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天地 | 戴飛:红豆
文:戴飛 / 图:堆糖
《相思》 [ 唐 . 王维 ]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上小学的时候,读到王维的古诗《相思》,我当时根本不懂红豆到底长什么样子。终于有一天出差从江阴经过,欣喜正好从顾山红豆村穿过,于是乎,顿足停留,想瞻望下这棵千年红豆树。
在湖南商会文笔交流会上,商会书记也曾欣喜地提到王维,更聊起他的这首《相思》。中途他还告诉我,江阴顾山红豆树又名"戴氏红豆树",我一听更加来劲,这树竟然和我戴氏有渊源?我打开百度搜索了一下。百度百科原文如下:
红豆树位于江阴顾山镇红豆村。村因红豆树得名,一长就达千年。它是我国纬度最北的一棵红豆树,在植物学上是独科分支,被世界植物大辞典命名为“戴氏红豆树”,又称“顾山红豆树”。顾山红豆既圆且红,晶莹明澈,几如宝石,被称为世界孤木,是“江阴三奇”之一。
红豆树又名相思树。是一种木质藤本的木本科植物。所产果实——红豆,亦称相思子,晶莹红亮,久存而不蛀、不坏,色泽依旧。人们历来把它当作“假宝石”,镶嵌在戒指、耳环等饰物上,又用来作压邪之用。古代青年男女还把它作为珍贵聘物相互馈赠,充当爱情的无价信物。为此,唐代诗人王维写下了著名诗篇《相思》,诗中写道: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的诗,历代流传,那些多情男女诵读不已,深深感怀。红豆成了情思的象征,相思的隽品,爱情的信物。
一路驱车悦达,进入顾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个鲜红大字,竟然是“中国相思村”。往里直行500米,一座古色古香的牌楼巍然屹立,牌楼上镌刻"红豆故里"四个大字,显露着这个古村的底蕴。从牌楼再直入约300米,就到了生长了千年红豆树的红豆院。可惜疫情期间红豆院大门铜锁紧闭,门上贴一告示不开放。到了红豆院不能亲临现场与红豆神树亲密接触,只能透过围墙上的窗孔看到缠了一树红丝许愿带的树枝,心中莫名的惆怅。就在我怅然若失之际,一位慈祥的老奶奶似乎看懂了我的心思。她悄悄地走过来,笑着问我是不是来参观红豆院的,还热情地介绍起这棵古树的传奇。老奶奶说得神乎其神,还向红豆院里的红豆树双手合十作揖念念有词,可惜一口的本地话我只听懂了几句。从她虔诚的表情完全可以看出这棵古树已经是她心目中的神仙了。
后来,我来到红豆村村委会,通过打听终于揭开了这棵红豆树的神秘面纱。顾山红豆树,相传为梁代昭明太子所植。昭明太子萧统(501—503),是梁琥帝萧衍的儿子,爱好文学,曾在顾山香山寺观音院内文选楼编修《昭明文选》。现在天香阁遗址尚留有元、明、清残碑断碣,其中有清乾隆四年的《重修顾山文选楼碑记》和《重修昭明太子读书楼碑记》。又说红豆树址所在地原为庵堂,北宋时有一僧人从外地移来这棵红豆树,从此人们把庵堂称为红豆庵,所在村庄叫红豆村。《江阴县志》载:此树在元时曾一度枯槁,至清乾隆时复荫,咸丰六年大旱,此树结果累累。1918年,徐九镛写有《顾山访红豆树记》,1934年吴宜生写有《顾山红豆记》。红豆树原老树主干已腐朽,尚能看到直径1米左右的树干。现存绿叶繁茂开花结子的树,可能就是清乾隆以后再生的两析分枝。树高10米,冠荫周围50米,南分枝腰围1.23米,北分枝根部连枝腰围2.90米,上生三分枝,腰围分别为1.17、1.85、1.50米。大树南2米处,1982年生一新枝,高0.7米。南墙北,1983年又生一新枝,高0.45米。这两株新枝,均为大树的连枝。据查,红豆树曾在1937年结子一次,1956年也开花结子一次,1975年-1985年先后开花结子4次,其中1983年最盛,采得红豆子1600颗,1985年只采得7颗。这棵红豆树,每年5月1日左右发芽,13-20日开花,秋子熟,10月采摘。其叶如槐,其荚如豆子,大若芡肉,形如心房,颜色殷红微紫。古人以为相思的象征,故名“相思子”。1982年,江阴县政府在红豆树四周筑围墙,建成红豆院,庭院南北长18.16米,东西阔15.66米,面积270平方米。院内圆洞门向北,内置一条东西向走廊,廊壁置4个玻璃橱,陈列红豆子和名人为红豆树写的诗文。
红豆树延生千年,穿越几个世纪,已可谓古树生灵,生生不息,见证着华厦千年文明薪火相传。最有意义的还有长在树上的红豆,听老奶奶说这树不是年年开花结果,结果的当年树上的果子也是可点可数,尤为珍贵。红豆生相思之意,每年很多人都会来拜一拜这棵古树,并在树上系上相思带与许愿牌。这感情啊是个不可思议的东西,很多人对古树敬仰,把情感托付古树,许下美好的愿望,求个心安理得,更期待心想事成达成夙愿。大人们过来许愿的,愿家庭平安身体健康;商人们来祈福的,求生意兴隆,财源广通;相恋的男女们祈愿,你情我爱,牵手天涯白头偕老;更有莘莘学子来祈福请愿,愿学业有成、金榜题名……因为古树生灵而得名,善男信女为之朝拜而不歇。千年的红豆树,承载了几个世纪的风雨,寄托了古今多少人的相思之情。正可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院不在深,有树则灵,千万红豆,不朽思魂!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年少不知王维意,知意亦已天涯人。感恩这一把红豆,恐让我再次在异乡相思成灾,释怀醉痴于这字里行间。
(戴飛,笔于2020.11.27.中国红豆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