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中没有平等,只有主人和奴隶”,屠格涅夫不婚之谜
在中国人心目中,屠格涅夫应该是俄罗斯文学星河中可与普希金、莱蒙托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学巨匠比肩的作家,但与他同时代(黄金时代)晚期的契诃夫却早在一百多年前就预言他:“这位作家过世后,他的八分之一或十分之一的作品能留下,其他的作品在25年或35年后就都进档案馆了……” 不知是不是一向爱调侃说刻薄话的契诃夫曾被人评价模仿了屠格涅夫的“抒情”风格,因而才这样用力过猛地与屠格涅夫“划清界限”,爱调侃的人通常都耻于承认自己抒情,哪怕他可能真的模仿过也不能认啊。
屠格涅夫一向以塑造温婉贤惠的女性形象见长,他笔下的女性为俄罗斯文坛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屠格涅夫式少女”,他也被称作是“纯洁的理想的女性之爱歌唱家”,可就是这样一位“爱情歌者”,一个“抒情”到让契诃夫都耻于为伍的作家,竟然终生未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一些评论家从他的作品中推测,是因为他发现了婚姻和爱情的“本质”:爱情里,没有平等,只有主人和奴隶。这一主旨不仅曾出现在他的多篇作品之中,也是他个人感情生活中一种交替呈现的状态。
屠格涅夫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自幼目睹了双亲感情不睦,父亲自私母亲暴躁。屠格涅夫曾经说:“我的童年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没有一点愉快的回忆”。但总算因为家境富裕,让他有条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据说,屠格涅夫十三岁的时候发生过一段无果的暗恋,在他成年后写的一篇自传体小说《初恋》中,我们大体可以了解他最初迷恋的女性类型——比他大五岁的破落公爵小姐齐娜依达,一个高傲放浪,第一眼看去就令人神往的女子,身边聚集这众多崇拜者,而她对这些裙下之臣只有嘲笑和捉弄。情窦初开的“我”被齐娜依达的美貌吸引,甘愿臣服于她的专横、亲密与嘲弄。
而在屠格涅夫现实中的第一次真正的恋情中,他所选择的却是一个在他家庄园里打杂的平民裁缝的女儿阿芙多吉娅,身份地位上跟他极不对等,想必让他在这次恋情中至少是占据了一定的主导地位。但也因为不符合门当户对原则不为世俗和他母亲接受,已经怀孕的阿芙多吉娅被赶出了家门。但这也不是一个俗套的始乱终弃的故事,从小就痛恨农奴制并在西方接受过人文思想熏陶的屠格涅夫对阿芙多吉娅算是有担当的男人,一直照顾阿芙多吉娅的生活,哪怕她后来嫁了人直到死之前,每年都能收到屠格涅夫一笔可观的生活费。对他们的女儿也一直照顾到自己去世。
在屠格涅夫后来的大部分恋情中,差不多都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就是只要对方主动示爱并且迷恋他,最后都会不了了之或是他离开对方。除了让他终生迷恋的歌唱家波丽娜·加尔西娅·维亚尔多,她是屠格涅夫在25岁那年幸或不幸地撞上的真名天女。波林娜出身音乐世家,受家庭氛围的熏陶,不仅弹得一手好钢琴,还知识渊博,能流利地讲5种语言,她有一双迷人的大眼睛,又非常善于交际,虽然已经结婚了仍能迷倒不少男人,想得到她爱意的人不计其数。但像屠格涅夫这样从25岁开始追随,直到64岁在她陪伴下去世的备胎应该仅此一位啦。波林娜跟《初恋》中的齐娜依达有点同类,印证了男人终其一生总要寻找同一类型的女性。
屠格涅夫对波林娜的迷恋让周围的朋友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别林斯基说屠格涅夫就像大多数的歌剧迷一样疯狂痴迷,让他看了都觉得好笑。托尔斯泰说“我看屠格涅夫与维亚尔多夫人(波林娜)不幸的关系实在可怜,我从来没想到他会这样爱一个人”。屠格涅夫在给波林娜的信中向她表白:据我所见,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你更好的了……在人生的旅途上和你邂逅相逢,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对你的忠诚是热忱是无限的,只能随我一同消亡。不要说屠格涅夫当年的朋友们,对于越来越推崇功利感情观的现代人,更是没法理解那个年代人“备胎” 能备得这么无怨无悔。
大部分描述屠格涅夫晚年的文字都会用“孤苦无依”、“孤独终老”等负面词汇,尽管他一直都很有钱,临死前波林娜的丈夫维亚尔多已经去世了,屠格涅夫是在波林娜的陪伴下去世的,如果屠格涅夫能再多活两年,没准就被盖棺定论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幸福晚年,但仅仅因为他们没有事实婚姻,屠格涅夫就永远地被定位在人生“不幸”层面。世俗的威力就这么大,跟大多数人不同即为“不幸”,尽管大众都知道,屠格涅夫并非没得其他选才经历这样的人生。但即便在爱情或婚姻中只有两个固定选项:主人和奴隶,一般人也都会有“轮值”的机会,而且人数又不是固定的, 所以大多数人不会真因为害怕当主人乏味和当奴隶辛苦就弃权了,屠格涅夫本来也不会,所有选项最后推向了这样一个结果而已。但如何可以重新选,他应该还会像《门槛》前的俄罗斯女孩那样,不管未来怎样,当下我还是会这样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