兵退伍后,他很快就发觉等待着他的仍是悲惨的命运。“行多”,已不免疲乏;加之“有病”,对赶路的人就越发难堪了。病不能行,便引出“住”意。然而住又谈何容易,离军即断了给养,长途跋涉中,干粮已尽。“无粮”的境况下多耽一天多受一天罪。第一句只短短七字,写出“病军人”的三重不堪,将其行住两难、进退无路的凄惨处境和盘托出,这就是“加倍”手法的妙用。第二句承上句“行”字,进一步写人物处境。分为两层。“万里还乡”是“病军人”的目的和希望。尽管家乡也不会有好运等着他,但狐死首丘,叶落归根,对于“病军人”不过是得愿死于乡里而已。虽然“行多”,但家乡远隔万里,未行之途必更多。就连死于乡里那种可怜的愿望怕也难以实现呢。这就使“未到乡”三字充满难言的悲愤、哀怨,令读者为之酸鼻。这里,“万里还乡”是不幸之幸,对于诗情是一纵;然而“未到乡”,又是“喜”尽悲来,对于诗情是一擒。由于这种擒纵之致,使诗句读来一唱三叹,低回不尽。

诗的前两句未直接写人物外貌。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然而由于加倍渲染与唱叹,人物形象已呼之欲出。在前两句铺垫的基础上,第三句进而刻画人物外貌,就更鲜明突出,有如雕像被安置在适当的环境中。“蓬鬓”二字,极生动地再现出一个疲病冻饿、受尽折磨的人物形象。“哀吟”直接是因为病饿的缘故,尤其是因为创伤发作的缘故。“病军人”负过伤(“金疮”),适逢“秋气”已至,气候变坏,于是旧伤复发。从这里又可知道其衣着的单薄、破敝,不能御寒。于是,第四句又写出了三重“不堪”。此外还有一层未曾明白写出而读者不难意会,那就是“病军人”常恐死于道路、弃骨他乡的内心绝望的痛苦。正由于有交加于身心两方面的痛苦,才使其“哀吟”令人不忍卒闻。这样一个“蓬鬓哀吟”的伤兵形象,作者巧妙地把他放在一个“古城”的背景下,其形容的憔悴,处境的孤凄,无异十倍加。使人感到他随时都可能像蚂蚁一样在城边死去。

这样,通过加倍手法,有人物刻划,也有背景的烘托,把“病军人”饥、寒、疲、病、伤的苦难集中展现,它客观上是对社会的控诉,也流露出诗人对笔下人物的深切同情。

名家点评

宋代范晞文《对床夜语》:赵微明《回军跛者》之诗,只读起句,不必看题,亦必知为此诗矣。……卢纶《逢病军人》诗云:“行多有病住无粮……”驱骂虽未及前,而凄苦之意,殆无以过。起句亦尽。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凡战阵伤残兵士,理应有抚恤。此诗所写伤兵之苦如此,则其吋军政之窳败自在言外。吟,呻吟也。

佚名

赏析

贰/

这首诗触及了唐诗中一类少见的题材,描写了一个伤兵的悲惨遭遇,控诉了当时统治者不恤士兵痛苦的罪行,自然流露出诗人对之无限哀悯之情,亦可见当时存在的一个社会性的问题。

诗题《逢病军人》告诉了读者,诗篇所写的不是一个因天灾等缘故而流落在外的庄稼汉,也不是一个因经商失败而两手空空、飘荡在外的小商人,写的是一个伤兵在返乡路上陷入了极为困顿的境地。唐代,特别到了中唐之后,边无宁日,征战不绝,许许多多百姓就象在杜甫《石壕吏》一诗中所写的那样,被地方官吏强行抓去当兵,他们有的还在戍边,有的已经牺牲,而本篇所写的却是一个虽幸存而受伤归来的士兵。

“行多有病住无粮”,写了病军人行住两难、进退无路。“有病”点出了这是一个伤兵,“行多”表明这个伤兵已经赶了许多路程,带伤而行自不免痛苦、疲乏、艰难,然而不要说住宿客店,就是连充饥的粮食也没有一点点了。一病、二累、三饿,实在是太悲惨了。

“万里还乡未到乡”,进一步写出了这个病军人的流落旅途的处境。从边地到自己的家乡,隔山重水,万里迢迢,虽然挣扎着一步一步地离开了征战的边陲,一步一步地靠近了自己的家乡,但是路途遥远,何日才能归家呢?“还乡”是鼓舞着这位病军人克服困难和痛苦在路途跋涉的最大希望,尽管可以预料到回到家乡也不会有什么好运,但是不客死异乡而能归葬于生他养他的地方,这就是一种幸运了。可是,望着茫茫的前途,不知能否返回,心里是多么悲哀!

“蓬鬓哀吟古城下”,写出了病军人的形象和情态。“蓬鬓”,这是一目传神的概括,由此可以推见他衣衫的蓝缕、面目的憔悴,是一个受尽折磨、形同乞丐的人。“哀吟”,又是一个画龙点睛的集中,由此可以推见他的疲病冻饿、痛苦万状,是一个走投无路、行将倒毙的人。“古城下”,则刻划了这个伤兵现时的栖身之所,古城之中自然有朱门酒肉臭,然而古城之下,到了天明的时候,也许将出现冻死、饿死、病死的一具尸骨。

“不堪秋气入金疮”,进一步写出了这个病军人创伤的发作。题目里“病军人”的“病”到此被点明了,这位军人不是染上了什么疾病,而是在战争中的“金疮”,即刀枪之伤。已经是深秋季节了,城外的朔风寒冷,得不到治疗的金疮,由于疲劳、冻饿,日渐严重,怎么经得住秋风的袭来呢?

从标题的“逢”字中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这是诗人经过古城之下,看到了这位病军人,且与他作了一番攀谈,了解了他的处境和心态之后才写出的,因而这是一个真实可信的人物。作者到过边陲,写出过若干雄壮豪放的塞下曲,然而在内陆无意中遇到了这位伤兵,激起了深深的同情,于是又提起诗笔写下了这个形象.,这无异是在向社会疾呼:为什么不去体恤这些在战场上杀敌受伤的士兵?造成这些伤兵如此悲惨遭遇的,是谁之罪?

佚名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