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台计算机——联调只有一个月

纪念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调试运行六十周年!

103电子计算机在计算所的第一阶段分调,技术问题大致分三类:一是整机逻辑;二是单元电路;三是组装带来的机电问题。运算器在主机柜的上部,下半柜左边是脉冲分配器,右边是局部控制器。用木板搭起一米高的平台,运算器组在台上,控制器和局部控制器组在台下分列两侧,“三分天下”同时分调,在机房门口看过去,像是在进行建筑维修。整天蹲着工作,仪表、工具、图纸、纪录本都要拿在手中,组员们腰都直不起来。分调还算顺利,花费了一个月,要求“八一”运行,联调也只剩下一个月时间了,一天24 小时分三班倒,张梓昌科学排班,组织轮换。

无论国家决策和科学家们的前期工作如何庄重、如何运筹权衡,也无论涉及的各级领导和单位有多少,落实到具体岗位还就是最后的这一屋子人,他们是冲锋陷阵的尖兵,能不能做出计算机,何时能让计算机运行,最终取决于他们的技术素质、能力、经验和工作进度,也取决于给他们的调试和解决问题的时间。

                                                         (照片周锡令提供) 

M-3属第一代计算机,大约使用了800个电子管,2000个氧化铜二极管,10000个阻容元件,分装400个插件插入3个机柜,其中主机柜是特宽型的。全机约有10000个接触点和50000个焊接点。用磁鼓作内存的容量为1024字,字长32位,运算速度为每秒30次;改用磁心作为内存后运算速度为每秒2500次。机器是裸机,没有任何程序。

莫根生另有任务,张梓昌提出以完成“正确性”调整来“献礼”,以后再解决“可靠性”和实用的问题,指令调测也算反映了计算机的逻辑能力。

磁性存储设备是计算机使用的一个难关,磁鼓的电性能要保证读写准确、快速,还涉及化学材料和热力知识,以每分钟3000转高速运行的磁头与空气摩擦而发热,机房温度的变化也影响磁头的运动轨迹。

原来的计划是,103 机要在1959 年1 月使用,但因磁鼓质量而拖延。张梓昌在1988 年的回忆文章中说,103 机的磁鼓是738 厂生产的,在计算所调机时发现磁鼓读出波形相位失真,与苏联的产品标准不相符,虽然多次修改读出放大器,信号依然不能整齐划一,时有差错。这是第一台磁鼓,磁层按照苏联配方用了镍钴合金,苏联专家拉巴笃还是认为738 厂鼓体电镀质量不合格。

738 厂的人说,加工的镀层是合格的,配方是严格按照苏联技术文件准备的。1958 年9 月,苏联第二批资料过来,镀层配方改为镍钴磷合金。1959 年,生产的磁鼓,从第二台103 机开始配套,在三个月的厂内调试中读出信号一直正常。

但是,计算所的解决方案是独立自主地研发磁芯存储器。

1958年生产的磁鼓

(0)

相关推荐