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将此技能练得炉火纯青,湘军迎头赶上,靠它打进了天京

同治三年六月十五日,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城下一声巨响,震耳欲聋,随后陷入了短暂的沉寂。但没有多久,号称最坚固的天京城墙被炸开了一个缺口,湘军一拥而入,展开了规模空前的厮杀,持续了14年之久的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这一声巨响,就是天国的丧钟,而敲响丧钟的就是天京城下湘军地道之中的炸药。

这个地道是由湘军亡命之徒李臣典在龙脖子附近挖好,曾国荃将久攻不下的怨恨和豪取大功的希望全部放在三万斤火药之中。地道战最终帮助湘军在这场拉锯战中获胜,不过他们也是先当学生,后当老师。这个战术太平军使用得却更好。

洪秀全创建拜上帝教后,在广西、广东等地传教,信徒还是以广西金田人为多。按理说,农民军的装备和战术,不仅落后于后来的湘军,同样落后于当时的绿营和八旗军。支撑他们前进的,除了心中的信念和满腔的仇恨以外,还有这种古老而年轻的战法。

说它古老,那是因为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很成熟了。《墨子·备穴》一章就记载了禽子向墨子请教在守城的时候如何对付敌人挖隧道进攻,而墨子很清晰全面的阐述了应对之策。由此可以看出,地道战的形成至少在春秋时。

至于说后世运用地道战,就更加数不胜数了。以战争爆发频繁的三国时代为例,除去《三国演义》这种小说提及外,在正史《三国志》中提到采用过地道的战争就有安众之战、襄平之战、樊城之战、江渡之战等等。

说起年轻,这是因为到了太平天国时期,随着火药等引入战争,地道战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就如同本篇开头所说,就是地道加三万斤火药,一波带走了太平天国。

最开始,太平军才是这项战术的广泛运用者。一方面,他们要利用地道战攻打清廷的各个城池,另一方面太平军的成员很多是金田煤矿的苦难矿工,职业的习惯,让他们对这个战术驾轻就熟。而且,因为它见效快,成本低,在战争初期被太平军运用得很多。

然而,太平军毕竟没有给它申请专利,而且有个湘军将领使用得比他们更早,他就是刘长佑。此人是一个平叛专业户,不仅在太平天国兴起之初就开办团练,远比曾国藩早。而且他除了在镇压太平天国的同时,还追剿过天地会、征义堂、白莲教以及沧州盐民起义。

早在太平天国兴起之前,湖南当地为了防止农民起义,早就兴起了开办团练之风。在1849年,李沅在湖南发动起义,并且占领了新宁。当时绿营已经废了,完全无法平叛,而由刘长佑、江忠济率领的新宁团练和李续宾率领的邵阳团练积极赶到新宁城下与李沅交火。

当时的团练战斗力可想而知,根本没法拿下新宁城。刘长佑见老是这样也不是一个办法,便找来当地的一些矿工,让他们挖地道来攻城。地道战最重要的就是保密,对方知道你在挖地道,就有很多种对策。然而,由于当时的技战术水平、队伍纪律太差,消息泄露。最终,这个战术没有能大放异彩。

所以说,尽管刘长佑曾经使用过地道战,但真正将它带到战争,并成为一项重要手段的,还是太平军。他们攻打武昌、金陵都是利用地道,将雷管炸开城墙后,大军开入。对此清军一筹莫展,太平军百战百胜。

然而,等到湘军成熟之后,特别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最爱使用这个方法。他与太平军的交锋,往往就是地道战与反地道战的碰撞。双方在阵地上大肆攻打,在阵地之下又挖得千疮百孔,惨不忍睹。在安庆如此,在金陵时也如此,在攻击时如此,在防守中也如此。最终还是曾国荃以此成名,立下大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