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鹏论:读柏拉图早期著作 理解苏格拉底(上)
我认为,苏格拉底的智慧的最重要关键词是真实。
是啊!还有什么比真实的人更强大的呢?!
——坤鹏论
从今天开始,坤鹏论将对柏拉图的主要著作一一进行分享。
我们先来重点学习一下他早期时期的著作《申辩篇》。
通过它可以让我们更为客观、集中地对苏格拉底以及他的思想有个了解。
一、苏格拉底为什么被审判?
《申辩篇》记述了苏格拉底在针对自己的法庭审判中所作的辩护演说。
苏格拉底被指控为:
“他腐蚀青年人的心灵,相信他自己发明的神灵,而不相信城邦所信的神祗。”
原告有三个人,台前的主诉人是无名诗人美勒托和无名演说家莱康,而实际的主使者是躲在他们后面的陪诉人皮匠安尼图斯,他是一个活跃的政客,当时雅典民主政权的二首领之一,而他的儿子也是苏格拉底的追随者,常常因此荒废皮革作业。
不过,苏格拉底被审判的原因一直扑朔迷离,至今众说纷纭。
坤鹏论认为,有个说法比较靠谱。
公元前431年,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
这场战争吹响了雅典乃至整个希腊世界衰落的号角。
公元前411年,受西西里远征失败的余波冲击,雅典民主政治第一次被推翻,被一个四百人会议组成的寡头政府控制,即一切权力都委托给四百位上层市民所组成的评议会。
第二年,四百人会议垮台,民主政治得以恢复。
公元前404年,雅典终于投降,在斯巴达军队的监视下,一个由三十人执政的僭主政府上台,雅典民主政治再次被推翻,寡头派政权再度诞生。
三十人僭主政府在雅典实行了恐怖政治,杀害了许多民主派。
但是,逃亡国外的民主派很快开始反攻。
第二年,两派签下和解协议,民主派政权重新复活。
僭主一词起初并无贬义,历史上有些僭主还曾推行社会改革,但后来此名称逐渐带有贬义,指那些未经过当时合法的政治推选程序而进行统治的人,他们一般都是贵族出身,之后演变为暴君的意思。
在这两次政权颠覆活动中,雅典反对民主政治的贵族们都充当了急先锋,其中有不少苏格拉底的学生。
比如:雅典将军亚西比德曾是苏格拉底最亲密的学生、生死之交。
他鼓动雅典发动了西西里争夺战,但是,在临征前被控渎神罪(可能被诬陷),途中又被缺席判处死刑。
于是,亚西比德只好投靠了斯巴达人,这不仅导致雅典远征失败,还间接导致了雅典政权的第一次被颠覆。
再比如:三十僭主的领袖之一克里提阿斯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
复活的民主派囿于和解协议,无法治克里提阿斯的罪,甚至连批判和谴责都不行。
于是,他们便转而控告其老师苏格拉底,意图杀鸡儆猴,发泄愤怒,以儆效尤。
因此,苏格拉底的这场无妄之灾,可谓是一场政治阴谋。
二、为什么到处与别人对话?
公元前399年4月的一天,苏格拉底走上雅典的广场,来到市政厅,出席对他的审判。
在法庭上,他一人面对501人组成的法官团,自己为自己辩护,侃侃而谈自己到处与别人对话的理由。
先解释这个的问题是,当时有个著名的四幕喜剧《云》,其中的主角是苏格拉底,他在其中被描述成一个诡辩主义者,一个希望学习的青年和他的父亲,被苏格拉底蛊惑而变得疯疯癫癫、六亲不认、造谣生事。
该喜剧中的苏格拉底是一个充满滑稽与可笑的丑八怪,一个无聊的辩术家,亵渎神明的无神论者,整天纠缠不清,滥用学生的信任,引导他们在琐碎的细节上争执不休,最终害人害己。
剧中的苏格拉底一边朝后走,一边张大了嘴观察月亮,口中胡说八道,什么“研究跳蚤一跃的长度,能达到它们脚爪的几倍”等无聊的问题。
而《云》作者是阿里斯托芬其实一直是苏格拉底的朋友,他只是借了苏格拉底的形象和名气来嘲弄当时流行的智者派。
在审判中,《云》的内容也成了反苏格拉底的重要证据。
更为遗憾的是,该剧作者、苏格拉底的朋友阿里斯托芬却摄于压力不敢出来说明事实。
而且,在当时的希腊,喜剧不过是一些低级趣味的闹剧,主要是为了给市井百姓看的,所以,即使是最著名的喜剧作者都会在其剧作中充满插科打诨,为了搞笑而加进大量猥亵情节。
所以,大凡戏剧家都希望创造正剧——悲剧,而不愿意选择喜剧。
但是,当时法庭上的法官团大部分都是老百姓,他们喜欢看喜剧,而《云》是众所周知的喜剧,于是他们中很多人认为苏格拉底就是剧中那样的人。
苏格拉底首先要辩解这个重大误解。
他指出,自己到处和别人对话的起因是,德尔斐神庙的神谕说他是最有智慧的,也就是说,神认为他是雅典最有智慧的人。
听到这个神谕,他也有点懵,因为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智慧。
于是便带着学生去访问当时社会上最有权威的三种人:政治家、诗人、有本领的工匠,他们都被认为是最有智慧的人。
结果这三种人对于他的提问都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最后,苏格拉底总结认为:
政治家是“我们两人都无任何知识值得自吹自擂,但他却认为他知道某些他不知道的事情,而我对自己的无知相当清楚。在这一点上,我似乎比他稍微聪明一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知道那些我不知道的事情。”
诗人自己都无法清楚地解释自己的作品,因为许多作品的产生都只是受到灵感的启发,而不是经过理性思考。
而有本领的工匠也不了解真理是什么,真相是什么,他们都是按照既有的蓝图去建造东西,并不了解背后的原理。
也就是说,神之所以认为他最有智慧,是因为他比别人多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是无知的”,而别人连自己无知都不知道。
英国著名哲学家约翰·洛克在评价苏格拉底之死时说:
“学习的最佳境界应该像苏格拉底一样感到‘无知’,思维的状态才能不断发生变化,这变化本身的就被称为‘智慧’,因而在印象世界中,苏格拉底是最大智慧占有者,他高喊‘无知’,却从未停止向前的脚步。”
三、苏格拉底创造的神是什么?
对于“相信他自己发明的神灵”的指控,苏格拉底称这种所谓的神灵为代蒙,常被翻译为精灵、灵异、灵机。
希腊作家、哲学家、历史学家普鲁塔克(约公元46年~120年)写了《苏格拉底的精灵》后,这个神灵有了专门的名词——精灵。
这个精灵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只说不,从不说是。
苏格拉底这样说道:“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有一种特别的现象,亦即每当我要去做一件不该做的事情时,内心都会出现一个声音叫我不要做。”
而这个声音就是精灵发出的,并被苏格拉底奉为圭臬,这样的情节经常被柏拉图在他的对话录中提及。
也就是说,这个精灵只有当人要去做不该做的事情时,才会出现,说不,其他时间则不会发声。
这种说法听起来很玄,但是,就像我们常说的:“我不能这件事,因为良心不安、很不忍心……”
所谓的不安、不忍,和苏格拉底要表达的意思相似,其实就是良知。
只不过他用了一种非常具象化的方式来描述他的良知。
不过黑格尔并不认同这一说法,他所表述的内容,让人感觉像是在说潜意识。
而基督教经院派学者则认为是特别的神、天使或魔鬼的化身。
弗洛伊德干脆指出这是精神癔症、癫痫幻觉的状态。
但是,坤鹏论认为,它其实就是自身原则、良知,是潜意识的一部分。
这个精灵只会说不,说明当人在做该做的事情时,它不会有反应,因为人性本来向善,做该做的事只是顺其自然。
但是,当你做不该做的事情时,精灵会叫你不要做,因为这件事并不符合你内心对自我的要求和期许。
苏格拉底将精灵讲得栩栩如生,如神一般的存在,致使许多人误认为他自己正在另外创造和崇拜别的神。
四、苏格拉底为什么会被判死刑?
如果你看了《申辩篇》,便会明白苏格拉底的自辩着实让法官团深觉反感,最后法庭以281票对220票,判其有罪。
按照雅典审判的规矩,第一阶段是审判是否有罪,第二阶段是判决应为何罪。
当时雅典有一种习惯,法官团会让犯人自己提议要接受什么样的惩罚,然后看大家是否赞成。
结果苏格拉底对此说:“对我最大的惩罚,就是把我供养在国家英雄馆,不让我在街上与人谈话。”
我去!这不就是赤裸裸地讽刺和挑衅吗!
他还说:“神派我一生从事哲学活动,我却因怕死而擅离职守,这才荒谬。雅典人啊,我敬爱你们,可是我要服从神过于服从你们。只要我一息尚存,就决不放弃哲学。”
他把自己比作一只牛虻,职责就是不停地叮咬人们、唤醒人们,使人们对专注于钱财和荣誉、不在意智慧和灵魂的生活感到羞愧。
实话说,和苏格拉底对话,确实不容易。
他诘问人的方式很气人。
他态度谦和,仿佛自己毫无成见,只是一步一步向你请教,结果你的无知自己暴露了出来。
这往往使被问的人十分狼狈。
常常有人被逼问到忍无可忍,把他胖揍一顿,甚至扯掉他的头发。
但是,他从不还手,默默承受。
当然,最气人的还是,他总在嘲笑、质问、反驳别人,否定每一个答案,但是,直到最后,他也没有拿出一个自己的答案来。
对此他的辩解是:“神迫使我做接生婆,但又禁止我生育。”
最终,法官团一怒之下以更多的比数(差了80票)判其死刑。
五、苏格拉底的死亡观是什么?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苏格拉底在听到自己被判死刑的结果后,又发表了对死亡的看法。
他认为,死亡只有两种情况:
第一,死亡就像是无梦的安眠。
就连国王在内的任何人,都“会发现能香甜熟睡的日子和夜晚与其他日子相比屈指可数。”所以,它是幸福的,求之不得。
第二,死亡是前往一个过去的人所去的世界。
苏格拉底首先表示,自己在那里将继续“像在这里一样在那里考察和探索人们的心灵,在自认为聪明的人中间发现谁是真正聪明的,以此度过我的时光。”
接着,便是能够同很多贤哲见面,“如果能够向统帅大军征讨特洛伊的首领,或者向奥德修斯,或者向西西弗斯,或者向人们能提起的成千上万的其他人提问,与他们谈话,与他们厮混在一起,与他们争论,难道不是一种无法想象的幸福吗?”
而且苏格拉底坚信:“任何事情都不能伤害一个好人,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诸神不会对他的命运无动于衷。如此说来,我非常明白我最好去死,我摆脱心神烦乱的时候已经到来了,这是最好不过的事了。”
因为,他心灵中的精灵对此默不作声,并没有说不来阻止他。
坤鹏论提醒大家注意,在之后的对话录中,还会有苏格拉底对于死亡的看法,但是明显与这篇里面的不太相同。
我们有理由相信,柏拉图在后来的著作中写的是自己对死亡的理解。
推荐大家抽时间读读《申辩篇》,它为我们了解苏格拉底的为人提供了最清晰、最重要的线索。
因为,审判时很多人都在场,柏拉图不会在其中夹带太多自己的东西。
而我在这篇对话当中深刻体会到了苏格拉底的智慧的最重要关键词——真实!
还有什么比真实的人更强大的呢?!
虽然雅典民众之后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将几个原告也判处了死刑。
但是,他们依然照常活着,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
所以,拜伦说:“当苏格拉底肉体走向死亡的时刻,雅典人的精神已经死亡。”
而苏格拉底的最后一句话,似乎成了雅典、整个希腊世界的一语成谶:
“我们离开这里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但是无人知道谁的前程更幸福,只有神才知道。”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