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课

昨日,无锡高架桥突发桥面侧翻事故,造成3死2伤,引发全网讨论。关于事故,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环球时报等权威央媒已有比较详尽的报道,多个现场桥面侧翻的短视频在朋友圈、微信群大量传播,我就不再重复说了,仅无锡高架”“无锡高架桥面侧翻”等多个联想词汇连续占据各大网络搜索引擎热门热搜,足见关注之大、影响之深。

这里,仅就网上信息已经呈现的部分,谈谈舆情和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上高架的运输车辆严重超载是实锤,也是直接造成事故的原因,这部分不存在质疑和争议,公众意见呈现一致性,即车辆所有人及所属公司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需要注意地是,网上讨论往往十分奇怪,具有一致的判断和较高共识度的结论并不会引发大面积的传播和关注,顶多也就是呈现一个“过性”的线性热度。而那些还未被证实、有一定可能性的结论最容易引发大面积讨论,并随着猜测、联想的跟进而成为许多人想当然的“事实”和“结论”,几乎所有突发事件都会出现类似的情况,令许多解局者“进退两难”

以无锡这次事件举例,按照科学严谨、审慎负责的态度,对于舆论大量聚焦的高架桥是不是豆腐渣、桥梁日常维护有没有到位等问题的认定,至少也要等到调查组彻查之后,即便是现在已经有一些迹象表明存在这种可能性,但这只是可能性,99%与100%虽然只有1%的差距,但在法律上那就是天壤之别。

我这么讲,倒不是要为桥梁设计者、监管单位辩白,而是哪怕我们心中再感到愤愤不平和压抑难受,也不能失了这个理,要明白这里面的区别。

在微信群中大量传播的那个桥面侧翻瞬间压到车辆的短视频,的确让人很压抑、很难受,进而通过跟帖跟评、分享讨论等互动方式表达些“豆腐渣”“监管渎职”等质疑声音,还能让人理解,毕竟视觉的冲击实在太大。但每日经济新闻等一批财经媒体作为媒体单位,用“22个月”“时任市长7年前被开除党籍”作为噱头标题,试图以预设之果推论预设之因,这种抓住公众压抑情绪误导社会判断的手法太恶劣,是一定要受到惩罚和承担相应责任的,即便新闻报道已经删除。

这次事故引爆发酵速度如此之快,还有一个原因是,事故暴露出的货车超载超限已经是当前全国层面的共性问题,几乎每位网民都能找到代入感,这点从许多网民分享那个电瓶车死里逃生视频时发出的那句感慨“如果那个电瓶车驾驶员没有及时刹住,这辈子就算交代了,那么我有没有这么快的反应”可以看出。

再有,一篇首发于2017年4月《无锡的快速内环高架还能用多久》的微信文章连续刷屏网络,也是一大民意例证。

充分说明治理超载超限已经成为事故舆论引出的“全民共识”。

但超载超限的治理,很难回避“既然明白超载超限违法,为何还是屡屡有人选择铤而走险”这一现实难题,坊间一直有“货车不超载超限根本没钱赚”“惩戒也就罚点款,多拉一趟就回来了”等等看似奇葩至极的理由,但回过头来反思,是不是我们现有的惩戒方式都陷入了“只使用货币惩戒”的思维定势。当然,这个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个交通运输部门就能搞定的事,需要一个顶层设计,希望这次事故能带来一些触动。

线下多个问题的交织是一方面,线上发布是另一方面,可能无锡太习惯了宣传思维,而没有做好应对突然而至舆情的准备,咱暂且不论可能内部有方方面面的原因,圈内人都懂,但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还在用“皮皮时光机”“微博定时发布”及发布些其他不痛不痒的所谓信息,这与其他无关,是基本的意识问题。

从这方面讲,无锡要补的课还有很多。

一杯咖啡  一堂舆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