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条山中一条蜿蜒小道,三千年前人工开凿,穿越两国只为运送一种物品


在山西南部的运城市,有一条蜿蜒在中条山中的石头小路,别看这条路穿越阴暗狭窄的沟地,绕行悬崖峭壁,仅能并排通过三人,但它却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现存的、有据可查的、最早的人工开凿的道路。围绕着这条路,诞生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也诞生了两个国人尽知的成语。

这条路叫做虞坂古盐道。古盐道故址位于运城市盐湖区东郭镇磨河村至平陆县张店镇平头铺村之间,现存约8公里,是古人为了把河东盐池所产的食盐运至中原、西北乃至全国而开辟出的一条道路。因路经周朝时的诸侯国虞国而称作虞坂古盐道。虞坂古盐道在2013年5月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文献记载,虞坂古盐道开凿于西周初期,距今3000年左右。而在传说中,虞坂古道可追溯至4000多年前的尧舜禹时期,因为传说舜帝也曾贩过盐。图为在虞坂古盐道的山下,就是著名的运城盐池。运城盐池总面积130平方公里,开发约有四千年的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盐池之一。据说在舜帝当政的时代,人们就开始在夏天捞采水池内天然结晶的盐。到春秋战国时期,运城盐池就已出名。

3000年来,虞坂古盐道一直在使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随着新的道路修建,古盐道才最终废弃。千年以来的马踏人行,木轮车吱扭声响,盐道上的石头被踏出、碾出深深的印痕,至今清晰可见。走在这样的路上,耳边犹如听到马铃声声和背盐工的喘息之声。

图为古盐道上随处可见骏马在石头上踏出的深深蹄印。据说,伯乐当年就是在这条马儿众多的盐道上用他的慧眼觅得千里马。现在,古盐道最难走的牙茬骨一段就是伯乐为马钉掌的地方。马蹄钉了掌,从此马就不会因为道路的崎岖而站立不稳。而盐道中途的小夹沟,据说就是马识伯乐之处,称做识乐沟。

沿着小路向山上行进,一座高耸的城门巍然屹立在山顶,楼门上清晰地写着“古锁阳关”。据资料显示,这座拔地而起关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南大门,也是当年晋虞两国分界的古锁阳关。关口左右,一面是万丈深渊,一面是山峰突兀,要穿过,只能过关口,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图为古锁阳关中供人通行的通道。当年,产自晋国的食盐,只有通过此关,才能到达虞国,进而运往中原、西北乃至全华夏。

春秋时期,晋献公曾两次向虞国借道,假虞伐虢,所借的道就是虞坂古道。那时的虞国在今运城平陆县境内,虢国在今河南三门峡一带。两个小国唇齿相依,既是晋国的邻邦,又是晋国的同姓国和依附国。早年,三国和睦相处,来往频繁,关系密切,可谓是同宗友好之邦。谁知到了虢公丑时,开始骄傲自大起来,几次兴兵动武侵犯晋国,与晋国结下了不解之冤。图为古锁阳关隘口下的古砖。

晋国利用虞国国君虞公爱贪图小便宜的个性,以送宝马、美玉为名,借道伐虢。虞公贪璧马之贿,不听贤臣宫之奇“唇亡齿寒”的劝谏,同意借道。不想,晋国灭掉虢国之后,在返程途中,顺道把虞国也灭了。虞公甘心引狼入室,致虞虢双亡,这就是成语“假虞伐虢”、“唇亡齿寒”的出处。图为一名女子在游览古锁阳关。

现在,当地政府正在修复开发虞坂古盐道,从平陆张店镇已经新修一条柏油马路,直通古盐道,游人驱车十几分钟即可到达。站在古盐道上,可以看到汽车在运三高速(运城-三门峡)上疾驰而过。让人在凭栏怀古的同时,不仅感慨时空转换的速度之快、历史发展之迅速。图为在山石中穿行的古盐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